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回答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问题:
如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B细胞内制造“工程菌”示意图,所用载体为质粒A。已知细菌B细胞内不含质粒A,也不含质粒A上的基因,质粒A导入细菌B后,其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根据图示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将目的基因和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时,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的切口处再加入适量的 ,使质粒与目的基因结合成重组质粒。
(2)目前把重组质粒导入细菌细胞时,效率还不高;导入完成后得到的细菌,实际上有的根本没有导入质粒;有的导入的是普通质粒A;只有少数导入的是重组质粒。此处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来鉴别得到的细菌是否导入了质粒A或重组质粒:
将得到的细菌涂抹在一个含有 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的就是导入质粒A或重组质粒的,反之则没有。此过程中体现了质粒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 。
(3)若进一步鉴定证明细菌中导入的是普通质粒A还是重组质粒,将得到的细菌涂抹在一个含有
的培养基上培养,若细菌 ,则导入的是普通质粒。如果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来证明此过程,应该用 作为探针。
(4)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主要是借鉴 的途径。
(5)目的基因表达成功后,“工程菌”明显不同于细菌D。从变异的来源看,此变异属于
。导入细菌B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什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面是关于氮被生物吸收途径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氮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高达78%,但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②通过高能固氮,可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化为硝酸盐或氨,从而被植物以自由扩散方式吸收
③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其根部的根瘤菌可将氮气转变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④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氮,并转化为动物蛋白等含氮有机物
⑤动植物死亡后,遗骸中的含氮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NH3、NO3-后,能被植物再次利用
A.①④⑤ B.③⑤ C.②③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藏报春的叶片有绿色、白色、花斑三种类型,属于细胞质遗传;花色由一对核基因R、r控制,基因型RR为红色,Rr为粉红色,rr为白色。
(1)白花、花斑叶片植株①接受花粉,红花、绿色叶片植株②提供花粉,杂交情况如图a所示。根据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特点,按照图示①②提供的信息,将③补充完整。
③出现以上不同类型受精卵的原因是 。
③的叶片类型可能是 。
(2)假设图b中④个体自交,后代出现花斑叶片植株:绿色叶片植株、白色叶片植株的比例是 。如果⑤做母本 ,接受⑥的花粉后,发育成的植株的叶片类型为 ,说明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之一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非编码区是DNA上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B.核基因和质基因都可以发挥遗传效应
C.基因突变只针对于外显子部分的碱基对发生的改变
D.编码区转录的信使RNA直接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B.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C.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D.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个体内的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它们的核DNA不同
B.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侵入B细胞,使B细胞大量死亡
C.风湿性心脏病是酿脓链球菌侵入心脏瓣膜导致化脓性炎症而引起
D.抗毒素和凝集素不在内环境中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A.人体细胞可以发生以上图解中的所有过程
B.⑾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物质E和F都是内环境的组成物质
C.调节①②③④⑥等过程的相关激素协同作用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D.对一个体重相对稳定,食物中糖类比例适宜的成年人来说不会发生⑾⑿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