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两个等量正电荷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有mn两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n点电场强度一定比m的大

②n点电势一定比m的高

负电荷从mn点电势能要增加

负电荷从m点在电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还能回到m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点电荷场强公式和叠加原理可知mn两点的场强方向相同,即电场在其中垂线上电场方向竖直向上,连线中点的电场强度为零,无穷远处电场强度为零,所以场强从连线的中点向两侧先增大后减小,所以mn两点场强大小不能判断,故错误;等量同种正点电荷,两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由n指向m,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因此n点的电势高于m点,若q是负电荷,qm点运动到n点时电场力做正功则电势减小,故负电荷从mn点电势能要减小,故正确,错误;负电荷从m点在电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越过交点处,开始减速运动,当速度为零,再返回,经过一段时间,回到m点,将做往复运动,故正确; 所以D选项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落向地球时,物体受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受的重力。

B. 因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故重力一定和地面重直。

C. 重力就是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D. 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也不论是怎么运动,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地球的赤道上方有一条东西方向水平放置的长直导线,通有从东向西流动的电流,则此通电导线所受地磁场的作用力方向应是(  )

A. 向上 B. 向下 C. 向北 D. 向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A、B是两水平放置的足够长的平行金属板,组成偏转匀强电场,B板接地.A板电势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C、D两平行金属板竖直放置,中间有正对两孔O1′和O2,两板间电压为U2,组成减速电场.现有一带负电粒子在t=0时刻以一定初速度沿AB两板间的中轴线O1O1′进入,并能从O1′沿O1′O2进入C、D间,刚好到达O2孔,已知带电粒子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不计其重力.求:

(1)该粒子进入A、B的初速度v0的大小.

(2)A、B两板间距的最小值和A、B两板长度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车相距405m,同时沿平直公路做直线运动,甲车在前,以初速度v1=16m/s,加速度a1=2m/s2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初速度v2=40m/s,加速度a2=10m/s2与甲同向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甲、乙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2)乙车追上甲车经历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静电除尘装置中有长为L、宽为b、高为d的矩形通道,其前、后面板使用绝缘材料,上下面板使用金属材料。图乙是装置的截面图,上、下两板与电压恒定的高压直流电源相连。质量为m、电荷量为-q、分布均匀的尘埃以水平速度进入矩形通道、当带负电的尘埃碰到下板后其所带电荷被中和,同时被收集。通过调整两板间距d可以改变收集效率。当d=时,为81%即离下板081范围内的尘埃能够被收集。不计尘埃的重力及尘埃之间的相互作用:

1求上下板间电压;

2求收集效率为100%时,两板间距的最大值d;

3求收集效率为与两板间距d 的函数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首先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物理学家是 ( )

A. 安培 B. 奥斯特 C. 法拉第 D. 特斯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U形玻璃管竖直放置,左端用水银封闭着长的理想气体,右端开口,当封闭气体的温度时,两管水银面的高度差。现对封闭气体缓慢加热,直到左、右两管中的水银面相平,设外界大气压

求左、右两管中的水银面相平时封闭气体的温度;

若保持问中气体温度不变,从右管的开口端缓慢注入水银,直到右侧管的水银面比左侧管的高,求注入水银柱的长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两侧粗细均匀的U形玻璃管竖直放置,左端封闭,右端开口。开始时左管内空气柱长20cm,两管水银面等高,温度不变,大气压强为P0=75cmHg。管内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

若右管足够长,从右侧管口缓慢加入水银,左管内气柱长变为15cm,求加入水银的长度;

若左、右管管口等高,用厚度不计的活塞从右管管口缓慢推入,仍使左管内气柱长变为15cm,若过程中没有漏气现象,求活塞推入的深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