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一向右开口的汽缸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活塞可无摩擦移动且不漏气,汽缸中间位置有小挡板.初始时,外界大气压为p0,活塞紧压小挡板处,现缓慢升高缸内气体温度,则如图所示的p-T图象能正确反应缸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的是
A. B. C. D.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木块,从斜面顶端以3m/s的初速度下滑,至底端时速度恰好为零;若木块从顶端以5m/s的初速度下滑,则滑至底端时速度大小为
A. 1m/s B. 2m/s C. 3m/s D. 4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为F1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分别表示拉力F1、F2所做的功,、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A. , B. ,-
C.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任何物体的重心一定在这个物体上
B. 在物体上只有重心受到我的重力的作用
C. 一个球体的重心一定在球心处
D. 一辆空载的载重汽车装上货物后,重心会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多选)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才有惯性
B. 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D.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受力情况不同时,惯性一定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北京时间2010年12月27日消息,在南极洲8000英尺的冰层下,巨型望远镜——冰立方中微子望远镜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冰立方中微子望远镜是建在南极的一个巨型望远镜,它的目的是发现以光速穿过地球的中微子,这是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牙原子粒子。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有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是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中微子与水中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和正电子,即中微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为0和0
B. 若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即。已知正电子与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kg,则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16.4×10-14J
C. 若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则正电子与电子相遇后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
D. 具有相同动能的中子和正电子,中子的物质波的波长小于正电子的物质波波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玻尔为解释氢原子光谱画出的氢原子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它们自发地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以下说法符合玻尔理论的有( )
A.电子轨道半径减小,动能增大
B.氢原子跃迁时,可发出连续不断的光谱线
C.由n=4跃迁到n=1时发出光子的频率最小
D.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1 eV,能使金属钾发生光电效应的光谱线有4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电阻额定电压为3V(阻值大约为10Ω).为测量其阻值,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可选用的器材:
A.电流表A1(量程300mA,内阻约1Ω)
B.电流表A2(量程0.6A,内阻约0.3Ω)
C.电压表V1(量程3.0V,内阻约3kΩ)
D.电压表V2(量程5.0V,内阻约5kΩ)
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Ω)
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500Ω)
G.电源E(电动势4V,内阻可忽略)
H.开关、导线若干
(1)为了尽可能提高测量准确度,应选择的器材为(只需填器材前面的字母即可):电流表 ______ .电压表 ______ .滑动变阻器 ______ .
(2)应采用的电路图为下列图中的 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矩形线圈面积为S,匝数为N,线圈电阻为r,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OO′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外电路电阻为R,当线圈由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的读数为U=
B. 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C. 电阻R所产生的焦耳热为
D. 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为q=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