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关于时刻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3s末指的是时间,共经历了3sB.3s初指的是时刻,已经历了3s

C.4s内指的是时间,共经历了1sD.5s末指的是时刻,已经历了4s

【答案】C

【解析】

A3s末指的是时刻,选项A错误;

B.第3s初指的是时刻,已经历了2s,选项B错误;

C.第4s内指的是时间,共经历了1s,选项C正确;

D.第5s末指的是时刻,已经历了5s,选项D错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虚线a、b、c代表电场中的三条电场线,实线为一带负电的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P、R、Q是这条轨迹上的三点,由此可知 ( )

A. 带电粒子在R点时的速度大小大于在Q点时的速度大小

B. 带电粒子在P点时的电势能比在Q点时的电势能大

C. 带电粒子在R点时的动能与电势能之和比在Q点时的小,比在P点时的大

D. 带电粒子在R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小于在Q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带滑轮的长木板水平固定,跨过小车上定滑轮的两根细线均处于水平。

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 。(填步骤序号)

A.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B.改变砂和砂桶质量,打出几条纸带

C.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D.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以拉力传感器示数的二倍FF=2)为横坐标,以加速度为纵坐标,画出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则可能正确的是

3)在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按时间顺序取01256个计数点,15每相邻两个点间各有四个打印点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出125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10921822239628303110cm),通过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在这两句诗中,作者在前一句和后一句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

A.竹排 流水B.河岸 竹排

C.青山 河岸D.流水 青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果闭合电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很大,那一定是因为(

A.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很大

B.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很大

C.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很快

D.闭合电路的电阻很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正电的点电荷固定于P点。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则( )

A. P点的电势将降低,点电荷的电势能增大

B. P点的电势将降低,点电荷的电势能减小

C. P点的电势将升高,点电荷的电势能增大

D. P点的电势将升高,点电荷的电势能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AB两球的质量均为m,两球之间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A球左侧靠墙,弹簧原长为L0,用恒力F向左推B球使弹簧压缩,如图所示,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弹簧长为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C. 若突然将力F撤去,撤去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均为0

D. 若突然将力F撤去,撤去瞬间,A球的加速度为0B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光滑水平地面上停放着一辆质量m=2kg的平板车,质量M=4kg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静放在车左端,滑块与平板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如图所示,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24N作用在滑块M上05s撤去,平板车继续向右运动一段时间后与竖直墙壁发生碰撞,设碰撞时间极短且车以原速率反弹,滑块与平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平板车足够长,以至滑块不会从平板车右端滑落,,求:

1平板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能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多大?此时滑块的速度多大?

2平板车第二次与墙壁碰撞前的瞬间速度多大?

3为使滑块不会从平板车右端滑落,平板车至少要有多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在同一温度下,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越大

B.在同一温度下,辐射强度最大的电磁波波长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而是处在最大波长与最小波长之间

C.温度越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就越大

D.温度越高,辐射强度最大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