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己成功实现了自动交会对接.设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一起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可视为圆周轨道·轨道离地球表面的高度约为,运行周期为T,则
A. 地球质量为
B.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里的宇航员受到的重力为零
C.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的线速度为
D. 对接成功后,“神舟九号”飞船的加速度为g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静电场的场强与电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势为零的地方,场强一定为零
B. 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也一定为零
C. 任一点的电场强度总是指向该点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
D. 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一定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图乙中v、a、f、和s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路程。图乙中正确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处理微观、高速物体的动力学问题,牛顿经典力学不再适用.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人名)建立了狭义相对论,阐述物体做以接近光的速度运动时所遵从的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太空舱内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将用细线悬挂的小球由静止释放,小球呈悬浮状。实验二,拉紧细线给小球一个垂直于线的速度,小球以悬点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线长为L,小球的质量为m,小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为v。已知地球对小球的引力约是地面重力mg的0.9倍,则在两次实验中,绳对小球拉力大小是( )
A. 实验一中拉力为0 B. 实验一中拉力为0.9mg
C. 实验二中拉力为0.9mg+m D. 实验二中拉力为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块a,其斜面上有一小物块b,b与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的一端相连,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a与b之间光滑,a和b以共同速度在地面轨道的光滑段向左运动。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
A. 绳的张力减小,b对a的正压力减小
B. 绳的张力增加,斜面对b的支持力增加
C. 绳的张力减小,地面对a的支持力增加
D. 绳的张力增加,地面对a的支持力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了O、A、B、C、D等几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用刻度尺量得OA=1.50cm,AB=1.90cm,BC=2.30cm,CD=2.70cm.由此可知,纸带做 运动(选填“匀加速”或“匀减速”),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匀强电场中三点A、B、C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CAB=30°,BC=m,已知电场线平行于△ABC所在的平面,一个电荷量q=-2×10-6C的点电荷由A移到B的过程中,电势能增加了1.2×10-5J,由B移到C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6×10-6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C两点的电势差UBC=3V
B. A点的电势低于B点的电势
C. 负电荷由C点移到A点的过程中,电势能增加
D. 该电场的场强为1V/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 (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l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
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l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l、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3)经测定,m1=45.0g,m2=7.5g,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碰撞前、后m1的动量分别为p1与p1,则p1:p1="____" :11;若碰撞结束时m2的动量为p2,则p1: p2=11: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为____________。(此问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