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证明天电与地电是相同的.其实,静电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列不属于静电应用的是(  )
A、利用静电把空气电离,除去烟气中的粉尘B、利用静电吸附,将涂料微粒均匀地喷涂在接地金属物体上C、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进行杀菌D、利用运油车尾部的铁链将油与油筒摩擦产生的静电导走
分析:静电对人类有利的方面要加以利用,对人类有危害的方面要避免和防止.油罐车拖一条铁链、飞机机轮用导电橡胶制成、织地毯时夹一些不锈钢丝都是为了防止静电的危害.而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为人类服务.
解答:解:A、利用静电把空气电离,除去烟气中的粉尘,属于静电的应用;
B、利用静电吸附,将涂料微粒均匀地喷涂在接地金属物体上,属于静电的应用;
C、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进行杀菌,属于静电的应用;
D、利用运油车尾部的铁链将油与油筒摩擦产生的静电导,防止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爆炸,这是静电的防止,不是静电的应用;
本题选不属于静电应用的,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静电的防止和应用,静电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要注意掌握其应用及防止的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高考三人行 物理 题型:038

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雷雨过程伴随着雷电发生.最早揭示雷电现象本质的科学家是美国学者富兰克林,他于1752年7月进行了著名的风筝探测雷电的实验,从而证实自然闪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本质是一致的.

(1)说明这句谚语的科学道理;

(2)从哲学角度分析这种自然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设计必修一物理 鲁科版 题型:043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美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1706年1月27日生于波士顿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英国移民,从事肥皂和蜡烛制造.由于家庭贫寒,从8岁起只上了两年学就辍学当了学徒,从12岁起在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以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他刻苦自学,他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他常常去找别人或书店借书,利用深夜读书,清晨就去归还.他曾以笔名Richard Saunders投稿,报纸编辑以为文章“出自名家手笔”.他不仅从书本上学习各种知识,还辗转到纽约、伦敦、费城等地流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21岁时,他在费城创办了北美第一个青年自学团体“共读社”,组织工人、技师、鞋匠、瓦匠、诗人等每周星期五来讨论哲学、科学、技术、文艺问题.这个团体后来发展为1743年创立的美利坚哲学会.1769年他被选为该会的会长.25岁时他又在费城创办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以后发展为北美公共图书馆.45岁时,他又创办费城学院(即后来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富兰克林在电学上有许多重要贡献.通过实验,他对当时许多混乱的电学知识(如电的产生、转移、感应、存储、充放电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清理.他曾把多个莱顿瓶连结起来,储存更多电荷.他用实验证明莱顿瓶内外金属箔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1747年5月25日他在给柯林森的信中,提出了电的单流质理论,并用数学上的正负来表示多余或缺少这种电流质.他还认为摩擦起电只是使电荷转移而不是创生,所生电荷的正负必须严格相等——这个思想后来发展为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电荷守恒定律.他利用这一理论说明了带介质的电容器原理.

  富兰克林的第二项重大贡献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彻底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恐惧.1749年,他的夫人丽达在观看莱顿瓶串联实验时,无意碰到莱顿瓶上的金属杆,被电火花击倒在地,卧病一周,使他更坚定了探讨雷电实质的决心.他一方面列举了12条静电火花与雷电火花的相同之处,一方面通过岗亭实验和风筝实验(1752年6月)给予实验证明.他的一封封书信通过柯林森在英国皇家学会宣读,开始时受到的是嘲笑、怀疑,后来他的论文集《电学实验与研究》出版,特别是风筝实验的报告轰动了欧洲,使人们看到电学是一门有广大前景的科学,避雷针也成了人类破除迷信征服自然的一项重要技术成果,推动了电学、电工学的发展.

  思考:人穷志不穷,逆境成就英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就看你怎么对待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