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有一极地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卫星的运动周期为T0/4,其中T0为地球的自转周期.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求:
(1)该卫星一昼夜经过赤道上空的次数n为多少?试说明理由。
(2)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H.

(1)8次(2)

解析试题分析:(1)由于一个周期通过赤道上空两次,卫星在一昼夜共四个周期,故通过8次  
(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R+H)

解得:
考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卫星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我们的银河系的恒星中大约四分之一是双星。某双星由质量不等的星体A和B构成,两星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某一定点C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天文观察测得其运动周期为T,A和B的距离为r,已知引力常量为G。由此可求出两星的质量之和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0分)据人民网报道,北京时间2013年12月6日17时53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探测器环月运行轨道可视为圆轨道。已知探测器环月运行时可忽略地球及其他天体的引力,轨道半径为r,运动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求:
(1)探测器绕月运行的速度的大小;
(2)探测器绕月运行的加速度的大小;
(3)月球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0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在2012年7月30日宣布,“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下半年择机发射。我国已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已知该卫星在环月圆轨道绕行圈所用的时间为 ,月球半径为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1)请推导出“嫦娥二号”卫星离月球表面高度的表达式;
(2)地球和月球的半径之比为、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为,试求地球和月球的密度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嫦娥三号将于今年12月发射,嫦娥三号及其月球车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将完成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实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九天揽月的梦想。一位勤于思考的同学为探月机械人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月球表面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出一个物体,测得物体的经过t时间落回。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月球的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若物体只受月球引力的作用,上抛高度很小。求:
(1)月球的质量
(2)嫦娥三号在距月球表面高R处绕月球圆周运行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为绕月极地卫星.利用该卫星可对月球进行成像探测.设卫星在绕月极地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绕行周期为TM;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TE,轨道半径为R0;地球半径为RE,月球半径为RM.已知光速为c.

(1)如图所示,当绕月极地轨道的平面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垂直时(即与地心到月心的连线垂直时),求绕月极地卫星向地球地面发送照片需要的最短时间;
(2)忽略地球引力、太阳引力对绕月卫星的影响,求月球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5分)按照科学家的设想,将来人类离开地球到宇宙中生活,可以住在如图所示的宇宙村,它是一个圆环形的密封建筑,人们生活在圆环形建筑的内壁上。为了使人们在其中生活不至于有失重感,可以让它旋转。若这个建筑物的直径d=200m,要让人类感觉到像生活在地球上一样,求该建筑绕其中心轴转动的转速。(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其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如图甲所示, 为简便起见,认为其中一颗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乙所示).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的半径R,该卫星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求该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静止在湖面的小船上有两个人分别向相反方向水平抛出质量相同的小球,甲向左抛,乙向右抛,如图所示。甲先抛,乙后抛,抛出后两小球相对岸的速率相等,若不计水的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球抛出后,船往左以一定速度运动,乙球受到的冲量大一些
B.两球抛出后,船往右以一定速度运动,甲球受到的冲量大一些
C.两球抛出后,船的速度为零,甲球受到的冲量大一些
D.两球抛出后,船的速度为零,两球所受的冲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