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斜面高h,质量为m的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能匀速沿斜面向上运动,若把此物块放在斜面顶端,在沿斜面向下同样大小的恒力F作用下物块由静止向下滑动,滑至底端时其动能的大小为(   )
A.mghB.2mghC.2FhD.Fh
B

试题分析:向上运动:;向下运动:,联立解得:,B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如图,卷扬机的绳索通过定滑轮用力F拉位于粗糙面上的木箱,使之沿斜面加速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机械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之和
B.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和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之和
C.木箱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重力势能
D.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动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18分)如图所示,以A、B和C、D为端点的半径为R=0.6m的两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于竖直平面内,A、D之间放一水平传送带Ⅰ,B、C之间放一水平传送带Ⅱ,传送带Ⅰ以V1=6m/s的速度沿图示方向匀速运动,传送带Ⅱ以V2=8m/s的速度沿图示方向匀速运动。现将质量为m=4kg的物块从传送带Ⅰ的右端由静止放上传送带,物块运动第一次到A时恰好能沿半圆轨道滑下。物块与传送带Ⅱ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25,不计物块的大小及传送带与半圆轨道间的间隙,重力加速度g=10m/s2,已知A、D端之间的距离为L=1.2m。求:

(1)物块与传送带Ⅰ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2)物块第1次回到D点时的速度;
(3)物块第几次回到D点时的速度达到最大,最大速度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17分)如图所示,半径R=1.0m的光滑圆弧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轨道的一个端点B和圆心O的连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θ=37°,另一端点C为轨道的最低点。C点右侧的光滑水平面上紧挨C点静止放置一木板,木板质量M=1kg,上表面与C点等高。质量为m=1k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从空中A点以v0=1.2m/s的速度水平抛出,恰好从轨道的B端沿切线方向进入轨道。已知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取g=10m/s2。求:

(1)物块经过C点时的速度vC
(2)若木板足够长,物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真空中的匀强电场与水平方向成15°角,AB直线垂直匀强电场E.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在A点以初速度大小为v0方向水平向右抛出,经时间t小球下落到C点(图中未画出)时速度大小仍为v0,则小球由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可能位于AB直线的左下侧
B.电场力对小球做功为零
C.小球的电势能减小
D.小球的机械能一定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放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可视为质点),两小球用一根长L的轻杆相连,下面的B球离斜面底端的高度为h,两球从静止开始下滑并从斜面进入光滑平面(不计与地面碰撞时的机械能损失)。求:
 
(1)两球在光滑平面上运动时的速度;
(2)在此过程中杆对A球所做的功;
(3)试用文字表述杆对A做功所处的时间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12分)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光滑斜面的倾角为37°,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B两小物体用跨过斜面顶端光滑小滑轮的细绳相连,且mA=3mB。开始时A物体离地高为h=0.5m,物体B恰在斜面底端,从图示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A物体,取g=10m/s2,sin37°=0.6,cos37°=0.8。求:

⑴A物体刚要着地时的B的速度大小;
⑵B物体在斜面上上升的最远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如图,水平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为E,一个带电小球质量为m,轻质的绝缘细线长为L,静止时小球位于A点,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0°角, 求:

(1)小球带何种电荷?电荷量多少?(5分)
(2)现将小球拉回到竖直方向(图中B点),后由静止释放,小球通过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9分)如图所示,用同样材料制成的一个轨道,AB段为1/4圆弧,半径为R=2m,水平放置的BC段长度也为R,一小物块质量为m=1Kg,与轨道间动摩擦因数为µ=0.2,当它从轨道顶端A由静止下滑时,恰好运动到C点静止,求物体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