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1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装有砝码的小盘,C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50Hz交流电.小车的质量为m1,小盘(及砝码)的质量为m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C

A.为平衡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应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挂小盘(及砝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B.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
C.本实验中要满足m2应远小于m1的条件
D.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m1图象
(2)实验中,得到一条打点的纸带,如图2所示,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且间距x1、x2、x3、x4、x5、x6已量出,则计算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x4+x5+x6-x1-x2-x3
9T2
x4+x5+x6-x1-x2-x3
9T2

(3)某同学在平衡好摩擦力后,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次改变砝码重力,作出小车加速度a与砝码重力F的图象如图3所示,若牛顿第二定律成立,重力加速度g=10m/s2,则小车的质量为
2.0
2.0
kg,小盘的质量为
0.060
0.060
kg.(二个结果都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如果砝码的重力越来越大时,小车的加速度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会趋近于某一极限值,此极限值为
10
10
 m/s2
分析:(1)根据实验原理和具体实验步骤可判定各个选项
(2)根据给定的纸带数据分布,由逐差法可以得到小车的加速度
(3)由F-a图的斜率等于小车质量,可得到小车质量,F=0时,产生的加速度是由于托盘作用产生的,可得托盘质量
(4)车在托盘和砝码带动下最大的加速度不会超过托盘和砝码下落的加速度,而此下落加速度的极值就是重力加速度
解答:解:
(1)平衡摩擦力验证是不是平衡掉了,不能挂托盘和砝码,故A错误,平衡摩擦力只需要做一次,故B错误,只有满足m2应远小于m1的条件,才能认为托盘和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的拉力,故C正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和质量的关系”,但是做的是F-a图象,故D错误,故说法正确的是C
(2)由逐差法得:x4-x1=3aT2x5-x2=3aT2x6-x3=3aT2,相加解得:a=
x4+x5+x6-x1-x2-x3
9T2

(3)对F-a图来说,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质量,故小车质量为:m1=
2.48
1.5-0.3
=2.0kg

F=0时,产生的加速度是由于托盘作用产生的,故有:mg=m1a0
解得:m=
m1a0
g
=
2.0×0.3
10
kg=0.060kg
(对图中的数据读取不一样,可有一定范围)
(4)小车的加速度最大等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故极限值为10m/s2
故答案为:(1)C;(2)
x4+x5+x6-x1-x2-x3
9T2
;(3)2.0或2.1; 0.060~0.063;(4)10
点评:本题考察的比较综合,需要学生对这一实验掌握的非常熟,理解的比较深刻才不会出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块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t.

①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
2d
t2
2d
t2

②(单选题)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

③(多选题)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在《探究加速度与动力的关系》实验中,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实验中,细线一端与拉力传感器相连(拉力传感器固定在车上 ),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矿泉水瓶相连.实验时逐渐往瓶里加水直到打出的纸带相邻点间的距离相等并记下此时拉力传感器的读数F0.继续往瓶中加适量的水继而释放小车打出纸带并记录下小车运动时传感器的读数F.改变瓶中水的质量打出多条纸带和得到多个F值(重力加速度为g).
(1)实验中电火花计时器应与
220
220
交流
交流
电源相连接;
(2)①本实验中记下F0的目的是
得到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得到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②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为
B
B

A.FB.F-F0C.F+F0   D.F0
③实验作出的图象如图2是
A
A

(Ⅱ)下面是测定金属电阻率的部分器材
A.粗细均匀的待测金属丝RX
B.直流电流表A(0-0.6A,内阻为0.5Ω;0-3A,内阻为0.1Ω)
C.直流电流表V(0-3V,内阻为5kΩ;0-15V,内阻为25kΩ)
D.滑动变阻器R(0-20Ω,1A)
E.电源(3V,内阻不计)
(1)为了选择比较合适的测量方法,以便提高测量精度,先用多用的欧姆挡粗略测量待测金属丝的电阻.现将多用表的选择开关置于“×1”挡,按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表盘示数如图3甲所示,则电阻RX的粗略值为
5.0
5.0
Ω.
(2)实验时,先用螺旋测微器在金属丝三个不同的位置测直径,如图3乙所示是某次测量时的情况,读数为
0.700
0.700
mm.
(3)若要求在实验中金属丝两端的电压从0开始变化,测量金属丝电阻的误差尽量小,请以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实物电路如图4.(注意:电表量程的选择要符合测量精度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的实验中:
(1)他在测摆长时先用一游标卡尺来测量摆球直径,主尺的最小分度是1mm,游标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度.卡尺示数如图1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是
1.050
1.050
cm.
(2)在测单摆的周期时,某次秒表计时得到时间如图2所示,则其读数为
66.3
66.3
s.
(3)该同学实验中测量不同摆长(即悬点到摆球球心的距离)与单摆的振动周期的对应情况如下表,请分析该同学的实验数据,猜测周期T和摆长L的关系可能是
T2∝L
T2∝L

次数 1 2 3 4 5 6 7
L/cm 0 36.0 49.0 64.0 81.0 100.0 121.0
T/s 0 1.2 1.4 1.6 1.8 2.0 2.2
除了分析实验数据,还可以用作图象的方法探究T和L的关系.在上表中,再加一行,算出
T2
T2
,在图3给出的坐标纸上请自己设计横轴、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标度值,画出
T2-L图象
T2-L图象
图象,若该图象是一条
一条过原点的正比例线
一条过原点的正比例线
,则可得出
T2∝L
T2∝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厦门模拟)(1)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先后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①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B

A.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行;
B.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C.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
D.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
②实验中,要求先后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指的是
D
D

A.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F1和F2的大小之和等于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
B.橡皮条沿同一方向伸长;
C.橡皮条伸长到同一长度;
D.橡皮条沿同一方向伸长到同一长度.
(2)热敏电阻包括正温度系数电阻器(PTC)和负温度系数电阻器(NTC).正温度系数电阻器(PTC)在温度升高时电阻值越大,负温度系数电阻器(NTC)在温度升高时电阻值越小,热敏电阻的这种特性,常常应用在控制电路中.某实验小组选用下列器材探究通过热敏电阻Rx(常温下阻值约为10.0Ω)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特点.
A.电流表A1(量程100mA,内阻约1Ω)  
B.电流表A2(量程0.6A,内阻约0.3Ω)
C.电压表V1(量程3.0V,内阻约3kΩ)   
D.电压表V2(量程15.0V,内阻约10kΩ)
E.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0Ω)      
F.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500Ω)
G.电源E(电动势15V,内阻忽略)      
H.电键、导线若干
①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加在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增大,请在所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必需的器材,应选择的器材为电流表
B
B
;电压表
D
D
;滑动变阻器
E
E
.(只需填写器材前面的字母即可)
②请在所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必需的器材,在如图1所示的虚线框内画出该小组设计的电路图.

③该小组测出热敏电阻R1的U一I图线如图2曲线Ⅰ所示.请分析说明该热敏电阻是
PTC
PTC
热敏电阻(填PTC或NTC).
④该小组又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了热敏电阻R2的U一I图线如图2曲线Ⅱ所示.然后又将热敏电阻R1、R2分别与电池组连成如图3所示电路.测得通过R1和R2的电流分别为0.30A和0.60A,则电池组的电动势为
10
10
V,内阻为
6.7
6.7
Ω(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实验小组选用下列器材探究通过热敏电阻Rx(标称阻值为180Ω)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特点.
实验器材:多用电表,电流表A(0-50mA,内阻约15Ω),电压表V(5V,内阻约20kΩ),电源E(6V直流电源,内阻可忽略不计),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20Ω),定值电阻R0(100Ω),电阻箱(99.9Ω)、开关K和导线若干.
精英家教网
①该小组用多用表的“×1”倍率的挡位测热敏电阻在室温下的阻值如图1所示,发现表头指针偏转的角度很小;为了准确地进行测量,应换到
 
倍率的挡位;如果换档后就用表笔连接热敏电阻进行读数,那么欠缺的实验步骤是:
 
,补上该步骤后,表盘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它的电阻是
 
Ω.
②该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加在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从0开始逐渐增大到5V,作出热敏电阻的I-U图线,如图3所示.
请在所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必需的器材,在图2方框内画出该小组设计的电路图(注意标明所选器材的符号).
③分析该小组所画出的I-U图线,说明在电流比较大的情况下热敏电阻的阻值随电流的增大而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④该热敏电阻消耗的电功率随所加电压变化规律可能正确的是下面四幅图象中的
 

精英家教网
⑤如果将这个热敏电阻跟一个100Ω的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在内阻不计、电动势为5V的电源两端,该热敏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为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