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类比递推选择题. 基础1 定性分析选择题 定性分析选择题又称普通选择题.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化学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的界定.利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实验等为素材.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教材中已揭示出来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法则.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 分析选项型 [例题1]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应该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纸.废弃的塑料袋.医院的废输液管.废旧轮胎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利用.它们属于 A.无机物 B.高分子化合物 C.盐类 D.糖类 [解析] 这是一道常识题.废纸是纤维素.废塑料.废输液管.废橡胶制品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所以它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所以答案选B [例题2] 对下列各组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H+.ClO-.Ba2+.HCO3-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 B.Mg2+.NH4+.Fe2+.NO3-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C.Fe3+.K+.SCN-.Cl-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显红色 D.Na+.NO3-.CO32-.SO32-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解析] 我们可以对选项逐一分析进行筛选.A选项H+和HCO3-.不能大量共存,B选项在酸性溶液就有大量H+存在.这样一来H+和NO3-就有强氧化性.会氧化Fe2+:C选项Fe3+和SCN-会反应生成Fe(SCN)3.不能大量共存.所以答案选D. [例题3] 下列物质久置空气中.其中通过直接观察无法确定其是否变质的是 A.硫酸亚铁晶体 B.亚硫酸钠粉末 C.块状氢氧化钠 D.苯酚晶体 [解析] 硫酸亚铁晶体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块状氢氧化钠变成粉末状的碳酸钠, 苯酚晶体由白色变成粉红色,亚硫酸钠粉末变成硫酸钠粉末.颜色与状态都没变.所以 答案选B. [借鉴意义] 这类选择题.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分析.通过寻找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得到正确的答案.方法主要有直选法.筛选法.筛选法又叫排除法或淘汰法.由于这类选择题命题意思多不完整.必须经过选项的补充.限制才能有完整的题意.否则便无法解答.解此类题时常常要用到筛选法.掌握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以题给条件为"筛子".将选项逐项分析.放弃错误的.留下正确的.其主要类型有:分次筛选反驳筛选等.比如例题2.3两题就是对选项逐一分析.进行筛选而找到答案的. 题型二 具体代入型 [例题4] 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巳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和M原子的电子数之和可能为11 B.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 C.A和M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 D.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7 [解析] 根据题意令A为O.M为K.或A为S.B为Na.或A为O.B为Li.可以得出答案为A. [例题5] 单质X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由此可知 A.当X.Y都是金属时.X一定比Y活泼 B.当X.Y都是非金属时.X一定比Y活泼 C.当X是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D.当X是非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解析] A正确.比如Fe+CuSO4===FeSO4+Cu,B当X.Y都是非金属时.X不一定比Y活泼.比如2NaBrO3+I2=== 2NalO3+Br2.C正确.比如Fe+CuSO4===FeSO4+Cu.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D错误.所以答案选AC. [借鉴意义] 这类题目给出的条件很抽象.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出错.若选择具体 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主要有 具体代入法或代入特例反驳法.比如例题4就找出符合题意的具体物质代入进行验证 判断.得到正确的答案.例题5就是代入特例反驳法. 题型三 本质特征型 [例题6] 5mL物质的量浓度为18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0.09mol的硫酸被还原 B.有0.045mol的硫酸被还原 C.充分反应后体系无硫酸剩余 D.消耗的铜的质量.一定少于2.88g [解析] 解答此题容易陷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误区.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强氧化性是浓硫酸的特性.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氧化性变弱消失.反应将终止.因此参与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定少于0.09mol.被还原的硫酸一定少于0.045mol.同样.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也一定少于2.88 g.因此正确答案为D.类似的问题还有MnO2与浓盐酸.Cu与浓硝酸或稀硝酸反应等. [例题7] 由于工业的发展.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水的净化处理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某些含Al3+.Fe3+的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如聚合硫酸铁.其化学式为[Fe2(OH)m(SO4)3 - ]n.式中m不可能为 A.6 B.4 C.3 D.2 [解析] 题给物质的化学式很复杂.我们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是3-≠0.即m≠6.所以选A.抓住了题目所提供的本质特征.貌似很复杂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借鉴意义] 要善于抓住题目所提供的各种本质特征(如:反应本质特征.物质结构特征.数值特征.位置特征等).弱化或去掉干扰信息.实现问题的转换和突破.就好比俗语说:"打蛇要打七寸".分析问题就是要找到问题的实质.比如例题7认识到硫酸根的个数不能为零.所以m≠6. 基础1题型训练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现有A、B、C、D、E、F、G七种核电荷数小于18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一次递增.其中:A原子核内无中子,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E原子核外第一层比第三层电子数多1,F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第一层电子数,G形成的-1价离子与Ar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由此推知:
(1)A原子符号是
11H
11H

(2)B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3)G元素形成的单质与A、D、E三元素形成呈碱性的化合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OH-+Cl2═Cl-+ClO-+H2O
2OH-+Cl2═Cl-+ClO-+H2O

单质F分别在C单质、BD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Mg+N2
 点燃 
.
 
Mg3N2
3Mg+N2
 点燃 
.
 
Mg3N2
2Mg+CO2
 点燃 
.
 
2MgO+C
2Mg+CO2
 点燃 
.
 
2MgO+C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1)甲同学想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规律,最好选用第
周期的
钠、镁、铝
钠、镁、铝
三种元素.最简单的实验是将大小相近的三小块金属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钠剧烈反应,可能着火或爆炸
钠剧烈反应,可能着火或爆炸

镁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镁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铝反应比镁缓慢,有较多的气泡产生
铝反应比镁缓慢,有较多的气泡产生

(2)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他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该同学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
A:
HNO3
HNO3
;B:
CaCO3
CaCO3
;C:
Na2SiO3
Na2SiO3

②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SiO32-+H2O═H2SiO3↓+CO32-或2CO2+SiO32-+2H2O═H2SiO3↓+2HCO3-
CO2+SiO32-+H2O═H2SiO3↓+CO32-或2CO2+SiO32-+2H2O═H2SiO3↓+2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现有A、B、C、D、E五种核电荷数小于18的元素,其中:A原子核内无中子,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D原子核外K层比M层电子数多1,,E形成的-1价离子与Ar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由此推知:
(1)A原子符号是
11H
11H

(2)B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3)E元素形成的单质与A、C、D三元素形成呈碱性的化合物反应的方程式:
2NaOH+Cl2═NaCl+NaClO+H2O
2NaOH+Cl2═NaCl+NaCl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其中:C、D是金属元素;A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只有一个;B和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B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推知:
(1)写出A、B、C、D、E五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
H
H
 B
O
O
 C
Na
Na
  D
Al
Al
 E
S
S

(2)用电子式表示C、E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过程:

(3)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l(OH)3+OH-═AlO2-+2H2O
Al(OH)3+OH-═Al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套实验方案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请将下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进行配对并补充所缺现象.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1.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2.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3.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
4.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
A.
浮在水面、四处游动直至溶解、发出咝咝声、溶液变成红色
浮在水面、四处游动直至溶解、发出咝咝声、溶液变成红色


B.产生气体,溶液变浅红色
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燃
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燃
实验方案 1 2 3 4
实验现象
B
B
A
D
D
C
C
(2)通过本探究实验,该同学得出第3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是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