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0×北京-黄冈预测卷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氯化铜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锝夊箣閿濆憛鎾绘煕閵堝懎顏柡灞剧洴椤㈡洟鏁愰崱娆樻К缂備胶鍋撻崕鎶解€﹂悜钘夎摕闁哄洨鍠撶粻楣冩煟閹伴潧澧柣婵囨⒒缁辨帡鎮欓鈧崝銈夋煟韫囨梻绠為柛鈺冨仱楠炲鏁傞挊澶夋睏闁诲氦顫夊ú鏍归崒鐐叉辈闁跨喓濮甸埛鎴︽煙閼测晛浠滈柍褜鍓氬ú鐔煎箖瑜戠粻娑樷槈濡偐鏋€闂備礁缍婂Λ鍧楁倿閿曞倸纾婚悗锝庡枟閻撴洘銇勯幇鍓佹偧缂佺姵锕㈤弻锝夋偄閺夋垵顫囧┑顔硷龚濞咃絿妲愰幒鎳崇喖鎼归崷顓熷櫙闂傚倷娴囬褏鎹㈤幋婵堟殕闁告稑锕g换鍡涙煟閵忊懚鍦矆鐎n偁浜滈柡宥冨妽閻ㄦ垶銇勯弬鍖¤含婵﹨娅i幉鎾礋椤掆偓閸撳綊姊洪幖鐐插濞存粏娉涢锝夘敃閿濆啫浜濋梺鍛婂姀閺呮繈宕㈡禒瀣厵闁稿繗鍋愰弳姗€鏌涢妸銉吋鐎规洦鍨跺濠氬Ψ閿旀儳骞嶉梻浣告啞閸垶宕愰弽顐熷亾濮樼偓瀚�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用于制取SO2并探究SO2的某些性质.制取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2H2SO4=Na2SO4+SO2↑+H2O,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精英家教网
【实验探究】
(1)将12.6g的Na2SO3与足量的浓硫酸反应可制得SO2的体积为
 
L(标准状况,Na2SO3的摩尔质量为126g?mol-1),该制取SO2的反应
 
(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A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SO2具有
 
(填“漂白性”或“还原性”).
(3)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填“干燥剂”或“氧化剂”).
(4)D装置的作用是
 

【实验讨论】
对上图中的C处,甲乙两同学都选用图E装置,但对连接方式持有不同意见.
甲同学认为:SO2气体应从a处通入集气瓶中.
乙同学认为:SO2气体应从b处通入集气瓶中.
你认为
 
(填“甲”或“乙”)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
(已知:同等条件下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
【联系实际】
SO2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为了减少SO2对空气的污染,请你提出一种有效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陕西一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
(1)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
C
C

A.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
B.硫酸铜水解生成硫酸使铝钝化
C.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表面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
D.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
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你的选择: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片,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钠(注意:不能加入盐酸),若反应明显加快了,说明上述推断正确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片,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钠(注意:不能加入盐酸),若反应明显加快了,说明上述推断正确

(2)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的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2Al+3Cu2+=3Cu+2Al3+
2Al+3Cu2+=3Cu+2Al3+
.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
Al3++3H2OAl(OH)3+3H+,Cu2++2H2OCu(OH)2+2H+,2Al+6H+=2Al3++3H2
Al3++3H2OAl(OH)3+3H+,Cu2++2H2OCu(OH)2+2H+,2Al+6H+=2Al3++3H2

(3)放出的气体是
氢气
氢气
,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是
随着反应进行生成铝离子浓度增大,水解程度增大,产生大量H+(或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反应加快或铜与铝构成原电池,加快铝失电子)
随着反应进行生成铝离子浓度增大,水解程度增大,产生大量H+(或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反应加快或铜与铝构成原电池,加快铝失电子)
.(写出一点即可)
(4)某同学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也能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ABD
ABD

A.用砂纸擦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B.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
D.在铝片上捆上几枚铜钉后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
(5)除去氧化铝的铝片与铜片为电极,在X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列表如下:
选项 铝电极 电解质 负极反应 正极反应
A 正极 NaOH Al-3e-=Al3+ 2H2O+2e-=2OH-+H2
B 负极 稀盐酸 2Al-6e-=2Al3+ 6H++6e-=3H2
C 正极 浓硝酸 Cu-2e--=Cu2+ 2NO3-+4H+-4e-=2NO2↑+2H2O
D 负极 稀硝酸 Cu-2e-=Cu2+ 2NO3-+8H+=2NO↑+4H2O+6e-
其中正确的是
B
B
,由此推知,金属作电极不仅与本身性质相关,而且与
电解质的性质
电解质的性质
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氯化铜并验证次氯酸的漂白性。

已知氯化铜遇水蒸气潮解。

根据上述仪器组合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气体流向从左至右,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空气与铜粉反应,先点燃________处酒精灯,当___________________时,再点燃另一酒精灯。

(3)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证明氯气没有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实验方案没有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对实验有无影响?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

(1)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打开活塞A,往U型管右侧漏斗中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稀HNO3接触到A处橡皮塞为止;

③关闭活塞A,观察实验现象。

(2)记录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可观察到的现象有:U型管左侧铜丝逐渐溶解,有_____色气体产生,溶液呈______色,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最后反应自行停止,该过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内装有NO,倒置于水槽中,当向试管内通入21mLO2时,最后试管中的液面仍在原来的位置,则原试管中NO的体积为_________mL。

(4)0.1L稀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mol/L和0.4mol/L。若向该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则最多能溶解铜粉的质量_______g。若要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为Cu(OH)2沉淀,应加入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_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知溶液温度迅速上升,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
⑴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       
A.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
B.硫酸铜水解生成硫酸使铝钝化
C.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表面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
D.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
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你的选择:                  
⑵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的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         
⑶放出的气体是     ,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⑷某同学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也能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A.用砂纸擦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B.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
D.在铝片上捆上几枚铜钉后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
⑸除去氧化铝的铝片与铜片为电极,在X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列表如下:

选项
铝电极
电解质
负极反应
正极反应
A
正极
NaOH
Al-3e-=Al3+
2H2O+2e-=2OH-+H2
B
负极
稀盐酸
2Al-6e-=2Al3+
6H++6e-=3H2
C
正极
浓硝酸
Cu-2e--=Cu2+
2NO3-+4H+-4e-=2NO2↑+2H2O
D
负极
稀硝酸
Cu-2e-=Cu2+
2NO3-+8H+=2NO↑+4H2O+6e-
其中正确的是    ,由此推知,金属作电极不仅与本身性质相关,而且与 ________ 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