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0.本折戏语言极富文采。如在人物心理描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收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试回答下列问题:
(1)“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所用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寞,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
解析: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赏析[滚绣球]一曲,完成10-12题。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8.答案:C
解析:“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
7.答案:使景物人格化,仿佛树林也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
6.答案:以途中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5.答案:深秋景象勾起崔莺莺的离情别绪。
8.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7.作者为什么不说 “谁染霜林红”,而是“谁染霜林醉”?
6.[滚绣球]一曲是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端正好]一曲主要写什么内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