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文用字彦材,俊之第三子也。文用学问早成,弱冠试词赋中选。至元十三年,出文用为卫辉路总管,佩金虎符。郡当冲要,民为兵者十之九,余皆单弱贫病,不堪力役。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文用忧之曰:“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乃从转运主者言:“州县吏卒,足以备用,不必重烦吾民也。”主者曰:“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则罪将谁归!”文用即手书具官姓名保任之。民得以时耕,而运事亦不废。诸郡运江淮粟于京师,卫当运十五万石,文用曰:“民籍可役者无几,且江淮风水,舟不能以时至,而先为期会,是未运而民已困矣。”乃集旁郡通议,立驿置法,民力以舒。
转礼部尚书,迁翰林、集贤二院学士,知秘书监。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以货利得幸权要,为贵官,阴结贪刻之党,以锱铢掊克为功,乃建议曰:“我立法治财,视常岁当倍增,而民不扰也。”诏下会议,人无敢言者。文用阳问曰:“此钱取于右丞之家耶?将取之于民耶?取于右丞之家,则不敢知;若取诸民,则有说矣。牧羊者,岁尝两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献之,则主者固悦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无以避寒热,即死且尽,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时,犹惧其伤残也,今尽刻剥无遗,犹有百姓乎!”世荣不能对。丞相安童谓坐中曰:“董尚书真不虚食俸禄者。”议者出,皆谢文用曰:“君以一言折聚敛之臣而厚邦本,真仁人之言哉!”
(选自《元史·列传三十五》)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A. 郡当冲要,民为兵者十之九
B. 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
C. 文用即手书具官姓名保任之
D. 诏下会议,人无敢言者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郡多年歉收,加上辽东战事,当地百姓处境痛苦,在十分危急的时刻,张须陀不顾个人利害得失,在未上奏书的情况下,开仓赈灾。他的做法得到了隋炀帝的肯定。
B.张须陀在朝廷军队经常失利的情势下,发兵抗击王薄,可见其勇;出其不意打败王薄,乘势追击,大获全胜,可见其谋;士兵肯为他效力,拥戴他,说明他得人心。
C. 秦君弘等自恃强大,认为张须陀不能自救,因而疏于防备。张须陀仔细分析了这一战情,迅速离开北海,不久用加倍的速度反扑过来,结果,秦君弘的军队被打得大败。
D.张须陀从戎32年,其间屡建战功,从普通士兵逐步成为朝廷名将,在为李密所败时,能逃生,却认为无颜见天子,下马战死,可见对朝廷的忠贞。君国虽昏乱,忠臣依然有。
13.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须陀性情刚烈的一组是
①先开仓而后上状
②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
④让惧而退,须陀乘之,逐北十余里。
⑤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入救之
⑥乃下马战死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须待诏敕,不可擅与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B. 又长于抚驭,得士卒心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因乘胜斩首数千级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D. 论者号为名将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也。性刚烈,有勇略。弱冠从史万岁讨西爨,以功授仪同,赐物三百段。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并州,从杨素击平之,加开府。大业中,为齐郡丞。会兴辽东之役,百姓失业,又属岁饥,谷米踊贵,须陀将开仓赈给,官属咸曰:“须待诏敕,不可擅与。”须陀曰:“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先开仓而后上状,帝知之而不责也。
明年,贼帅王薄聚结亡命数万人,寇掠郡境。官军击之,多不利。须陀发兵拒之,薄遂引军南,转掠鲁郡。须陀蹑之,及于岱山之下。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须陀追之,至临邑,复破之,斩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
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须陀独勇决善战。又长于抚驭,得士卒心,论者号为名将。薄复北战。须陀遣舟师断其津济,亲率马步二万袭击,大破之,贼徒散走。帝大悦,优诏褒扬,其年,贼帅秦君弘、郭方预等合军围北海,兵锋甚锐,须陀谓官属曰:“贼自恃强,谓我不能救,吾今速去,破之必矣。”于是简精兵,倍道而进,贼果无备,击大破之,斩数万级。帝遣使劳问之。十年,寻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转荥阳通守。时李密说让取洛口仓,让惮须陀,不敢进。密劝之,让遂与密率兵逼荥阳,须陀拒之。让惧而退,须陀乘之,逐北十余里。时李密先伏数千人于林木间,邀击须陀军,遂败绩。密与让合军围之,须陀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入救之。来往数四,众皆败散,乃仰天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乃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其所部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兴辽东之役,百姓失业 兴:发动
B. 又属岁饥,谷米踊贵 属:连接,连续
C. 遣使往来,必淹岁序 淹:迟缓,耽误
D. 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 恨:愤恨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涣被刘备举荐为吏,后随袁术被吕布所拘;吕布与刘备关系破裂后,吕布多次强迫袁涣写信辱骂刘备,遭到袁涣严辞拒绝。
B.袁涣归服曹操后,劝曹操用道德、仁义征服敌人,要安抚百姓为民除害,与百姓共生死,反对用武力治理天下。
C.曹操开始征召百姓屯田时,很多百姓逃亡,袁涣建议曹操顺从民心,不要急于改变他们安于故土的习惯,让百姓高兴了就去做,不愿干就不要勉强。
D.袁涣为官抚恤、表彰各得其所,能审时度势,临事斟酌,掌握分寸,且为政清廉。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节操的一组是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①③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
C. 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 彼与彼年相若也
D. 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 臣所过屠者朱亥也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自大乱以来十数年矣,民之欲安,甚于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于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拜为沛南部都尉。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
(《三国志·魏书十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抗:对抗
B. 鼓之以道德 鼓:宣扬
C. 其惟公所以训之 训:开导
D. 务存鳏寡高年 存:保留
5.评阅的方式不同
平时作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练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老师在评阅时除了打上等第(或分数)以外,还会写上眉批、总批,有时还会对学生的作文作少量的修改,或写上修改的意见,有时还会把学生叫过来询问、商讨、面批。这种评阅的方式,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学生在这种交流、对话中获得收益,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是来说,平时作文的评阅除了对“这一次”作文作出判断以外,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下一次”。
而高考作文的评阅则可以说是“一锤子买卖”。它着眼的就是“这一次”。阅卷教师只能根据评分规则,把文中的错别字圈出来,把明显的病句划出来,根据评分标准,打上得分就行了。不需要也不允许在试卷上写评语,当然更不允许对考生的作文进行修改。
了解高考作文阅卷和平时作文阅卷的不同,对端正自己的心态,写好高考作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有助于考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就是说,考生在评价自己的写作水平时,要有宏观的眼光,要把自己放到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背景中来衡量,而不能满足于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位置。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取法乎上”,多读一些名家名篇,除此以外,还可以适当地读一些历年来的(特别是本省的)高考优秀作文和效标卷(样卷),通过与效标卷(样卷)的比照,既可以正确评价自己高考作文的写作水准,也可以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树立新的学习目标。
不要为自己平时的作文常常得不到有某种“风格偏好”的老师的赏识而苦恼,不要担心自己的高考作文也遭此“厄运”。在评阅高考作文时是不允许以“风格偏好”代替评分标准的。
因为跟着某老师学习,形成了某种富有个性特征的写作风格,而担心这种风格不被阅卷老师赏识。这种担心更是多余的。风格即个性,富有个性特征的文章在千万人同写一题的高考作文中是很“惹眼”的,是很容易脱颖而出的。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要眼睛老盯着“分数”,更要注意老师的评语,要根据老师的评语,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争取每一次作文都有进步,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高考作文尽管是“一锤子买卖”,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平时的写作水平的反映。“考场三刻钟,平时十年功”,要想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平时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
载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2003.1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