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5730  435738  435744  435748  435754  435756  435760  435766  435768  435774  435780  435784  435786  435790  435796  435798  435804  435808  435810  435814  435816  435820  435822  435824  435825  435826  435828  435829  435830  435832  435834  435838  435840  435844  435846  435850  435856  435858  435864  435868  435870  435874  435880  435886  435888  435894  435898  435900  435906  435910  435916  435924  447348 

文用字彦材,俊之第三子也。文用学问早成,弱冠试词赋中选。至元十三年,出文用为卫辉路总管,佩金虎符。郡当冲要,民为兵者十之九,余皆单弱贫病,不堪力役。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文用忧之曰:“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乃从转运主者言:“州县吏卒,足以备用,不必重烦吾民也。”主者曰:“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则罪将谁归!”文用即手书具官姓名保任之。民得以时耕,而运事亦不废。诸郡运江淮粟于京师,卫当运十五万石,文用曰:“民籍可役者无几,且江淮风水,舟不能以时至,而先为期会,是未运而民已困矣。”乃集旁郡通议,立驿置法,民力以舒。

转礼部尚书,迁翰林、集贤二院学士,知秘书监。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以货利得幸权要,为贵官,阴结贪刻之党,以锱铢掊克为功,乃建议曰:“我立法治财,视常岁当倍增,而民不扰也。”诏下会议,人无敢言者。文用阳问曰:“此钱取于右丞之家耶?将取之于民耶?取于右丞之家,则不敢知;若取诸民,则有说矣。牧羊者,岁尝两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献之,则主者固悦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无以避寒热,即死且尽,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时,犹惧其伤残也,今尽刻剥无遗,犹有百姓乎!”世荣不能对。丞相安童谓坐中曰:“董尚书真不虚食俸禄者。”议者出,皆谢文用曰:“君以一言折聚敛之臣而厚邦本,真仁人之言哉!”

(选自《元史·列传三十五》)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A. 郡当冲要,民为兵者十之九

B. 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

C. 文用即手书具官姓名保任之

D. 诏下会议,人无敢言者

试题详情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郡多年歉收,加上辽东战事,当地百姓处境痛苦,在十分危急的时刻,张须陀不顾个人利害得失,在未上奏书的情况下,开仓赈灾。他的做法得到了隋炀帝的肯定。

B.张须陀在朝廷军队经常失利的情势下,发兵抗击王薄,可见其勇;出其不意打败王薄,乘势追击,大获全胜,可见其谋;士兵肯为他效力,拥戴他,说明他得人心。

C. 秦君弘等自恃强大,认为张须陀不能自救,因而疏于防备。张须陀仔细分析了这一战情,迅速离开北海,不久用加倍的速度反扑过来,结果,秦君弘的军队被打得大败。

D.张须陀从戎32年,其间屡建战功,从普通士兵逐步成为朝廷名将,在为李密所败时,能逃生,却认为无颜见天子,下马战死,可见对朝廷的忠贞。君国虽昏乱,忠臣依然有。

试题详情

13.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须陀性情刚烈的一组是

①先开仓而后上状

②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

④让惧而退,须陀乘之,逐北十余里。

⑤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入救之

⑥乃下马战死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试题详情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须待诏敕,不可擅与      玉斗一双,欲亚父

B. 又长抚驭,得士卒心     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 乘胜斩首数千级       如乐作焉。笑谓迈曰

D. 论者号名将         契丹与吾约兄弟

试题详情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也。性刚烈,有勇略。弱冠从史万岁讨西爨,以功授仪同,赐物三百段。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并州,从杨素击平之,加开府。大业中,为齐郡丞。会辽东之役,百姓失业,又岁饥,谷米踊贵,须陀将开仓赈给,官属咸曰:“须待诏敕,不可擅与。”须陀曰:“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先开仓而后上状,帝知之而不责也。

明年,贼帅王薄聚结亡命数万人,寇掠郡境。官军击之,多不利。须陀发兵拒之,薄遂引军南,转掠鲁郡。须陀蹑之,及于岱山之下。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须陀追之,至临邑,复破之,斩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

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须陀独勇决善战。又长于抚驭,得士卒心,论者号为名将。薄复北战。须陀遣舟师断其津济,亲率马步二万袭击,大破之,贼徒散走。帝大悦,优诏褒扬,其年,贼帅秦君弘、郭方预等合军围北海,兵锋甚锐,须陀谓官属曰:“贼自恃强,谓我不能救,吾今速去,破之必矣。”于是简精兵,倍道而进,贼果无备,击大破之,斩数万级。帝遣使劳问之。十年,寻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转荥阳通守。时李密说让取洛口仓,让惮须陀,不敢进。密劝之,让遂与密率兵逼荥阳,须陀拒之。让惧而退,须陀乘之,逐北十余里。时李密先伏数千人于林木间,邀击须陀军,遂败绩。密与让合军围之,须陀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入救之。来往数四,众皆败散,乃仰天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乃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其所部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辽东之役,百姓失业    兴:发动

B. 又岁饥,谷米踊贵      属:连接,连续

C. 遣使往来,必岁序      淹:迟缓,耽误

D. 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    恨:愤恨

试题详情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涣被刘备举荐为吏,后随袁术被吕布所拘;吕布与刘备关系破裂后,吕布多次强迫袁涣写信辱骂刘备,遭到袁涣严辞拒绝。

B.袁涣归服曹操后,劝曹操用道德、仁义征服敌人,要安抚百姓为民除害,与百姓共生死,反对用武力治理天下。

C.曹操开始征召百姓屯田时,很多百姓逃亡,袁涣建议曹操顺从民心,不要急于改变他们安于故土的习惯,让百姓高兴了就去做,不愿干就不要勉强。

D.袁涣为官抚恤、表彰各得其所,能审时度势,临事斟酌,掌握分寸,且为政清廉。

试题详情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节操的一组是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①③⑤

试题详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涣清静,举动必礼     王好战,请战喻

B. 乐之者取,不欲者勿强   设九宾于庭,臣敢上璧

C. 故可之死而可与之生    彼彼年相若也

D. 家无储,终不问产业    臣过屠者朱亥也

试题详情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自大乱以来十数年矣,民之欲安,甚于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于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拜为沛南部都尉。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

(《三国志·魏书十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抗:对抗

B. 之以道德         鼓:宣扬

C. 其惟公所以之       训:开导

D. 务鳏寡高年        存:保留

试题详情

5.评阅的方式不同

   平时作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练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老师在评阅时除了打上等第(或分数)以外,还会写上眉批、总批,有时还会对学生的作文作少量的修改,或写上修改的意见,有时还会把学生叫过来询问、商讨、面批。这种评阅的方式,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学生在这种交流、对话中获得收益,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是来说,平时作文的评阅除了对“这一次”作文作出判断以外,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下一次”。

    而高考作文的评阅则可以说是“一锤子买卖”。它着眼的就是“这一次”。阅卷教师只能根据评分规则,把文中的错别字圈出来,把明显的病句划出来,根据评分标准,打上得分就行了。不需要也不允许在试卷上写评语,当然更不允许对考生的作文进行修改。

   了解高考作文阅卷和平时作文阅卷的不同,对端正自己的心态,写好高考作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有助于考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就是说,考生在评价自己的写作水平时,要有宏观的眼光,要把自己放到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背景中来衡量,而不能满足于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位置。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取法乎上”,多读一些名家名篇,除此以外,还可以适当地读一些历年来的(特别是本省的)高考优秀作文和效标卷(样卷),通过与效标卷(样卷)的比照,既可以正确评价自己高考作文的写作水准,也可以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树立新的学习目标。

   不要为自己平时的作文常常得不到有某种“风格偏好”的老师的赏识而苦恼,不要担心自己的高考作文也遭此“厄运”。在评阅高考作文时是不允许以“风格偏好”代替评分标准的。

   因为跟着某老师学习,形成了某种富有个性特征的写作风格,而担心这种风格不被阅卷老师赏识。这种担心更是多余的。风格即个性,富有个性特征的文章在千万人同写一题的高考作文中是很“惹眼”的,是很容易脱颖而出的。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要眼睛老盯着“分数”,更要注意老师的评语,要根据老师的评语,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争取每一次作文都有进步,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高考作文尽管是“一锤子买卖”,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平时的写作水平的反映。“考场三刻钟,平时十年功”,要想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平时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

          载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2003.1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