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使行文从上文四、五段小桥”离愁”“凄苦”的象征义,自然顺畅地过渡到下文的”闲适与静远”的象征义。
21、不正确。本文引用卞之琳诗的作用:不仅印证上文“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的说法;(2分)而且为下文“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地哲学意蕴”这一议论提供了依据,(1分)加上卞之琳的诗属于现代诗歌,其从另一个角度,丰富文章的内涵。(1分)
22、“小桥”既是文章的线索,是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的纽带。(2分)又是本文写作主体意象。(2分)
23、作为文学形象的“小桥”在文中具有丰富的内蕴: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1分)不怕险阻,给人希望;又是一道凄美的风景,包含无尽的离愁;(1分)又闲适与静远。(1分)可以慰藉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1分)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1分)用宽容与坦城,支撑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忧伤心灵,引渡平凡人生。(1分)
24.关于审题与立意:本次作文考查采用的题型为命题作文,题目是“出格”。“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解为言行越出常规,做得过分。因而,它引出了多元的立意范畴和广阔的选材空间,可以推崇崭露头角,才华出众,领先潮流;可以倡导打破常规,追求超越,科学创新;可以针砭违背规范,处事无度,有失分寸;也可以辩证思维,多角度诠释标题的内涵。总之,围绕“出格”,可叙写经历,可反映现实,可发表见解。无论采用何种文体作文,其立意都应该是明确而集中的,不应是分散的、模棱两可的,都必须有着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19、(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18、(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②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答一种即可)
(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17. (1)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2)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3)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向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16. D(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15. C(②表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
6.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B项中“它们”不包括“智能”。
5、本题要根据事物的事理逻辑判定选项。本段话是说陶渊明的"前后两句话"怎么样了。按事理逻辑,先"紧紧相连",再"互相阐明",再"意思清楚",故选C。这种题完全可以不读题干,只看四个选项,把四个选项一比较就可找出正确项,你不妨试试看。
4.B(A 成分残缺, C前后分句不能共主语 D 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3.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