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40056  440064  440070  440074  440080  440082  440086  440092  440094  440100  440106  440110  440112  440116  440122  440124  440130  440134  440136  440140  440142  440146  440148  440150  440151  440152  440154  440155  440156  440158  440160  440164  440166  440170  440172  440176  440182  440184  440190  440194  440196  440200  440206  440212  440214  440220  440224  440226  440232  440236  440242  440250  447348 

下面两个词语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词。前一个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后一个产生于2010年。请你先解说它们的意思,再比较它们造词手法的优劣。

   人来疯   蒜你狠

(1)词义解释。

18、(1)(2分,每个词语1分,意思相近即给分)

人来疯:小孩来了客人后,特别撒欢、顽皮。

蒜你狠:2010年7月大蒜价格上涨迅猛,甚至超过了猪肉价格,网络上造出了一个新词“蒜你狠”,并广泛流传,这个词荣获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2)造词手法优劣比较。(不超过30字)

答:(2)评分意见:答案要从造词手法上作评价,或从生活中的流行与使用程度上作评价,或从它们的历史寿命上作评价,或从他们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或理解难度上作评价,酌情给分。

试题详情

13、①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②春与秋其代序    ③暧暧远人村    ④水澹澹兮生烟

⑤清泉石上流      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⑦人迹板桥霜     ⑧人比黄花瘦

阅卷中发现的错误情况有:①写成“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③“暧暧” 写成口旁或目旁④“澹澹” 写成“淡淡”“旦旦” ⑥“月明” 写成“明月” ⑦“人迹”写成“人杰”

试题详情

《悯农》(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简析]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关于李绅《悯农》诗的故事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2)从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上进行鉴赏(30-50字)。(4分)

答:评分意见:注意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基本和规范的诗歌鉴赏能力。酌情给分。

阅卷中发现的错误情况有:(1)鉴赏的内容不是第(1)小题默写的诗歌;(2)同时鉴赏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3)鉴赏不规范。

13.补写出下列诗歌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多选则按前5题计分)(5分)

①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郑愁予《错误》)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⑥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⑦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试题详情

12. 诗歌鉴赏。(8分)

有人认为,影响后代的10首诗歌是:李白的《静夜思》、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曹植的《七步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经》的《关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绅的《悯农》。

请你从中选择一首。

(1)写出诗歌的原文。(4分,有错该题不得分)

答:评分意见:错漏1字扣1分,扣完为止。

阅卷中发现的错误情况有:(1)照抄标题、作者出错;(2)所选的诗歌,标题与内容不合;(3)只写了所选的诗歌的一部分内容;(4)有人把李绅的《悯农》(一)写成《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的《悯农》三首

《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简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试题详情

11. 把下列教材上学过的文言句子和诗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文:孔子这些人没有谈论过齐桓公、晋文公他们成就霸业的事情,因此后世也就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也就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

评分意见:人物名称全对得1分,“传”翻译为“记载”,1分。“未之闻”句式翻译正确,1分。其余酌情给分。

阅卷中发现的错误的很多的是“传”(译成“流传”)“之徒”( 译成“的徒弟”)“无道”( 译成“无道德,无道义”)“者”( 译成“的人”)“焉”(译成“吗”)。

②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译文:道路边上过往的行人问这些被征从军的人,这些被征从军的人只说是政府在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评分意见:能区分“道旁过者”和“行人”,2分。“但”,1分。“点行频”,1分。其余酌情给分。

   “点行”:点兵出征,频:频繁。

阅卷中发现的错误的很多的是“点”( 译成“点头”) “行人”( 译成“过路的人”)。

试题详情

4.D(A 句式杂糅  B “和”“以及”“等”合用,逻辑混乱,C 成分赘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