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角,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 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4)常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5)常见日照图的判读 ①确定南.北极:在侧视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者为北极.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 ③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此正相对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④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赤道上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在极昼.极夜的区域则没有日出.日落现象. ⑤确定昼夜长短:由晨昏线分割的同一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可以通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 ⑥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2. 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相邻时区时间差1小时.如图所示. (注:地方时.时区计算见专题一)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 [典型例题] [例题1] 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 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 A在B的东南方向 D. 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解析]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可以判断:该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点的地理纬度不可能是南纬23°26′,越靠近极点.越往北.所以A在B的南面.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在B的东面.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角速度均为15º/小时. [答案]C [例题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 公转轨道是正圆 B. 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 C. 地球从A点出发到返回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 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①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③由于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一月初.远日点时是七月初,④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同学解此题得心应手. [答案]D [例题3]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 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 昼夜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答案]B [例题4]读图.回答: (l)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 前后.判断理由是 . (2)当DF为昏线时.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3)当AC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 当DE为昏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AD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 (4)若DE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整.DF是 线. (5)当H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处区时为6点.则此时昏线是 . . [解析]此图是圆柱投影图.比较抽象.不易判读.解题时应切实根据晨昏线的概念.确定图上白昼和黑夜的范围.根据赤道上昼夜平分.日出.日落的时间分别为6点和18点.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答案](1)12月22日 AB是晨线.北极圈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现象 夏至 冬至 春分或秋分 DF AC [例题5] 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量北极星的高度.次日.当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 .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 ( ) A. 36°34′N.90°E B. 60°N.150°E C. 30°N.90°E D. 53°26′N.150°E [解析]根据题设可判断当北京时间为14点整时.该地为正午12点.二者相差2小时.应比120°E减少30度.为90°E.又据图示.其北极星高度为30°.而北半球各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故M地纬度为30°N.则M地地理坐标为. [答案]C [例题6]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 月 日. (3)A地地方时应为 时 分至 时 分之间.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日照图的判读能力和时间计算能力.首先按提示先判定经线的度数.根据北京为7月1日20时.可判读出图中各条经线的经度.再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和全年昼夜等长.知道A点是在赤道上20°W-0°之间.然后根据日照状况确定每条经线的日期和地方时. [答案](1)A点位于图中20°W-0°之间的赤道上.图略. 10,40,12,0 [例题7]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 南岸受冲刷严重 C. 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 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所以BD选项正确. [答案]BD [模拟试题] 1. 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 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 C. 南北纬30度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 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度/时. 2. 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太阳光直射点南移.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B. 刚果河水位下降.进入枯水期. C. 开普敦昼长夜短.炎热干燥 D. 华北平原为小麦收割季节 2004年12月2 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3-4题. 3. 该地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海啸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传播到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当地的区时约为 ( ) A. 6时 B. 9时 C. 12时 D. 15时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地球一小时”是由国际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一项环保活动,2009年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计划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各时区的区时3月28日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第二次活动在6月21日夏至日当天,第三次活动安排在七夕节前夕的8月22日。(5分)
(1)3月28日“地球一小时”活动时,熄灯时间比上海迟一小时的是       ( )
A. 马尼拉(东八区)     B.河内(东七区)
C. 东京(东九区)       D. 墨西哥城(西七区)
(2)以上所说的各时区的划分与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关。与时区划分直接相关的是( )
A.地球自转360度所需的时间             B. 恒星日   
C.太阳日                                    D. 23小时56分4秒
(3)6月21日夏至第二次熄灯活动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是( )
A.   北纬3度       B. 北纬23度    C.   北纬43度             D. 北纬63度
(4)8月2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农历7月7日),当天的月相最接近  ( )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5)“地球一小时”行动倡导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哪一种成分急剧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②

 

 

 

(1)图中①河流域为陆地    (填自然带名称)的最大分布区。①河上游的植被破坏,将对下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图中甲河段(仅考虑地球自转)    (填东、西)岸沉积明显。

(2)图中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但自然带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现象

体现了                   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    为基础。

(3)图中Ⅲ时期隆起的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    (填挤压、张裂)形成的。该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    性特征。

(4)实地考察发现图15中Ⅲ时期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地球一小时”是由国际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一项环保活动,2009年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计划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各时区的区时3月28日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第二次活动在6月21日夏至日当天,第三次活动安排在七夕节前夕的8月22日。

(1)3月28日“地球一小时”活动时,熄灯时间比上海迟一小时的是        (  )

A. 马尼拉(东八区)      B.河内(东七区)

C. 东京(东九区)        D. 墨西哥城(西七区)

(2)以上所说的各时区的划分与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关。与时区划分直接相关的是(  )

A.地球自转360度所需的时间               B. 恒星日   

C.太阳日                                      D. 23小时56分4秒

(3)6月21日夏至第二次熄灯活动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是(  )

A.    北纬3度       B. 北纬23度    C.    北纬43度             D. 北纬63度

(4)8月2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农历7月7日),当天的月相最接近   (  )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5)“地球一小时”行动倡导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哪一种成分急剧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