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为E,这说明反应后生成新核总质量比反应前核的总质量(c表示光速):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地表处
 
12
6
C和
 
14
6
C存在一定的比例,植物吸收后126C和146C也含有一定的比例,植物死后,不再吸收碳.已知146C具有放射性,放出β射线粒子,若其半衰期为5600年,现测得某被伐古树所含146C的比例是活树的
2
2
倍,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精英家教网(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分布只与物体温度和辐射波的波长有关
B、对于同一种金属来说,其截止频率恒定,与入射光的频率及光的强度均无关
C、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0,表明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体积很小
D、玻尔的能级原子模型虽然使用了定态、跃迁、量子等概念但保留“轨道”是其缺陷
E、光衍射现象中,产生暗条纹的地方光子出现的概率低,这是波粒二象性的观点
F、做示踪原子的物质尽可能选用半衰期长一些的放射性元素
G、核力具有饱和性和短程性,原子核为了稳定,故重核在形成时其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H、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结合成或分解成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一定释放核能
(2)如图所示,一个有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50T,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MN是磁场的左边界.在距磁场左边界MN的1.0m处有一个放射源A,内装放射物质22688Ra (镭),22688Ra发生α衰变生成新核Rn (氡).放在MN左侧的粒子接收器接收到垂直于边界.MN方向射出的质量较小的粒子,此时接收器位置距直线OA的距离为1.0m.
(1)试写出Ra的衰变方程;
(2)求衰变后α粒子的速率;
(3)求一个静止镭核衰变释放的能量.
(设核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取1u=1.6×10-27kg,电子电量e=1.6×10-19C)

查看答案和解析>>

(1)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BD

A.氢原子的能量增加
B.氢原子的能量减少
C.氢原子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D.氢原子要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
(2)质量为m、速度为v的A球与质量为3m的静止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值.碰撞后B球的速度大小可能是
C
C

A.0.6v    B.0.4v
C.0.2v    D.v
(3)某些建筑材料可产生放射性气体氡,氡可以发生α或β衰变,如果人长期生活在氡浓度过高的环境中,那么氡经过人的呼吸道沉积在肺部,并大量放出射线,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原来静止的质量为M的氡核(86222Rn)发生一次α衰变生成新核钋(Po).已知衰变后的α粒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速度为v,并假设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核能全部转化为α粒子和新核的动能.此衰变方程为
 
222
86
Rn
 
218
84
Po
+
 
4
2
He
 
222
86
Rn
 
218
84
Po
+
 
4
2
He
;衰变过程中的质量亏损为
mMv2
2(M-m)c2
mMv2
2(M-m)c2
.(注:涉及动量问题时,亏损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自然界,“氮.4”的原子核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称为玻色子;而“氦-3”只有一个中子,称为费米子-“氦-3”是一种目前已被世界公认的高效、滴洁、安全、廉价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质子数与中子数互换的核互为“镜像核”,例如 2 3He和 1 3H的“镜像核”,同样 1 3H也是 2 3He的“镜像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BC

A. 7 15N 8 16O互为“镜像核”
B. 7 13N 6 13C互为“镜像核”
C.β衰变的本质是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
D.核反应 1 2H+ 1 3H 2 4He+ 0 1n的生成物中有α粒子,该反应是α衰变
(2)围绕一不稳定原子核轨道的电子可被原子核俘获,使原子序数发生变化(例如从离原子核最近的K层电子中俘获电子,叫“K俘获”),发生这一过程后,新原子核
BD
BD

A.带负电    B.与原来的原子不是同位素
C.比原来的原子核多一个质子  D.比原来的原子核多一个中子
(3)宇宙射线每时每刻都在地球上引起核反应.自然界的14C大部分是宇宙射线中的中子轰击“氮-14”产生的,核反应方程式为 7 14N+ 0 1n 6 14C+ 1 1h.若中子的速度为v1=8×l06m/s,反应前“氮-14”的速度认为等于零.反应后生成的14C粒子的速度为v2=2.0×l05m/s,其方向与反应前中子的运动方向相同.
①求反应中生成的另一粒子的速度:
②假设此反应中放出的能量为0.9MeV,求质量亏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