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7、读下列材料,从后面的a、b、c、d、中选取相对应的观点。

①达尔文小时候,智力远不及其妹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但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③俗话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④匡衡少时家贫,家中无油灯,他就凿穿墙壁,借别人家的灯光读书。(  )

a.逆境出人才          b.学贵有恒       c.读书贵在积累       d.聪明来自于勤奋

7、(  d  )   (  c  )  (  b  )  (  a  )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读下列材料,从后面的a、b、c、d、中选取相对应的观点。

①达尔文小时候,智力远不及其妹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但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③俗话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④匡衡少时家贫,家中无油灯,他就凿穿墙壁,借别人家的灯光读书。(  )

a.逆境出人才          b.学贵有恒       c.读书贵在积累       d.聪明来自于勤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读下列材料,从后面的a、b、c、d、中选取相对应的观点。
① 达尔文小时候,智力远不及其妹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但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
②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③ 俗话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④ 匡衡少时家贫,家中无油灯,他就凿穿墙壁,借别人家的灯光读书。(       )
     a.逆境出人才     b.学贵有恒      c.读书贵在积累     d.聪明来自于勤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张奉舍(落脚、住)     B.遂太祖,乞收葬谭尸(拜访)

C.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将要)  D.然后就戮,无所 (遗憾)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北海孔融召以主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B.下马号哭曰:“无君归?”    寒暑易节,始一反

C.言终修至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        骈死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4.结合文中材料,评价王修这一人物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片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张奉舍(落脚、住)     B.遂太祖,乞收葬谭尸(拜访)

C.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将要)  D.然后就戮,无所 (遗憾)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北海孔融召以主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B.下马号哭曰:“无君归?”    寒暑易节,始一反

C.言终修至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        骈死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4.结合文中材料,评价王修这一人物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甘肃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一山  所识穷乏者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
D.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填空题

读下列材料,从后面的A、B、C、D中选取相对应的观点。
①达尔文小时候,智力远不及其妹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但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③俗话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④匡衡少时家贫,家中无油灯,他就凿穿墙壁,借别人家的灯光读书。(   ) 
A.逆境出人才   
B.学贵有恒  
C.读书贵在积累  
D.聪明来自于勤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读下列材料,从后面的A、B、C、D中选取相对应的观点。
①达尔文小时候,智力远不及其妹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但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③俗话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④匡衡少时家贫,家中无油灯,他就凿穿墙壁,借别人家的灯光读书。(   )
A.逆境出人才
B.学贵有恒
C.读书贵在积累
D.聪明来自于勤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13分)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小题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3分)
                                                                              
【小题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2分)
                                                                             
【小题3】赏析理解语句。(4分)
(1)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2分)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说说第⑧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小题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2分)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13分)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3分)

                                                                              

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2分)

                                                                             

3.赏析理解语句。(4分)

(1)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2分)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说说第⑧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2分)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13分)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小题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3分)
                                                                              
小题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2分)
                                                                             
小题3:赏析理解语句。(4分)
(1)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2分)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说说第⑧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小题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2分)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