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4、人生自古伤别离,离别后的思念在诗人笔下又化作绕指柔丝,牵动着你我善感的心灵。那思念是李白在纷纷杨花声声杜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牵挂;那思念是李商隐在迢迢巴山绵绵秋雨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期盼;那思念是苏轼在浓浓醉意圆圆明月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祝福。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人生自古伤别离,离别后的思念在诗人笔下又化作绕指柔丝,牵动着你我善感的心灵。那思念是李白在纷纷杨花声声杜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牵挂;那思念是李商隐在迢迢巴山绵绵秋雨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期盼;那思念是苏轼在浓浓醉意圆圆明月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祝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民谚.那一缕怅然的怀念和作别
陈俊峰
①在中国古老农业的泥土上,摇摇曳曳开着民间谚语的小花,清芬雅致,细碎灿然。这些根植在广大乡村的俚俗谚语,是老百姓在漫长与勤苦岁月的日月轮回中,劳动生产、社会生活、自然万象的实践、体察、感受和经验总结,反应自然规律,预告时节气象,传授生活知识,启示生存经验,反映处世哲学,通俗易懂,浅显易记,朗朗上口,因此常常以俗语、格言、哲理、警句、打油诗、顺口溜的形式,体现并传承着民间的智慧、学问、道理和预言,多半都很实用,也很灵验,甚至屡试不爽。如果你要坚持不信,就要吃亏。譬如“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又说“饱带干粮晴带伞。”恰恰那天水缸出汗了,蛤蟆也在叫,看着大晴天的,你就是不信邪,出了门去了,一准不到地点,你就淋了个落汤鸡一样。于是自个自地想着,嘿,这老一辈传下来的民谚果真不是说着玩的,果真是这般灵验的,才知“不听老的言,吃亏在眼前。”
②有时我也想不通。譬如就在前几天,准确说就是农历正月二十那天,天气晴朗,有人就说了:“正月二十晴,树上挂琉瓶。”问啥意思,说正月二十这天如果天晴,就要倒春寒了。所谓树上挂琉瓶,就是冰挂,像琉璃瓶子一样。还真是准,今年整个一个冬天都是暖冬,好几个月没有雨不下雪,正月二十之后,竟是接二连三,雨雪纷至,天气乍冷,及至昨天——已经是正月底了,在我们淮南,往年这个时候都是小阳春了,树木泛青,蒸蒸日上,谁知上午雨雪交加,下午就结了满树满树的冰挂,晶莹发亮,像小琉璃瓶子。人们把脱了的棉袄又穿上,缩着脖子想,这民间的谚语真是邪乎,好是灵验,啥根据呢。
③这样的民谚,在我们当地很多,其中有一则,说“八月十五阴,误了来年灯。”所谓“来年灯”,是指次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民间的元宵节,家家是要吃元宵、挂灯笼的。民谚的意思是说,头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那天要是阴雨天,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保管也是个阴雨天。实践证明,这个民谚的预言,也总是准的,好像无一例外。按说,头一年的中秋节离二年的元宵节,还有将近半年时间呢,半年之后,那天气的阴晴就预定下了,定死了,不变。——一个节日当天的天气决定着另一个节日当天的天气,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呢?怎么想,都像是神话,都像是白话,都像是瞎话。且不说这之间时间相隔的长短,就说天气自身的变化,也是取决于彼时彼地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状况,固然有规律可循,事实是千变万化,如民谚所说“天有不测风云”,哪有像这样的这么准确的天气预测和呼应,而且是中国的两个最为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之间的呼应。有趣极了,也精彩极了,中秋——元宵,两个节日,竟是像是两个恋人,承诺,期许,约定,兑现,你晴,或者说你快乐,我也快乐;你阴,或者说你伤心,我也伤心。看来起码这两天的天气,既能照章办事,也感情用事。
④这说的是农谚,农谚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就是民间俗语、格言,箴言、警句,类属民谚的范畴,是民谚的深化和发展。譬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有“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白天不做亏心事,黑夜不怕鬼敲门”、“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离地三尺有神明”、“天下乌鸦一般黑”、“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笑脸官,打死人”、“人在做,天在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等等。这就不是一般谚语的格言哲理了,而是涉及道德、伦理和人心的警醒和启示。同样是自然规律和生活经验的提取和总结,自然也不能不信,很灵验的。  
⑤是的,在中国古老农业的泥土上,曾经,淡淡地开着民谚的小花,如今一朵一朵枯萎凋零了,也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有偶尔闲来的一缕矫情怀念和怅然作别。眼见着无所不能的人类,利用强大的科技手段改造着山河大地,改变着自然生态,灭绝着物种生灵,那些朴素的民间谚语在现实中既失去它的灵验,也不能以它的朴拙和善良给生活以预报和警示了。积重难返,天谴人怨,地震、泥石流、洪涝、雪灾、大旱、酷暑、极寒、病毒、肿瘤、癌,都是恶果,都是惩戒,有人类自己吞食和承受。只是毁坏的人心和大自然,再无规律可循,也无规则可依。因此再说“八月十五阴,误了来年灯”,我怕是不会那么准确了。不过人类现在有他惊天动地的胆量和办法,就像今年的大旱,没有雨,我们可以人工降雨,不下雪,我们用炮轰它下来。但这有什么用呢,人类如果再不自律,继续着自私、欲望、权力、财富的疯狂,无尽攫取和掠夺,不惜丧尽天良和人性,终有一日,上帝会放弃人类,不管我们了。到那时,用当下一句类似民谚的网络语表达——
⑥神马都是浮云。
小题1:“怅然”是什么意思?在文题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小题2:请你从文中摘抄词句,说说民谚包括哪些内容
小题3:第①-③段写了三则民谚,可以看出层层送进的关系,谁你填写表中空白处。
第一则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写民谚一天之内很灵验
第二则
正月二十晴,树上挂琉瓶
 
第三则
八月十五阴,误了来年灯
 
小题4:第⑤段中无尽攫取和掠夺,不惜丧尽天良和人性是对人类的赞许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5:结尾“神马都是浮云”有何表达效果?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痛苦的妙处
崔福星
①人为追求幸福而生,但必须伴随痛苦而活。人躲不开痛苦,人的成长需要痛苦。
②人为何躲不开痛苦呢?
③我们素来有一极深误解,以为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者无痛苦。其实不然。第一因为他们亦有欲望。欲望无止境。欲望不能实现就痛苦。条件再好者亦有比上不足之问题,地位再高亦会有“中间感”。人是一级羡慕一级。故地位高者亦不满足。温饱线以下物质决定幸福,温饱线以上精神决定幸福。穷人与富人均痛苦,只不过痛苦原因有所不同。其实人的条件好到可以为所欲为时弊端亦很大。“皇上不长寿”现象生动地诠释了此点。因为没有外在约束时,人会被自身弱点所击败。第二因为痛苦是多样化的,有的痛苦穷人和富人都会遇到。如疾病、天灾人祸、感情伤害等等。
④人的成长为什么需要痛苦呢?
⑤痛苦能帮助人克服缺点。人均有诸多与生俱来的顽固性缺点和毛病,如自私、馋懒、骄狂、虚荣、好色等等。正常情况下人战胜不了自我,只有在困难挑战面前,由于巨大外在压力作用人才能克服自身缺点,并逐渐成熟起来。故古人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控制不住嘴,但痛风能帮我们控制住。痛风管住我们的嘴后,就不得糖尿病、心脑血管等要命病。故有“小病养人”之说,小病是大病的“保险丝”。
⑥痛苦帮助人思考问题。“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跌个跟头捡个明白”等等,说的都是人吃了亏才得到了教训,才有了经验,才明白了道理,才聪明起来。所以,痛苦是老师,它让我们思考问题,让我们了解事物,了解社会规则,了解人性。让我们逐渐学会话咋说、事咋办、人咋处等等。这样人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逐渐成熟。故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⑦痛苦能磨炼人的意志。人生会遭遇各种痛苦,如贫穷、劳苦、羞辱、病痛、挫折等等。人是摊上啥受啥。痛苦会以强制性方式让我们学会忍受和适应,从而增强了韧性和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从而具有了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这是人立世之根。有担当之硬汉必须在社会大风大浪和人生痛苦与磨难中炼成。总生活在顺境中的人是温室花朵,一经暴风骤雨必被淘汰。
⑧痛苦是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人具有很强的奴性,没有外在压力,在无忧无虑、优裕生活环境中的人通常难以自觉奋斗。只有经过痛苦的刺激人才能立志改变自己命运,以远离痛苦。所有理想、志向均孕育于痛苦之土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此意。“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痛苦对人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痛苦是人生必修课。正因如此,才产生了“挫折教育”这一概念。
⑨在人一生中,任何人都存在痛苦,客观上人也需要痛苦之调教。痛苦有价值,痛苦是资源。只要我们认知正确,只要在我们身心承受力许可范围内,痛苦会帮助我们成功并快乐。但遭遇痛苦有早晚之别。窃以为早受痛苦早受益。因早受痛苦早立志,尽早改变命运。因生命之有限,迟来痛苦可能立志嫌晚,墙头上睡觉——— 翻不了身。所以理想人生是早痛苦早奋斗,苦而后甜。最是不幸甜而后苦。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3年第7期)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痛苦有价值,痛苦是资源”?(4分)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正常情况下人战胜不了自我,只有在困难挑战面前,由于巨大外在压力作用人才能克服自身缺点,并逐渐成熟起来。
                                                                                 
                                                                               
小题4:对于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郝用功认为前面已经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句话可以删除,而艾雪习则认为保留该句更好,双方僵持不下,请你帮艾雪习陈述可以说服对方的理由。(4分)
                                                                                   
                                                                                   
小题5:下列材料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作论据?为什么? (4分)
【材料】爱迪生为寻找电灯灯丝材料,他与助手对1600余种耐热材料进行试验, 都以失败告终,这一度令他十分沮丧,可他没有灰心,而是对失败深入思考并从中吸取教训,最终成功制造出能连续亮上1,200个小时的毛竹丝灯。直到1904年,奥地利人发明了比毛竹丝灯强3倍的钨丝灯,前者才被取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长征第一渡抒怀
陈世旭

         秋日的于都河清亮澄澈,蜿蜒秀丽,就像人的思绪绵绵涌动。70年前的长征就是在这个被后世称作“长征第一渡”的地方,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巨响。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1934年10月,秋风萧瑟,秋水寒凛,秋月清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政府所属机关和红一、三、五、八军团的8.6万多人历时9天,分别从于都县城的东门等10个渡口过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对于无数人的命运,这是一个生死关头。那些个日日夜夜,于都河两岸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捐船送木、铺路架桥……搞得如火如荼。民众拿出了所有能拿出的粮食,拆下了家屋所有可用的木材,脱谷和碓米的轰鸣声终日不绝,800多条用做浮桥和摆渡的大小船只覆盖了上下60里河面。连同此起彼伏的旗帜呼啸,刀枪撞击,兵士高歌,战马嘶鸣,是怎样一种壮阔而又壮烈的场景!身在其中的英雄豪杰也许视如常事,陆定一留下的记录是这样的: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当时那种充盈在天地之间的惨烈之气。然而多年之后,作为元帅的叶剑英旧地重游,悲壮之情反而更加清晰:“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刘伯坚在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曾受命主持策反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长征时他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次年春中弹被俘,17天后英勇就义。击筑送别的“渐离”不存,越水而去的“荆轲”尚在,元帅追忆中的感伤是可以想见的。  
       诗中被怀念的主人公是一个象征。当时的于都,10万多人支前参战,6万儿女加入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6万多人。长征的道路,从一开始就是用血肉铺就的。仅仅这些,就足以让今天的作家们动容。来自长征到达地陕西的陈忠实说:“我是到长征的出发地来朝圣的。”军人出身的刘兆林说:“永远不能忘记人民。”青年作家石钟山说:“对英雄主义的缅怀是我永远的追求。”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军队作家徐贵祥,因为觉得到目前为止关于长征的最好作品没有出自中国作家之手而深为感慨。  渡过于都河之后,这支浴血的队伍经历了两万五千里行军和无数次殊死作战,饥饿,冻馁,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辽阔地区,跋涉了千山万水。从于都出发的8.6万多人,只有6000人到达了陕北。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有谁见过这样的长征?”毛泽东说。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史诗。”斯诺说。 
   “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犹太人出埃及,汉拔尼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征服西部,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索尔兹伯里说。 
     无论当时、现在和未来,长征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的价值都是非凡的。它因为无可比拟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崇高和牺牲,而获得了一种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崇高的精神历程。  
       毫无疑问,今天来看长征,与其说是回顾,不如说是眺望——从过去眺望未来,眺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在今天的长征出发地,人们随处都能看到长征精神在怎样深刻、巨大地改变着现实。即便是于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正在以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走开放性经济之路,谋求跨越式发展,在一片荒山野岭上建起一座现代工业城市。  
       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长征史。  
      “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索尔兹伯里的话是对中国长征的赞叹,也是对中国长征的祝愿。(光明日报2006-10-27)
(1)今日于都“秋日的于都河清亮澄澈,蜿蜒秀丽,就像人的思绪绵绵涌动”与70年前的于都“1934年
10月,秋风萧瑟,秋水寒凛,秋月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何寓意。
                                                                                                                                                            
(2)为什么说长征“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崇高的精神历程”?用文中有的原话来回答。
                                                                                                                                                            
(3)“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史诗。” “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做为今天的中学生,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慨。请以长征是什么仿写两句话。
                                                                                                                                                            
                                                                                                                                                           

(4)“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长征史。”请你写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取得的一些骄人成就。(最少写出三个)
                                                                                                                                                             
                                                                                                                                                             
                                                                                                                                                             

(5)相关链接:

七律 长征(1935.10)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女兵墓
  ⑴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着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
  ⑵这里,安睡着一位我尊敬的女性,一个长眠在世界屋脊上的女兵。
  ⑶你还记得我吗?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我抱着你啊!
  ⑷那时,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汽车兵。你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
  ⑸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⑹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
  ⑺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一支叉子枪……
  ⑻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⑼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⑽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松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⑾我开着车飞一样向拉萨驶去。我把浑身的劲都用在了右脚尖上,狠狠地踏着油门,恨不得让汽车轮子离开地面飞起来!
  ⑿可你的伤情毕竟太重了!汽车行驶到藏北高原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抱起了你,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但是很快你又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⒀我把你紧紧地抱着,我恨自己作为一个司机,没能把你送到那起死回生的地方,我巴不得让自己跳动的心律传导到你身上,让自己的体温把你暖热,让自己的呼吸将你唤醒……
  ⒁可是,一切都是枉然!你还是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
  ⒂我拿出随车带的十字镐,同志们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个安身之地。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无名小溪。我知道,只有躺在这块你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土地上,你才能心安理得地闭上双眼。
  ⒃时隔一月,我完成了任务,返回藏北高原。我特地将车停在路边,步行去看望你。你的坟包还是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黄土。不同的是,坟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一瞬间,我的感情像海潮一样澎湃起来。我知道,因为你是一位无名的兵,人们只能给你立块无字的碑。
  ⒄我给你的坟上盖了一把新土,又深深地给你鞠了个躬,和你告别……
  ⒅几十年来,在我心中,你始终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一样光荣、伟大。
  ⒆好战友,现在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让我欣慰的是:你,被更多的人记住了!你的坟变大了,而且用洁白的灰浆墁了顶,墓前一棵青松长得有两层楼高了。松树下,依旧立着那块无字碑。
  ⒇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久久地伫立在你的身旁……
1、根据文章第⑷~⑽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
 ①女兵在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中,为进藏新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看,下列句子使用感叹号表达了“我(们)”当时怎样的心情?(每个答案不超过4个字)
 ①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
 ②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
 ③可是,一切都是枉然!
 A、痛苦、无奈
 B、焦灼、急切
 C、惊喜、欣慰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第⑴段中的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我”当时的心情。
B、第⒂段中加点的“心安理得”一词,在文中有踏实、坦然、没有遗憾的意思。
C、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抒情,好像“我”在对读者直接倾诉,读来亲切感人。
D、文章多次写到“我”眼中女兵墓的变化,表明人们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了这 位无名女兵。
4、给这篇文章加上下面的句子,作为文章的结尾,请你说说这样有什么好处。
  亲爱的战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2.体会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2.体会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省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2.体会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2.体会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小题2:体会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小题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小题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
小题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