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7、请以《面对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所在的学校名、师生名。

 

 

17、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请以《面对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所在的学校名、师生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我的老师》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以《××见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怎样写好呢?我们先读两篇例文。

【例文1】

乘车见闻

  公共汽车上人很拥挤,踩到别人的脚都是常有的事。年轻的女售票员漫不经心地嗑着瓜子,两眼望着车外那个繁华的世界。一会儿转过头来,用鄙夷的眼光望着满车乱哄哄的人说:“挤什么挤,觉得人多回家坐小轿车去!”打量了她一下,从上到下全都是最新潮的流行货,连头发也梳得来个“爆炸式”。

  车到了一站,熙熙攘攘的人们上上下下。上车的当中有个中年人,魁梧的身材,红黑的脸庞,一眼便看出是个乡下人。他提着一只粗大的麻袋,鼓鼓的不知放了些什么东西。他拼命地往车上挤。

  “喂,喂,你这么多东西能上来吗?下去,下去!”年轻的售票员不耐烦地说。“噢,同志,帮帮忙,卖货要赶早,晚了就不行了。”农民打扮的人麻利地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大鸭梨,递了上来。售货员见他如此,也就不说话了。农民终于挤上来了。

  售票员摆弄着售票台上的大梨,忽然转过来冲农民说:“这梨不错嘛,什么价?”农民先是一愣,然后一笑:“噢,这个,您要,再给您几个。”说着又掏出几个梨来,摆在售票台上。这下,售票员可完全“阴转晴”了,与那农民拉起家常来。就连那个农民在车上抽起香烟来,她也没有说——她显然知道,车上是不准抽烟的。

  我看了这一幕,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一个小小的售票员也会来这么一手,更何况什么书记、主任。我感到他们很可怜。

  车又到站了,农民提着麻袋下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得意地摆弄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

  汽车拐了个弯,画出了一个巨大的“?”……

【例文2】

开幕式见闻

  十几年的所见所闻也不算少了,然而其中有一件事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不能忘却。

  那是一个阴雨的星期天,雨下得很大。我在家里没什么事可做。我妈妈在体育场工作,她对我说:“有一个运动会的开幕式要在我们体育场举行,你既然没有什么事,就去看看吧。”我听了这话,很吃惊,下这么大的雨,还要搞什么开幕式。我想弄个明白,就跟着妈妈去了。

  体育场看台上人不多,有两三千,主席台上倒坐满了人。听妈妈说,这两三千人还是用钱“请”来的。这种怪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入场式开始了。一队队运动员、裁判员,还有手举鲜花的小学生,在风雨中走着。这些人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特别是那些小学生,可以看出他们在风雨中发抖。而主席台上的人还在慢慢吞吞地“讲话”。

  接着还有舞龙。三条龙跑出来没头没脑地转了一圈,就算是舞过了。

  面对这些,我不禁想到,我们社会上空的事太多了。像这样的开幕式,完全可以不开或改期召开,不要硬搞形式。这种爱“搞空”的作风,应该尽快地消除。

这两篇记叙文,哪一篇好,哪一篇不好呢?应该是头一篇好,第二篇不好。为什么呢?第一篇叙事既完整,详略也合适,中心突出,尤其女售票员的形象及其前后态度变化生动形象,而且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第二篇呢,主要缺乏具体的描述,一切都是概括的介绍,而且是事件的原因也交代得模糊,所以中心让人不好琢磨。文章结尾的批评让人觉得太勉强,开幕式是不是“形式”,从本文看来,也很难说。

  接受了上面的经验教训,写一篇《××见闻》的记叙文,700字左右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20分)

旧  书

孙道荣

①她微微佝偻着腰,一个一个办公室敲门。大家都认识她,收旧报纸的老太太。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楼里,单位规定,这天,她可以上门收购旧报纸。

②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单位几乎每个人,都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平时看完了,就码在办公室一角,等着她上门来收购。卖一次旧报纸,往往可以挣几十元,女同事拿去买零食,大家共享。

③她五十来岁,头发已经花白了,讲一口浓重的郊区方言。每次来,她都会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塞满各种各样的布条,看得出,这些布条都是用旧衣裳撕出来的,她用来捆扎旧报纸。另一只手上,拎着一杆小秤。

④“卖报纸!”有人站在楼道里喊一嗓子,她就会立即从某个办公室跑出来,瞅一眼,一脸乐呵呵地应答着。她几乎能够认出这座楼里的每一个人,甚至谁多长时间,需要处理一次旧报纸,她都了如指掌。

⑤她躬着腰,将堆在办公室角落里的旧报纸,一摞摞搬出,理齐,码好,然后,用布条捆扎起来,一捆一捆地过秤。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商贩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不同,过秤的时候,她的秤杆,总是往下垂,秤砣几乎要从秤杆上滑落下来,这样,报纸可以称得重一点点。没人在意她的秤,但她一如既往,要把秤让给人。称一捆,她报个数,让你记下来,再称一捆,再报个数。一捆一捆称完了,她会让你加一加,有多重?而她自己,似乎从不记数,你告诉她多重,她就按这个重量,算账给你。有时候,账里面有零头,大家就说算了,她却总是很认真地从包里掏出一大把硬币,一分不少地付清。

⑥她的诚实,使办公楼的人,都对她充满好感。这也是她能够这么多年,可以上门收购我们旧报纸的原因吧。

⑦也有的时候,她会显得很小气。比如每次整理旧报纸时,看到夹在报纸里的杂志,或者书,她都会将它们剔出来,单独捆在一起,过秤。她说,书和杂志比报纸便宜一点。有一次,我搬新办公室,整理物品时,我将一些旧书,扔进了旧报纸堆里。正赶上她来收购旧报纸。她将那些书一本本拣了出来,问我,这些书真的不要了?我点点头。她将书单独捆扎好。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

⑧那天,我们去郊区的一个山村采访,村支书领着我们参观了他们新建的村图书馆。图书馆是一间民房改建的,书架上,整齐地码着一排排书。忽然,看见有本书很眼熟,打开,扉页上写着我的名字,想起来了,是我上次搬办公室时处理掉的,再一找,另外几本也在。我好奇地问村支书,这些书从哪来的?村支书说,是村里的林老太太捐赠的。她经常上城里收旧报纸,如果收到旧书,她就会留下来,捐给村里或者学校。这几年,她已经捐了好几百本了。

⑨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收旧报纸的老太太,都会将夹在报纸里的书刊拣出来了。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第三期)

1.文章一开始,作者写办公室里的女同事用卖报纸的钱分享零食,是否是多余的笔墨,为什么?(4分)

2.本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卖旧报刊的老太太形象,但题目却是“旧书”,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起题“旧书”的理解。(6分)

3.“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我”和“老太太”都在笑,这两个“笑”中蕴含的感情一样吗,为什么?(4分)

4.文章的结尾说“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12分)

智者乐水

朱国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群峰叠嶂,山峦逶迤。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而老子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从山顶流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它寻山谷而下,顺田野而饶,穿城市而过,奔江河而去,直到万川入海。它流到最低处,又能跃到最高处,悄无声息地就去了太空。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水就这样在洼处和高处,观望着世事人间。

   水,是生存之源。地球上倘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绿树和鲜花,也就没有鱼龙混杂的历史和甜酸苦辣的民生。自古以来,人都讲究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面水而住。一个地方,有了奔泻的江河、蜿蜒的溪流就有了生机。多一泓清水,就多一些灵气,多一份娇媚。

   水的生命,在于长流不腐,勇于闯荡。水的力量,在于一往无前,排山倒海。水的气质,如百媚千娇的俏女子,亦像一个能屈能伸、刚柔兼备的伟丈夫。其形,小可以为沟渠为溪流,大可以为江河为湖海;其态,可以为云、为雾、为雨,亦可以为雪,为冰。

   水,在艺术家的眼中,更是汩汩灵动,溢溢才情。孔老夫子从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读到的是“逝者如斯夫”;王维在行吟禅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清泉石上流”的无限境界;施特劳斯的多瑙河,看到的是爱人亲切的面容;列宾眼中的伏尔加河,看到了船夫苦难的背影。他们或用文字,或用旋律,描摹了水的无尚奇妙和不朽精灵,同时也抒写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在众多的诗人骚客中,无论吟咏明净似镜的西子湖,还是放歌大浪滔天的黄河浪,无不牵动着人们对水的一往情深和无限向往,撩拨着内心恣肆的情思。

   在中国文学史上,水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不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会失血失魂。少了水,中国的首部诗集《诗经》,一大半都要不复存在。至于一部唐诗,水的景观,水的佳句更比比皆是。想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夜喜雨》、孟浩然的《临洞庭》、崔颢的《黄鹤楼》、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牧的《泊秦淮》、张继的《枫桥夜泊》……

   水还以其特有的形态和姿态,以它自身深刻的蕴含,寄托着许许多多的寓意,给了人们生生不息的联想和无穷无尽的启迪.“山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兵家需要领悟的行军之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对人生行为的一种告诫;“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对高高在上的用权之人的殷殷忠告。认识了“鱼得水游,鸟乘风飞”这个道理,就可认知一些根本的东西,超脱外物束缚,享受快乐的天趣。从“水滴石穿,木锯绳断”的事理中得到启发,能助人恒心持久,坚持不懈;感悟到“大海终须纳细流,江湖从来迎清泉”的道理,就会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智者乐水,是因为人们寄意于水而收获了深邃的理念,飞舞的思绪,浪漫的情怀,灵性的文字吧。

1..作者笔下的水具有哪些可贵的品格?(3分)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智者乐水”的?(3分)

                                                                   

3..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说说诗人是怎样借助水表达“内心独特感受”的。(3分)

                                                                   [来源:Z|xx|k.Com]

4..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说说文章结尾的表达作用。(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20分)
旧  书
孙道荣
①她微微佝偻着腰,一个一个办公室敲门。大家都认识她,收旧报纸的老太太。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楼里,单位规定,这天,她可以上门收购旧报纸。
②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单位几乎每个人,都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平时看完了,就码在办公室一角,等着她上门来收购。卖一次旧报纸,往往可以挣几十元,女同事拿去买零食,大家共享。
③她五十来岁,头发已经花白了,讲一口浓重的郊区方言。每次来,她都会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塞满各种各样的布条,看得出,这些布条都是用旧衣裳撕出来的,她用来捆扎旧报纸。另一只手上,拎着一杆小秤。
④“卖报纸!”有人站在楼道里喊一嗓子,她就会立即从某个办公室跑出来,瞅一眼,一脸乐呵呵地应答着。她几乎能够认出这座楼里的每一个人,甚至谁多长时间,需要处理一次旧报纸,她都了如指掌。
⑤她躬着腰,将堆在办公室角落里的旧报纸,一摞摞搬出,理齐,码好,然后,用布条捆扎起来,一捆一捆地过秤。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商贩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不同,过秤的时候,她的秤杆,总是往下垂,秤砣几乎要从秤杆上滑落下来,这样,报纸可以称得重一点点。没人在意她的秤,但她一如既往,要把秤让给人。称一捆,她报个数,让你记下来,再称一捆,再报个数。一捆一捆称完了,她会让你加一加,有多重?而她自己,似乎从不记数,你告诉她多重,她就按这个重量,算账给你。有时候,账里面有零头,大家就说算了,她却总是很认真地从包里掏出一大把硬币,一分不少地付清。
⑥她的诚实,使办公楼的人,都对她充满好感。这也是她能够这么多年,可以上门收购我们旧报纸的原因吧。
⑦也有的时候,她会显得很小气。比如每次整理旧报纸时,看到夹在报纸里的杂志,或者书,她都会将它们剔出来,单独捆在一起,过秤。她说,书和杂志比报纸便宜一点。有一次,我搬新办公室,整理物品时,我将一些旧书,扔进了旧报纸堆里。正赶上她来收购旧报纸。她将那些书一本本拣了出来,问我,这些书真的不要了?我点点头。她将书单独捆扎好。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
⑧那天,我们去郊区的一个山村采访,村支书领着我们参观了他们新建的村图书馆。图书馆是一间民房改建的,书架上,整齐地码着一排排书。忽然,看见有本书很眼熟,打开,扉页上写着我的名字,想起来了,是我上次搬办公室时处理掉的,再一找,另外几本也在。我好奇地问村支书,这些书从哪来的?村支书说,是村里的林老太太捐赠的。她经常上城里收旧报纸,如果收到旧书,她就会留下来,捐给村里或者学校。这几年,她已经捐了好几百本了。
⑨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收旧报纸的老太太,都会将夹在报纸里的书刊拣出来了。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第三期)
【小题1】文章一开始,作者写办公室里的女同事用卖报纸的钱分享零食,是否是多余的笔墨,为什么?(4分)
【小题2】本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卖旧报刊的老太太形象,但题目却是“旧书”,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起题“旧书”的理解。(6分)
【小题3】“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我”和“老太太”都在笑,这两个“笑”中蕴含的感情一样吗,为什么?(4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说“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12分)
智者乐水
朱国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群峰叠嶂,山峦逶迤。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而老子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从山顶流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它寻山谷而下,顺田野而饶,穿城市而过,奔江河而去,直到万川入海。它流到最低处,又能跃到最高处,悄无声息地就去了太空。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水就这样在洼处和高处,观望着世事人间。
水,是生存之源。地球上倘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绿树和鲜花,也就没有鱼龙混杂的历史和甜酸苦辣的民生。自古以来,人都讲究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面水而住。一个地方,有了奔泻的江河、蜿蜒的溪流就有了生机。多一泓清水,就多一些灵气,多一份娇媚。
水的生命,在于长流不腐,勇于闯荡。水的力量,在于一往无前,排山倒海。水的气质,如百媚千娇的俏女子,亦像一个能屈能伸、刚柔兼备的伟丈夫。其形,小可以为沟渠为溪流,大可以为江河为湖海;其态,可以为云、为雾、为雨,亦可以为雪,为冰。
水,在艺术家的眼中,更是汩汩灵动,溢溢才情。孔老夫子从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读到的是“逝者如斯夫”;王维在行吟禅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清泉石上流”的无限境界;施特劳斯的多瑙河,看到的是爱人亲切的面容;列宾眼中的伏尔加河,看到了船夫苦难的背影。他们或用文字,或用旋律,描摹了水的无尚奇妙和不朽精灵,同时也抒写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在众多的诗人骚客中,无论吟咏明净似镜的西子湖,还是放歌大浪滔天的黄河浪,无不牵动着人们对水的一往情深和无限向往,撩拨着内心恣肆的情思。
在中国文学史上,水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不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会失血失魂。少了水,中国的首部诗集《诗经》,一大半都要不复存在。至于一部唐诗,水的景观,水的佳句更比比皆是。想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夜喜雨》、孟浩然的《临洞庭》、崔颢的《黄鹤楼》、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牧的《泊秦淮》、张继的《枫桥夜泊》……
水还以其特有的形态和姿态,以它自身深刻的蕴含,寄托着许许多多的寓意,给了人们生生不息的联想和无穷无尽的启迪.“山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兵家需要领悟的行军之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对人生行为的一种告诫;“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对高高在上的用权之人的殷殷忠告。认识了“鱼得水游,鸟乘风飞”这个道理,就可认知一些根本的东西,超脱外物束缚,享受快乐的天趣。从“水滴石穿,木锯绳断”的事理中得到启发,能助人恒心持久,坚持不懈;感悟到“大海终须纳细流,江湖从来迎清泉”的道理,就会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智者乐水,是因为人们寄意于水而收获了深邃的理念,飞舞的思绪,浪漫的情怀,灵性的文字吧。
【小题1】.作者笔下的水具有哪些可贵的品格?(3分)
                                                                   
【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智者乐水”的?(3分)
                                                                   
【小题3】.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说说诗人是怎样借助水表达“内心独特感受”的。(3分)
                                                                   [来源:Z|xx|k.Com]
【小题4】.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说说文章结尾的表达作用。(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省金华兰溪八中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面对人生微笑》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面对人生微笑
记不得是哪位老人家说了这样一句奇怪的话:“人生是一面镜子,你对她微笑,她也对你微笑。”
说这句话奇怪是因为当初见到这句话时,我正处在刚刚中专毕业寻找工作的时候。找得不顺时,就找出一些杂书来猛看,偶然见到这句话。当时就心犯嘀咕:人生果真是这样吗?怎么我在看着他微笑时,他就是不对我微笑呢?
积极地投身到工作、生活中去后,我才深深地体味到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还需要很多很多的东西支撑着,才能真正地完成自己对生命的微笑,也才能实现人生对自己的微笑。
在这句宏大话语的背后,首先屹立着一个宏大的命题——人要有梦想,要有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才不致为生活的琐碎所迷惑、为生活的洪流所淹没。
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当我不再为初春的第一点新绿怦然心跳、不再为冬日的第一场飘雪欢呼雀跃、不再独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我知道,生命的颜色正在悄悄地改变,青春正在缓缓地逝去。
回首来路,不敢说青春无悔。我不愿追悼过去,因为我知道我留不住青春。我只希望能把握现在,因为我仍然葆有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而立之年了,我家已成,业却未立。我没有时间太息。我不是最好的员工、最好的妻子、最好的母亲,可我一直在努力。在多年来双手已习惯于敲击键盘和签字之后,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我又走进了华师大入学考试的考场,捧起了久违的试卷。
我深深地知道,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将需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努力:工作、家庭、孩子的牵累,需要我付出极大的勇气去面对;而当我享受老师们智慧之餐时,我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和与智慧交流,我已经修积的才情能让我应付裕如吗……
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人生的关键就在于要有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有了志气,有了目标,加上勤奋和汗水,当我抬头微笑着注视人生这面镜子时,她也一定会对我微笑。(选自“红袖添香”博克)
【小题1】“人生是一面镜子,你对她微笑,她也对你微笑。”很具哲理,请你以“人生”开头,也写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3分)
【小题2】文中第3段“……还需要很多很多的东西支撑着”这句话中“很多很多的东西”指的是哪些东西?(3分)
【小题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依你的经验,你认为最紧要的是哪几步?为什么?(3分)
【小题4】请简要写出你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悟。(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20分)
旧  书
孙道荣
①她微微佝偻着腰,一个一个办公室敲门。大家都认识她,收旧报纸的老太太。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楼里,单位规定,这天,她可以上门收购旧报纸。
②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单位几乎每个人,都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平时看完了,就码在办公室一角,等着她上门来收购。卖一次旧报纸,往往可以挣几十元,女同事拿去买零食,大家共享。
③她五十来岁,头发已经花白了,讲一口浓重的郊区方言。每次来,她都会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塞满各种各样的布条,看得出,这些布条都是用旧衣裳撕出来的,她用来捆扎旧报纸。另一只手上,拎着一杆小秤。
④“卖报纸!”有人站在楼道里喊一嗓子,她就会立即从某个办公室跑出来,瞅一眼,一脸乐呵呵地应答着。她几乎能够认出这座楼里的每一个人,甚至谁多长时间,需要处理一次旧报纸,她都了如指掌。
⑤她躬着腰,将堆在办公室角落里的旧报纸,一摞摞搬出,理齐,码好,然后,用布条捆扎起来,一捆一捆地过秤。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商贩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不同,过秤的时候,她的秤杆,总是往下垂,秤砣几乎要从秤杆上滑落下来,这样,报纸可以称得重一点点。没人在意她的秤,但她一如既往,要把秤让给人。称一捆,她报个数,让你记下来,再称一捆,再报个数。一捆一捆称完了,她会让你加一加,有多重?而她自己,似乎从不记数,你告诉她多重,她就按这个重量,算账给你。有时候,账里面有零头,大家就说算了,她却总是很认真地从包里掏出一大把硬币,一分不少地付清。
⑥她的诚实,使办公楼的人,都对她充满好感。这也是她能够这么多年,可以上门收购我们旧报纸的原因吧。
⑦也有的时候,她会显得很小气。比如每次整理旧报纸时,看到夹在报纸里的杂志,或者书,她都会将它们剔出来,单独捆在一起,过秤。她说,书和杂志比报纸便宜一点。有一次,我搬新办公室,整理物品时,我将一些旧书,扔进了旧报纸堆里。正赶上她来收购旧报纸。她将那些书一本本拣了出来,问我,这些书真的不要了?我点点头。她将书单独捆扎好。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
⑧那天,我们去郊区的一个山村采访,村支书领着我们参观了他们新建的村图书馆。图书馆是一间民房改建的,书架上,整齐地码着一排排书。忽然,看见有本书很眼熟,打开,扉页上写着我的名字,想起来了,是我上次搬办公室时处理掉的,再一找,另外几本也在。我好奇地问村支书,这些书从哪来的?村支书说,是村里的林老太太捐赠的。她经常上城里收旧报纸,如果收到旧书,她就会留下来,捐给村里或者学校。这几年,她已经捐了好几百本了。
⑨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收旧报纸的老太太,都会将夹在报纸里的书刊拣出来了。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第三期)
【小题1】文章一开始,作者写办公室里的女同事用卖报纸的钱分享零食,是否是多余的笔墨,为什么?(4分)
【小题2】本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卖旧报刊的老太太形象,但题目却是“旧书”,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起题“旧书”的理解。(6分)
【小题3】“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我”和“老太太”都在笑,这两个“笑”中蕴含的感情一样吗,为什么?(4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说“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22分)
苦 夏
冯骥才
  ①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②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
  ③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④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我们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创作力反而加倍的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这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⑦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选自《中华散文(我的故事)》,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看,题目“苦夏”包含哪几层意思?(4分)
                                                                          
                                                                          
【小题2】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后与原句相比哪一个好?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第②段用不少的笔墨回忆了“快乐的童年”,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4分)
                                                                          
                                                                           
【小题4】揣摩文章语言,回答问题。(4分)
(1)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这个”指代什么内容?)(2分)
                                                                           
(2)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5】本文作者与《夏》一文的作者梁衡都对夏情有独钟,但喜爱的理由各不相同。请结合链接材料加以分析比较。(6分)
【链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
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
的活力。……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
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节选自梁衡《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