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26、《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                                          

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玉溪市2010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22

《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发散思维大课堂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回答文后的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步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复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明,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

下列加粗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  ]

A.

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吵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

B.

欲以长策取胜(长远之计)    夫难者,事也(衡量,预测)

C.

曹操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 鞠躬尽(劳累)

D.

秭归蹉跌(跌蹉)        劳费正(相等,一样)

(2)

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说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

B.

谮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

C.

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为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D.

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

(3)

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便上此表,分析形势。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4)

本文流传千古的名词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默写题

默写填空。
(1)《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
(2)《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形势时,认为蜀国“危急存亡之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课标综合版 专题复习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

《空城计》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笑容可掬:________

②骇然:________

(2)这篇课文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A.开端(第①段):________

B.发展(第②段):________

C.高潮(第③④段):________

D.结局(第⑤⑥段):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诸葛老师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

①为什么不弃城逃走:________

②为什么敢使“空城计”:________

(5)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老师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3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

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

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

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

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

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

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

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

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

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温故而知新,            。(《论语》)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⑤荷叶罗裙一色裁,                 。(王昌龄《采莲曲》)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⑨中庭地白树栖鸦,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   咏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古诗文默写。(12分)

①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②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⑥望西都,意踌躇,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⑨杜甫《春望》一诗,通过“                ,               ”

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⑩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鹤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宋代诗人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辽宁锦州卷)语文(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古诗文默写。(12分)

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6.望西都,意踌躇,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9.杜甫《春望》一诗,通过“                ,               ”

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10.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鹤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宋代诗人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填空题

①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城阙辅三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甲光向日金鳞开。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                                 ,                                  。
⑤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传有大量写“柳”(又称杨柳)的诗句,请你写出与“柳”相关的上下相连的两句古代诗句。(课内外均可)                                                             。
⑥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所说: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