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B.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C.“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D.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D

二、填空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B.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C.“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D.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物体的质量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物理学界,而希格斯玻色子恰恰被认为与宇宙中一切物体的质量起源有关。

  B.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

  C.3月12日下午,深化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相关专家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深化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绿皮书纲要》进行了讨论,并对电力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D.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标准大考卷·国标语文AB卷 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7题。

  朋友们坐在一起神聊,不知怎么就把话题扯到了自己所接受过的最高礼遇上。一个说,某市长给他夹过莱;另一个说,某副省长请她跳过舞。做记者的孟芝淡淡地说:我所接受过的最高礼遇,说出来也许有人不爱听。

  那一年初春,我奉命到一座大山上采访一群雷达兵。车开到山脚下,我和司机老于背着芹菜、黄瓜、西红柿之类极受战士们欢迎的礼物开始爬那座高入云端的大山。山路难走,我累得气喘吁吁,爬一段就停下来灌一阵子矿泉水。老于逗我说:少喝点水,山上可没有女厕所哟!

  终于狼狈不堪地登上顶峰。12个战士挥动着鲜艳的彩带,高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列队迎接我们。这始料未及的隆重场面惹得我激动万分,我握着那些可爱的战士们的手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候,老于捅了我一下,指着营房的方向让我看——上帝!那里竟[甲]张贴着一条标语:热烈欢迎孟芝同志光临指导!

  开始用餐了,战士们不约而同地让自己的筷子避开那些难得一见的新鲜蔬菜而抢着去夹兔肉(他们养着几百只兔子)。班长告诉我们说,大雪封山的时候,他们上顿下顿全吃兔肉,直吃得战士看见了活兔子都想吐。

  那天采访结束后,一个小战士冷不丁问我道:你去1号吗?另一个眉清目秀的战士怨责地拽了一下那小战士的衣角,恭敬地问我道:你需要去洗手间吗?我的脸腾地涨红了,一下子想起了老于逗我的话。我支吾着,极想说“需要”,但又不知在这地道的“雄性”世界里究竟有没有供自己“洗手”的地方,眉清目秀的战士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热情地给我指出洗手间的所在。

  我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该朝哪个方向迈步,一抬眼,竟看到一个崭新的指路牌!牌子上面画着一个醒目的大箭头,箭头下用漂亮的楷书写着:女厕所。大概经过了二三个这样的牌子,我顺利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说出来你们也许不相信,那[乙]是一个特意为我这个女记者搭建的“洗手间”!虽然不过是“一次性”使用的,但它的选址是那样的安全,建造又是那样的讲究——粗细均匀的圆木围成一个玲珑的圈儿,小小的门正对着一面光滑的石壁。一想到有12双手曾经为了让我更方便一些而在这里庄严地劳动,我就幸福得直想哭,终于明白了那一句“你去1号吗”的突兀问话里包含了多少焦急的期待和莫名的忐忑——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拿心铺成路,还生怕你走上去硌了脚呀!长这么大,我孟芝心安理得地用过多少豪华的洗手间啊,但惟有这一间让我的双脚在踏入时感到了微微的颤抖。

——真对不起,瞧我,把你们大家都讲得难过了。不过,说句真心话,自打在那座大山接受了那最高礼遇之后,我生命的词典里就永远剔除了一个词儿——羡慕。

大家长时间沉默着。最后,一位最受人尊敬的先生真诚地握着孟芝的手说,谢谢,谢谢你。你的故事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了一次最高礼遇。我敢说,从今以后,我们大家生命的词典里都将补充进一个可贵的词儿——羡慕。

1.文中写了战士们吃兔肉一事,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

[  ]

A.战士们并不喜欢吃“我”和老于带去的新鲜蔬菜。

B.有记者来采访,那天的兔肉烧得特别好吃。

C.为下文写“我”受到“最高礼遇”埋下伏笔。

D.战士们不喜欢活兔子,但喜欢吃兔肉。

2.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文中[甲]、[乙]两处填入哪一组词语最恰当?

[  ]

A.果然 显然   B.赫然 居然

C.居然 果然   D.显然 赫然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划线句表现了小战士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孟芝心安理得地用过多少豪华的洗手间啊,但惟有这一间让我的双脚在踏入时感到了微微的颤抖”这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边哪一项作为文章的标题最恰当?简述理由。

[  ]

A.最高礼遇   B.可爱的战士

C.羡慕     D.洗手间的故事

7.如果说“诺曼底”号船上的哈尔威船长是伟大的,那我们的战士能用“伟大”这个词吗?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  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一切都是种子;身体和心灵均如此。每一种健全的思想是一颗植物种子的包壳,传播着输送生命的花粉。造物主不是一个劳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上休憩的有组织的工人。安息日就是主日,那伟大的创造日。造物主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日子。如果他停止创造,即使是一刹那,他也会死去。因为“空虚”会张开两颚等着他……颚骨,吞下吧,别做声!巨大的播种者散布着种子,仿佛流泻的阳光;而每一颗撒下来的渺小的种子就像另一个太阳。倾泻吧,未来的收获,无论肉体或精神的!精神或肉体,反正都是同样的生命之源泉。“我的不朽的女儿,刘克屈拉和曼蒂尼亚……”我产生我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获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脚踩出的一样。

  因此,我一直创造着……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  )  布(  )  下(  )

2.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例句:造物主不是一个劳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上休憩的有组织的工人。

改成肯定句(不得改变句意):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

[  ]

A.一切都是种子;身体和心灵均如此。

B.因为“空虚”会张开两颚等着他……颚骨,吞下吧,别做声!

C.每一种健全的思想是一颗植物种子的包壳,传播着输送生命的花粉。

D.巨大的播种者散布着种子,仿佛流泻的阳光……

4.从标点符号一般的使用规则看,下列标点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一切都是种子;身体和心灵均如此。

B.如果他停止创造,即使是一刹那,他也会死去。

C.倾泻吧,未来的收获,无论肉体或精神的!

D.我产生我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获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脚踩出的一样。5.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澎湃的激情。

B.作者对创造充满着强烈的渴望,所以行文至最后,作者禁不住陶醉于自己不断创造的迷人境界之中。

C.这段文字多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生动。

D.作者在论述中以造物主为例,可见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思想上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风雨成功路

    (1)人生正是在不断面对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人生路上,留下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这是我和父亲一起走泥路时得到的启示

    (2)当竞赛成绩出来后,我得知自己名落孙山,心情就犹如当时的天气,阴阴沉沉,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久久不能平静。直到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3)吃过晚饭,父亲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说带我到家后的田野走走。我无精打采地答应了。由于刚刚下完雨,空气十分清新,周围的稻穗和山峦经历风雨,显得生机勃发。我望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这时,父亲说:“你能找到我们走来时的脚印吗?(A)”我低下头望着地,很快就找到了,并指着给父亲看。父亲又问:“在平时天气晴朗的时候,你能找到这些脚印吗?”我马上回答不能,父亲问我为什么?(B)我说道:“因为下了雨,土地变得泥泞,所以留下了痕迹。”父亲边走边说:“这不正像是人生吗!(C)”“人生?(D)”我猛地醒悟过来:是啊,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在人生之路留下痕迹,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望着父亲踏下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仔细地思考着这过程中收获的智慧。

    (4)挫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

    (5)我振作了,我充满斗志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与父亲走泥路时收获的智慧,我将踏出一个个展示自己价值的脚印,用我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书写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11.文中(A)、(B)、(C)、(D)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1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1)段画线句在句首加上关联词“只有”才恰当。

  B.第(3)段画线句表意不完整,应在句末加上“的洗礼”三个字。

C.第(4)段画线句两个分句位置对调。

D.第(5)段画线句表述不清,应改为“用我的行动为自己书写一条成功之路”。

1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画线句启示下文,不得删去。

  B.第(3)段与上文衔接不紧,应加上“回到家后”作过渡。

  C.第(5)段文字与第(4)段语意重复,应删去。

  D.文章标题不够恰当,应改为“我和爸爸的对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一课一练(开明版) 初三(六册) 题型:048

  记忆·理解·运用

  记忆、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记忆,无疑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学习是为了求知,求知当然需要记忆。我国封建时代的私塾里的学生就讲究背诵。但是,记忆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只读书和背诵,最后的结果是图书馆搬家。有个故事,讲一个秀才去赶考,坐在船上看书,看完一页撕一页,然后扔到河里。书看完了,也撕完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只看一遍就记住了,还留着书有什么用。(  )并不一定。他可能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但记住一种知识与真正掌握一种知识是根本不同的。

  理解是学习的第二环节。这一环节使学习过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读书和记忆阶段是未曾发生的。当人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时,就碰到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和融合。理解的过程不仅知识量增加,而且还因新知识对旧知识的改造、融合、同化而形成了知识结构的变化,从而使我们的知识水平进到更高的阶段。

  人们的理解力与知识和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有较强的理解力。

  运用是学习的第三环节,也是学习的实践阶段。运用既是理解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是对理解过程中所取得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检验。

  ①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递进,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这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又最难达到,同时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③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人们往往只重视读和说而忽视了理解。④为什么有些读书很多的人,在工作中容易产生教条主义的毛病呢?⑤这当然不能归结为书读得多,而在于理解的差。

  把学习分为三个环节只是理论的抽象。实际上,这三个环节是互相渗透的。表现为,在读书阶段就有理解参与其中,而在理解中也就加深了记忆。所谓理解性记忆就是这两个环节不断互相作用的综合产物。古人有很多论述,讲了记忆、理解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而运用过程不仅要以前两个阶段为基础,而又是巩固三个环节成果的最好方法。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

1.第二段用“图书馆搬家”作比喻,指的是学习时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插入第二段括号内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位秀才是不是记住了他所学的东西呢?

B.这位秀才是不是掌握了他所学的东西呢?

C.这位秀才已经记住了他所学的东西。

D.这位秀才已经掌握了他所学的东西。

3.第六段中说“这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又最难达到”。通观第三、第四段,参照对“最难达到”的原因的归纳,分点概述(可稍加改造和组织)“很重要的意义”在文中所指的内容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

“最难达到”的原因为:(1)碰到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和融合。(2)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很重要的意义”在文中所指的内容是

4.第六段由五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列句子的序号中标出。

①②③④⑤

5.第七段说“古人有很多论述,讲了记忆、理解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下列摘引的古人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说明“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的几项是

[  ]

A.熟读而精思。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E.学然后知不足。

F.温故而知新。

6.下列对第七段中“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实际含义及作用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说明运用要以记忆、理解为基础;总结全文,引出论点。

B.强调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以事喻理,生动形象。

C.说明运用要以记忆、理解为基础;以事喻理,生动形象。

D.强调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总结全文,引出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记忆·理解·运用

  记忆、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记忆,无疑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学习是为了求知,求知当然需要记忆。我国封建时代的私塾里的学生就讲究背诵。但是,记忆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只读书和背诵,最后的结果是图书馆搬家。有个故事,讲一个秀才去赶考,坐在船上看书,看完一页撕一页,然后扔到河里。书看完了,也撕完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只看一遍就记住了,还留着书有什么用。(  )并不一定。他可能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但记住一种知识与真正掌握一种知识是根本不同的。

  理解是学习的第二环节。这一环节使学习过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读书和记忆阶段是未曾发生的。当人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时,就碰到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和融合。理解的过程不仅知识量增加,而且还因新知识对旧知识的改造、融合、同化而形成了知识结构的变化,从而使我们的知识水平进到更高的阶段。

  人们的理解力与知识和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有较强的理解力。

  运用是学习的第三环节,也是学习的实践阶段。运用既是理解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是对理解过程中所取得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检验。

  ①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递进,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这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又最难达到,同时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③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人们往往只重视读和说而忽视了理解。④为什么有些读书很多的人,在工作中容易产生教条主义的毛病呢?⑤这当然不能归结为书读得多,而在于理解的差。

  把学习分为三个环节只是理论的抽象。实际上,这三个环节是互相渗透的。表现为,在读书阶段就有理解参与其中,而在理解中也就加深了记忆。所谓理解性记忆就是这两个环节不断互相作用的综合产物。古人有很多论述,讲了记忆、理解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而运用过程不仅要以前两个阶段为基础,而又是巩固三个环节成果的最好方法。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

(1)第二段用“图书馆搬家”作比喻,指的是学习时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插入第二段括号内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位秀才是不是记住了他所学的东西呢?

B.这位秀才是不是掌握了他所学的东西呢?

C.这位秀才已经记住了他所学的东西。

D.这位秀才已经掌握了他所学的东西。

(3)第六段中说“这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又最难达到”。通观第三、第四段,参照对“最难达到”的原因的归纳,分点概述(可稍加改造和组织)“很重要的意义”在文中所指的内容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

“最难达到”的原因为:a.碰到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和融合。b.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很重要的意义”在文中所指的内容是

(4)第六段由五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列句子的序号中标出。

①②③④⑤

(5)第七段说“古人有很多论述,讲了记忆、理解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下列摘引的古人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说明“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的几项是

[  ]

A.熟读而精思。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E.学然后知不足。

F.温故而知新。

(6)下列对第七段中“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实际含义及作用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说明运用要以记忆、理解为基础;总结全文,引出论点。

B.强调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以事喻理,生动形象。

C.说明运用要以记忆、理解为基础;以事喻理,生动形象。

D.强调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总结全文,引出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松江区2010届初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

梁文道

  ①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书先要学句读,自己去给文章加标点符号。这个任务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看来,不只中国,全世界的作者都喜欢折磨他的读者们。

  ②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读者?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③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

  ④另外,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⑤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所以分段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⑥很多人问我,如何读得快一点,但其实如何读得好更重要。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他们不是看,是反复地读,慢慢地读,读出声音来。朗读能让人沉浸到书里面去,这样一个沉浸的状态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效果——这就是修炼的效果。

  ⑦我手中是一本《沉思录》,这本书目前在中国很热,因为温家宝总理在看,克林顿、布什、密特朗都看过。奥勒留并不是为出版而写的,他是写给自己读的——不断研读,修身养性。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写作,在英文里面就叫Spiritual Writing,所以它的读者也要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修炼来读,不断地读、反复地读。这些领导人一遍遍地读《沉思录》,就是在做精神修炼。古人读《论语》也是这样。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变化人格,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一点古人都是知道的。

  ⑧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发现今天大家只是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想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是我们已经失落的一个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恢复它,找一本书去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选自《城市画报》,略有改动)

(1)

阅读第②段,完成下列两小题。

(1)不改变句意,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2)作者认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是“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不需要读那么快”的理由是A.________;B.________。

(2)

第⑤段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的话,其作用是________。

(3)

本文的写作思路如下:首先论述________,其次论述分段使我们离开精读,最后论述________。

(4)

对题目“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只有读古书,才能修炼精神。

B.

读书,就是精神操练的过程。

C.

可理解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D.

用正确的读书态度促进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提高。

(5)

作者认为“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你同意吗?请根据你的看法完成相应的题目。

(1)(同意)补充论据______________

(2)(不同意)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