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5、母爱有声,父爱无言;母爱似水,父爱如山。请以“最美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让我们知道,在你的心目中,父亲或母亲什么时候是最美的,或他们的什么方面是最美的。要写出真情实感和令人感到的细节。字数不少于600字。

 

 

15、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母爱有声,父爱无言;母爱似水,父爱如山。请以“最美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让我们知道,在你的心目中,父亲或母亲什么时候是最美的,或他们的什么方面是最美的。要写出真情实感和令人感到的细节。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回答1~5题。

读懂父爱,是一种幸福

①“1、3、6、0……”我用颤抖的手指在键盘上拨着电话号码。手指每向下按一次,我的心就往上蹿一截。

②这是我第一次拨打父亲的电话。以前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拨打这个号码,因为我觉得和父亲无话可说——虽然我和他相处了14年。要不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父爱。

③父母在外地谋生。去年国庆长假,为了配眼镜,我来到了他们住的地方。刚到那晚,我很早就睡了,而父母还在为第二天的生意做准备。朦胧中我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对了”父亲说,“我从一个朋友那打听来,有一个专用中药治疗近视的医院,效果很好,他女儿的近视就是在那治好的,我也想带女儿去看看。”“那一定要花很多钱吧?”母亲问到。“这可是她一辈子的事,只要能治好,就是花再多的钱也值得。”那语气很坚决。“是不是明天就带她去看呢?”母亲又问。“那当然,明天就去!”

④天哪!我不敢相信,这竟是父亲说出的话,似乎这是我第一次听见的阳光般的话语。我无法用任何词汇来形容我的心情。那一夜我辗转难眠。

⑤第二天早饭后,我一边给父亲泡茶,一边想昨晚听到的那些话。“哐当!”我脚底一滑,手中盛满热茶的杯子重重地摔在地上。父亲飞奔过去,急切的问“怎么了,有没有烫到手?”看着父亲着急的样子,我突然间发现,皱纹已悄悄地爬上他的额头,他显得那么的老——直到这一刻,我才第一次读懂父爱!禁不住鼻子一酸,热泪夺眶而出。父亲忙说:“让我看看烫到哪儿了?”而我早已泣不成声了,只是拼命地摇头,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呐喊:父亲啊!这是女儿积蓄已久的幸福的泪水啊!……

⑥“喂?”电话那头深沉的男低音将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⑦“爸……”我的声音在颤抖。

⑧“是……是……是小婉吗?”话筒里的声音好象很吃惊。

⑨“喂——”

10“出什么事了?”那声音很着急。

11“没……没什么事,我……我……我只是想问问,您的胃还疼吗?”我尽力使自己的声音不颤抖。

12“胃?哦!已经不疼了。”那声音有些激动。

13“爸,少喝点酒。天凉了,要多穿些衣服……”我的喉咙像被什么东西给塞住了,再也说不下去。

14良久,话筒里传来父亲感叹的声音:“哎——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

15放下话筒,我的泪水泉涌而出,心里象雨后初霁一般豁然开朗。因为我懂了父爱,拥有了美好的幸福。

1.从记叙的顺序看,全文采用了          。这样巧妙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2.第①②段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3.按下面的提示,用概括性的语句把③、⑤段的内容填到下边(1)(2)题的横线上,给⑥~15段的内容安一个不标题,填在(3)的横线上。

(1)                        ——初 识 父 爱;

(2)                        ——读 懂 父 爱;

(3)与 父 通 话,问 候 父 亲——          

4.父女在电话中对话时,父亲的声调一共变化了4次,下面的方框中已经写出了两次变化的词语,请再找出另外两个。并请回答父亲为什么会“感叹”?

吃惊→□□→□□→感叹

5.品味语言:

(1)在与父亲通话前和通话中,我“颤抖”了几次?这是为什么?

(2)“爸,少喝点酒。天凉了,要多穿些衣服……”我的喉咙像被什么东西给塞住了,再也说不下去。(究竟是什么东西给塞住了?)

(3)“心里象雨后初霁一般豁然开朗”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江陵县五三中学2010-2011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现代文阅读

我看见了大海

阿真

  我是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子,母亲嫌我丢她的脸,也怕出门遭人讥笑,于是,在我8岁前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门一步。我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间即逝的飞鸟。

  我8岁那年,父亲死去了。母亲不久也改嫁了,嫁给小镇上一个退休的海员。当时,母亲才40出头,而继父已近60岁。继父要我称他伯伯,并对我说: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儿。”

  “不!不!”我吓得直往后缩。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我动心了,于是说道:

  “我长得太难看,还有,我走路一瘸一瘸的,妈说人家会笑话我的。”

  说毕,我不禁哭了起来。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继父扬起巴掌做了个揍人的动作。

  我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第二天,继父带我上街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我真是怕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两手死死拽住继父的衣角,就像他的一个尾巴似的。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继父大声说。

  继父响亮的嗓门立刻引来了许多目光,尤其是和我同龄的孩子,边瞧边嘁嘁喳喳。

  “喂,过来认识一下,小家伙们,这是河子,你们的小朋友河子。”继父亲切地招呼他们。

  于是,他们走过来,友好地问这问那,邀请我和他们玩。

  冬天里,继父的哮喘病犯得很重。睡不着的时候,就让我陪他坐在火炉前听他讲大海的故事。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我听得着了迷:“我能看见海吗?”

  “能,等你再长大些,长到15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

  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也长高了,懂得了许多事情。按照继父的规定,每天我要做一件对我来说难度较大的家务活。学校不收畸形儿,继父就自己当老师;我每天要学5个生词,并背熟一篇课文。其余的时间,便是听继父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海的故事。

  母亲终于走了,是跟一个在门口摆摊的裁缝跑的,丢下我和继父相依为命。

  继父的身体虽然越来越坏,但他仍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成天带我去这去那,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每当我做了什么我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你真能干,河子。”

  我们把看海的日子定在明年的夏天,到那时我就15岁了。继父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看海做准备。继父说去海边之前,让我必须学会应付一切。

  漫长的冬季熬过去了。整整一个冬天,继父病倒在床上。我一个人在镇子上穿街走巷,为继父请医、买药,办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全部家务。正在这样的时刻,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一个春日融融的上午,继父把我叫到床边,慢慢地说:“河子。我就要死了,有件事情我必须告诉你:早在我退休的前一年,医生就说我是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海洋,所以我是永远不能带你看海的。我对你撒了谎,请你原谅我。”

  当时,我觉得非常失望,非常委屈,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准备,到头来却是一个骗局。我伤心地哭了。

  就在这天夜里,继父安安静静地去世了。我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亲人。现在,我这个畸形女孩是一个人生活了。

  当我穿行在闹市上时,当我熟练地做着家务时,当我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从而每月从她那里得到40元的生活费,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1、作者用层层深入的方法来叙写在继父的关爱下,“我”的变化过程。请用文中的语言填空:

①表明“我”有了安全感的句子________.

②说明“我”对生活已有了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

③点明“我”对继父用心良苦的理解,对生活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的句子是________.

2、用简洁的文字说说“在我八岁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过门一步”的原因。

3、文中加粗的“这样的时刻”指什么时候?

4、当继父告诉我“他永远都不能带我去看海时”,我的感受如何?

5、作者在文中说“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那么“看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6、题目《我看见了大海》,“我”真的看到了真正的大海了吗?谈谈你的理解。

7、我们提倡诚信,反对欺骗,在生活中“说谎”和“欺骗”的行为令人不齿,对文中“继父”的谎言,你怎么看。

8、通过“带你去看海”的目标激励,一位身体畸形、内心自卑的女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请发挥想象,设想一下女孩未来的生活。(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镇江市部分学校2011届中考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那个孩子

朱萍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

  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说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像、崇拜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

  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选自《我曾把春天丢了》2003年4月版有删改)

1.选文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成长的过程。根据主要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________;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________;________时,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心软了;父母殷殷关照乘车回去后,孩子________。

2.孩子对父母由烦到尊重的情感变化缘于哪件事?并把文中表现这一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任选其一作答)

(1)母亲一如既往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现手法独特,虽然通篇都以孩子的视角叙写故事,但结尾却说:“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如果将这句话改为“那个孩子是我”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1)“我”涌动乡愁常常是在什么时刻?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三个事例。

(3)乡愁是一杯什么样的酒?(请用原文回答)

(4)古人关于思乡的诗句颇多,请写出一两句。

(5)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题设喻巧妙,把乡愁比作酒,亲切生动,别有韵味。

B.全文紧扣“乡愁”,列举了3个事例,既写了自己的乡愁,也写了自己观察到的别人的乡愁。

C.文中写到一位上海大姐移民前在“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这是个人的宗教信仰,与表现乡愁并无多大的关系。

D.文选材典型,结构上首尾呼应,语言亲切自然,强烈地表达了真挚的

对故国家园的眷恋之情。

(6)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自拟一道题目并作出解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1)“我”涌动乡愁常常是在什么时刻?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三个事例。

3)乡愁是一杯什么样的酒?(请用原文回答)

4)古人关于思乡的诗句颇多,请写出一两句。

5)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题设喻巧妙,把乡愁比作酒,亲切生动,别有韵味。

B.全文紧扣“乡愁”,列举了3个事例,既写了自己的乡愁,也写了自己观察到的别人的乡愁。

C.文中写到一位上海大姐移民前在“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这是个人的宗教信仰,与表现乡愁并无多大的关系。

D.文选材典型,结构上首尾呼应,语言亲切自然,强烈地表达了真挚的

对故国家园的眷恋之情。

6)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自拟一道题目并作出解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 北京课改版 题型:048

父亲不写信

  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2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________

2.第5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原因是什么?

________

3.第8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________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________

5.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________

(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