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B.《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是作者本人。

C.《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周敦颐。

D.《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2、B

二、填空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B.《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是作者本人。

C.《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周敦颐。

D.《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隆中对   陈  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屏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翻译:                                                                    
                                                                                    
【小题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小题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小题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年天津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小题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小题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

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

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

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

A.

有渊博的知识

B.

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

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

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

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

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

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个人专有)也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倒下);肉食者(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C.公将(击鼓进军)之;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且(哪里)置土石;(苦于)山北之塞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师竹取道
B.又何焉其千二百里
C.小大狱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D.牺牲玉帛,弗敢也万钟于我何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仙居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个人专有)也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倒下);肉食者(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C.公将(击鼓进军)之;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且(哪里)置土石;(苦于)山北之塞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师竹取道
B.又何焉其千二百里
C.小大狱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D.牺牲玉帛,弗敢也万钟于我何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个人专有)也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倒下);肉食者(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C.公将(击鼓进军)之;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且(哪里)置土石;(苦于)山北之塞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师竹取道
B.又何焉其千二百里
C.小大狱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D.牺牲玉帛,弗敢也万钟于我何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仙居中学2012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个人专有)也

B.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倒下);肉食者(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C.

公将(击鼓进军)之;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

(哪里)置土石;(苦于)山北之塞

(2)

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齐师

竹取道

B.

又何

千二百里

C.

小大

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D.

牺牲玉帛,弗敢

万钟于我何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

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7年广西省梧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甲)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乙)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品位的读书人,得跨越几个心灵的坎儿。

  第一,你必须是澄静的。人很难没有欲望,当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运河上熙熙攘攘,问身边一和尚:大运河有多少条船?和尚答: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非常欣赏和尚的机敏,当即大加赏赐。其实,这和尚并非特别聪明,他只是深谙世道人心的奥秘而已。然而,一个人下决心当读书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多的人会不自觉地把书籍分成“有用”、“无用”两种:“有用”的,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无用”的,他视若敝履。而事实上,所谓“有用”的书,往往是作用于一时的职业的,只能让我们获得物质财富;而“无用”的,则侧重于培育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高度。

  第二,你应该学会坚持。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我们就得不断地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掌握知识的新动态,让自己的生命与面对的生活一起前进。读书没有恒心,一个人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我们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就会变得虚弱不堪。

  第三,我们一定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书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可以利用它,谬误和谎言同样可以利用它。一个人要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籍作出选择,靠别人把关是没有太多作用的。别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尽天下的书。何况,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也许觉得好;别人以为精美绝伦的,你或许感觉一塌糊涂。对书的考察,最可靠的评判官是你的心灵——非同寻常的对知识的敏感,超乎群伦的观人察事的眼光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

(1)

(甲)(乙)两个语段论述的问题都与________有关;不同的是(甲)文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乙)文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运用了一个理论论据和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论点。

B.

(乙)文第2段引用乾隆与和尚的对话来证明所有的人欲望都很少。

C.

(乙)文认为简单地把书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种是不可取的。

D.

(甲)(乙)两文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奉劝我们不要相信书本的说法。

(3)

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对古人说的“开卷有益”有着怎样的理解?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