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9、生活写真。

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某校进行了一次学生对老师的不记名民意测验。在“测验栏”里,校长见到了一下留言:

A.老师,您上课很生动,我很爱听。如果上课时您能关掉手机就更好了。

B.您上课不要太严肃,严肃并不等于认真。

C.老师,请您上课提问也要关注一下我们坐在墙角边的同学。

D.王八蛋,总是跟我们过不去,我希望你下岗!

……

(1)如果你是校长,你从这些留言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请你在“测验栏”的附栏中给你的语文老师留一言。

9、(1)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回答,答对两条即可,不要求完美。示例:①发现该校老师上课的不同风格。②发现学生喜欢哪些老师上课,或者说哪些上课风格深受学生的欢迎。③发现有的老师上课不关手机,甚至有可能接电话。④发现该校学生素质不一,有的学生素质很高,而另有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教育。⑤发现个别老师的教态.教风有待改变。⑥了解到全校老师的教学现状。

(2)留言合情合理即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生活写真。

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某校进行了一次学生对老师的不记名民意测验。在“测验栏”里,校长见到了一下留言:

A.老师,您上课很生动,我很爱听。如果上课时您能关掉手机就更好了。

B.您上课不要太严肃,严肃并不等于认真。

C.老师,请您上课提问也要关注一下我们坐在墙角边的同学。

D.王八蛋,总是跟我们过不去,我希望你下岗!

……

(1)如果你是校长,你从这些留言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请你在“测验栏”的附栏中给你的语文老师留一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拓展。

陈毅元帅用诗与孩子沟通

  陈毅元帅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功勋盖世、才华横溢而又襟怀坦荡、幽默风趣的人物。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故事,尤其是他和子女之间的故事都饶有趣味,让人们津津乐道。

特殊的交流

  陈毅出生于“耕读之家”,他的父亲陈昌礼是同门兄弟中读书最多的,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胜人一筹。这大概是陈毅有相当国学基础的根源吧!也是这个原因,陈毅能在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交流方式——“诗沟通”。

  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回忆: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

  三子陈晓鲁记得父亲用唐诗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1961年夏,陈毅的二子陈丹淮高中毕业,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毅想到儿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作诗: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有立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

  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陈毅平日对孩子学习和功课的关心是粗放的,但一旦孩子的学业和人生、未来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便十分关注,而且毫不含糊。

  一般的家庭总是“父严母慈”,但陈毅的家庭却留给人们“母严父慈”的印象。陈毅夫人张茜性子比较急,要求孩子也比较严。

  有一年,陈毅夫妇去广东潮汕地区休息,因时值寒假而带上了小儿子陈晓鲁。在一番游历之后,母亲张茜提议晓鲁写一篇游览观后感式的作文,这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锻炼。可陈晓鲁对这附加的功课死活都不愿接受。抵牾中,孩子的执拗惹起了妈妈的脾气。此时,外儒内刚的陈毅劝妻子说:“慢慢讲,不要着急喽,他还是孩子嘛!”听丈夫如此说,张茜的火气一下子转移到丈夫身上:“都是你,平日宠他,现在他一句都不肯听了!”陈毅有些悻悻然:“好了,好了,我不管了!真是莫名其妙!”父母的争执使陈晓鲁深受触动,当晚他无法入眠,通宵奋笔,赶出了一篇作文。他发奋写作之文甚为可观,父母看后,流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在教育上“母严父宽”,陈珊珊也是有体会的。她上小学时,不光要学好学校教的功课,母亲还要她学弹钢琴,钢琴老师留下的作业,母亲都要过问,并严格督促她一丝不苟地完成。陈珊珊有段时间想打退堂鼓,母亲不仅不同意,反而对她要求更严格了。珊珊是听话且诚实的孩子,既然母亲嘱咐要按老师的布置做,每天必须弹奏多少时间的琴,她就老老实实地如数完成。隔壁邓小平家的邓榕、毛毛也在练钢琴,但她们的妈妈卓琳要求孩子就比较宽松,所以邓榕常常在珊珊未练完琴就过来约她去玩。孩子们总是爱玩的,这时陈珊珊总是从心底羡慕邓榕,但她还是强忍住欲望,让邓榕再等等:“你帮我看表,一到时间我就跟你们去玩。”“我妈妈要我必须练这么长时间,我不敢偷懒。”看到陈珊珊一脸诚挚的样子,邓榕无奈,只好帮她看着表,直到练够了时间才一起出去玩。

  陈毅虽然不像张茜管得那样严,但也不是不闻不问。拿珊珊练琴来说,当他听到有外国钢琴家来华访问演出时,总设法弄几张票陪女儿去欣赏。

(选自http://www.hnedu.com,有删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拓展。

陈毅元帅用诗与孩子沟通

  陈毅元帅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功勋盖世、才华横溢而又襟怀坦荡、幽默风趣的人物。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故事,尤其是他和子女之间的故事都饶有趣味,让人们津津乐道。

特殊的交流

  陈毅出生于“耕读之家”,他的父亲陈昌礼是同门兄弟中读书最多的,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胜人一筹。这大概是陈毅有相当国学基础的根源吧!也是这个原因,陈毅能在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交流方式——“诗沟通”。

  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回忆: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

  三子陈晓鲁记得父亲用唐诗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1961年夏,陈毅的二子陈丹淮高中毕业,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毅想到儿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作诗: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有立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

  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陈毅平日对孩子学习和功课的关心是粗放的,但一旦孩子的学业和人生、未来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便十分关注,而且毫不含糊。

  一般的家庭总是“父严母慈”,但陈毅的家庭却留给人们“母严父慈”的印象。陈毅夫人张茜性子比较急,要求孩子也比较严。

  有一年,陈毅夫妇去广东潮汕地区休息,因时值寒假而带上了小儿子陈晓鲁。在一番游历之后,母亲张茜提议晓鲁写一篇游览观后感式的作文,这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锻炼。可陈晓鲁对这附加的功课死活都不愿接受。抵牾中,孩子的执拗惹起了妈妈的脾气。此时,外儒内刚的陈毅劝妻子说:“慢慢讲,不要着急喽,他还是孩子嘛!”听丈夫如此说,张茜的火气一下子转移到丈夫身上:“都是你,平日宠他,现在他一句都不肯听了!”陈毅有些悻悻然:“好了,好了,我不管了!真是莫名其妙!”父母的争执使陈晓鲁深受触动,当晚他无法入眠,通宵奋笔,赶出了一篇作文。他发奋写作之文甚为可观,父母看后,流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在教育上“母严父宽”,陈珊珊也是有体会的。她上小学时,不光要学好学校教的功课,母亲还要她学弹钢琴,钢琴老师留下的作业,母亲都要过问,并严格督促她一丝不苟地完成。陈珊珊有段时间想打退堂鼓,母亲不仅不同意,反而对她要求更严格了。珊珊是听话且诚实的孩子,既然母亲嘱咐要按老师的布置做,每天必须弹奏多少时间的琴,她就老老实实地如数完成。隔壁邓小平家的邓榕、毛毛也在练钢琴,但她们的妈妈卓琳要求孩子就比较宽松,所以邓榕常常在珊珊未练完琴就过来约她去玩。孩子们总是爱玩的,这时陈珊珊总是从心底羡慕邓榕,但她还是强忍住欲望,让邓榕再等等:“你帮我看表,一到时间我就跟你们去玩。”“我妈妈要我必须练这么长时间,我不敢偷懒。”看到陈珊珊一脸诚挚的样子,邓榕无奈,只好帮她看着表,直到练够了时间才一起出去玩。

  陈毅虽然不像张茜管得那样严,但也不是不闻不问。拿珊珊练琴来说,当他听到有外国钢琴家来华访问演出时,总设法弄几张票陪女儿去欣赏。

(选自http//www.hnedu.com,有删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56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摔鱼”有感

①某日下馆子,碰到一个有趣的情景。

②一位食客点了一道菜: 清蒸级鱼。服务员从水中捞出一条活鱼,按量计价并让食客过目检验。食客要求服务员把鱼狠摔一下,服务员照办不误,然后又把鱼捡起来入厨烹调。据说有的餐馆将活鱼给食客看后,到厨房里又投入水中养起来,另换一条死鱼入锅。食客的对策便是将鱼摔个半死让你当即将鱼入锅,“偷梁换柱”便不成了。这种做法是否相沿成习,我不知道,但绝非这位食客的“即兴之作”。

③既然食客有了相当的经验,且发明了“防范术”,死鱼换活鱼的事大概是有的。想起多次吃过店里的烤鸭,戴高帽的厨师总向食客出示整鸭,尔后退到厨房里去切削装盘,端出来的是否“原装”却未可知。倘若是人,系前亮相,幕后换装,还多少能辨别出些面目来,而烹调加工后的鱼鸭之类实在是难以辨别真伪的。

④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店家诚信无欺,这摔鱼的要求不免苛刻失礼。纵为生意计,勉强为之,也算是尊严的被亵读。这人际关系的“紧张度”也真够令人难堪。

⑤然而疑者无罪。欺诈行为,随处可闻,让人不得不防。可叹的是,这样活着太累也太恐惧。

仿佛只有家里安全,出了门,入了社会的大环境,就得加倍小心地走路,谨防陷阱或冰窟。正经的商家也不好过,他得时时准备看顾客怀疑的目光。

⑤这种叫人不舒服的社会氛围,倒使我想起了一则电视小品。一个因故转让火车票,一个急需购票,两人交易做成,购票者忽然疑惑那位售票人为何照原价卖,莫非票是假的?售票人则疑惑起那位购票者竟说钱不必找了,莫非钱是假的?于是重又纠缠起来,纠缠到眼睁睁看着火车开走。此中虽无票贩子与造假钞者参与,但这类人的恶劣行径却搅乱了正常人际关系逻辑。正常人的正常行为被打上了问号。更有甚者,便是公共场合里有行善动机的人,也常常因怕遭误解而退避三舍,社会上空的疑云可谓浓矣! 大多数人是善的,只因恶人与恶行的存在,弄得善良的人也相互生疑。这个怪逻辑真令人深思!

⑦人的生活实在需要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并非仅仅如目下的购房的地点选择那样,交通购物便利、服务设施齐全就够了。整天打头碰面的“周围人”怎样,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这就是你生活其中的“人文环境”。

⑧“人文环境”的核心内容大概便是“社会风气”了。社会既然由人组成,这每日环绕我们的习习之风,恐怕便源于人的行为方式与道德水准,而最终源于“人心”(人的意识)。人们的交往有一种信任感、稳妥感、安全感,生活中自然有一种温馨体验。反之,到处埋伏着暗算与欺瞒,生活当然又会有一种难堪味道。假若人心险恶到如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山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甚至“人中有兽心”的话,那世界就太可怕了。

⑨由此观之,精神文明建设何等重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人际关系中存在“紧张度”    B.社会上空遍布疑云

C.人的生活需要好的环境      D.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2.在论证方法上,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段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只填语段序号)

3.第⑧段从假设角度引用白居易的诗,描绘了________的严重程度。请你再写出你读过的白居易的任意一首诗中的一句________

4.作者对“摔鱼”这种行为的态度是( )(A.坚决反对 B.极力赞成 C.比较欣赏 D.冷静思考),作者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________

5.①至⑤段写的是曾经有过的欺诈行为以及顾客的“防范术”,而第⑥段写的是一个转让火车票的电视小品,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木棉花开

    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 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 秋夜》 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③ 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放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 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 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⑤ 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 , 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⑥ 我手捧落花,泪流满面----木棉花落在了树下的草坪上,还是很美。花开花落之间,你已向世人展现了最华美的乐章,用心、用情精心谱写。这,就已足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一项人生事业名垂青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在平时,同样是普普通通的匹夫,而在某一场战役中,因为心中爱祖国爱人民的无限赤子情怀,他们将毕生追求化作祖国锦绣河山。其实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一样,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都是人民生活稳定的护卫者,他们同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⑦ 而你----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你的高冠艳花将一切漠视甚至耻笑你的狂徒温柔的扫荡。何须追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生活所给予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都是一样的,所得所失何苦斤斤计较。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般无视权贵又不谐蜂蝶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

(选自《闽南日报》2008年4月28日,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惊呆”? (请用原文回答)

                                                                               

2.请根据②~④ 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答出4个即可)

                                                                               

3.文章行文流畅,语言出彩。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加以赏析。

                                                                               

4、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5.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南遭遇了50 年一遇的冰冻天气,交通、电力等行业涌现了一大批抗击雪灾的勇士。电力员工罗文海、罗长明、周景华在高压线路上人工除冰时,因线路覆冰太厚,铁塔不堪重负而坍塌,3 人不幸殉职。

材料二:汉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身体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让四个学生得以生还。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1)请你在网上发帖悼念,注意给自己起个富有个性的昵称,不要用真。

帖子一:网友昵称  [ 小桥流水 ]

悼词:冰雪消融,春意盎然,而烈士们却永远地去了。他们的灵魂依然还留在抗击雪灾的第一线,永驻在灾区人民的心田。致可敬可爱的人。

帖子二:网友昵称   【                】

悼词:                                                                

                                                                         

(2)根据链接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抗灾勇士以身殉职,情融寒天冰

下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大附中题库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题型:048

  ①某日下馆子,碰到一个有趣的情景。

  ②一位食客点了一道菜:清蒸鳜鱼。服务员从水中捞出一条活鱼,按量计价并让食客过目检验。食客要求服务员把鱼狠摔一下,服务员照办不误,然后又把鱼捡起来入厨烹调。据说有的餐馆将活鱼给食客看后,到厨房里又投入水中养起来,另换一条死鱼入锅。食客的对策便是将鱼摔个半死让你当即将鱼入锅,“偷梁换柱”便不成了。这种做法是否相沿成习,我不知道,但决非这位食客的“即兴之作”。

  ③既然食客有了相当的经验,且发明了“防范术”,死鱼换活鱼的事大概是有的。想起多次吃过店里的烤鸭,戴高帽的厨师总向食客出示整鸭,尔后退到厨房里去切削装盘,端出来的是否“原装”却未可知。倘若是人,幕前亮相,幕后换装,还多少能辨别出些面目来,而烹调加工后的鱼鸭之类实在是难以辨别真伪的。

  ④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店家诚信无欺,这摔鱼的要求不免苛刻失礼。纵为生意计,勉强为之,也算是尊严的被亵渎。这人际关系的“紧张度”也真够令人难堪。

  ⑤然而疑者无罪。欺诈行为,随处可闻,让人不得不防。可叹的是,这样活着太累也太恐惧。仿佛只有家里安全,出了门,入了社会的大环境,就得加倍小心地走路,谨防陷阱或冰窟。正经的商家也不好过,他得时时准备看顾客怀疑的目光。

  ⑥这种叫人不舒服的社会氛围,倒使我想起了一则电视小品。一个因故转让火车票,一个急需购票,两人交易做成,购票者忽然疑惑那位售票人为何照原价卖,莫非票是假的?售票人则疑惑起那位购票者竟说钱不必找了,莫非钱是假的?于是重又纠缠起来,纠缠到眼睁睁看着火车开走。此中虽无票贩子与造假钞者参与,但这类人的恶劣行径却搅乱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逻辑。正常人的正常行为被打上了问号。更有甚者,便是公共场合里有行善动机的人,也常常因怕遭误解而退避三舍,社会上空的疑云可谓浓矣!

  ⑦人的生活实在需要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并非仅仅如目下的购房的地点选择那样,交通购物便利、服务设施齐全就够了。整天打头碰面的“周围人”怎样,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这就是你生活其中的“人文环境”。

  ⑧“人文环境”的核心内容大概便是“社会风气”了。社会既然由人组成,这每日环绕我们的习习之风,恐怕便源于人的行为方式与道德水准,而最终源于“人心”(人的意识)。人们的交往有一种信任感、稳妥感、安全感,生活中自然有一种温馨体验。反之,到处埋伏着暗算与欺瞒,生活当然又会有一种难堪味道。假若人心险恶到如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山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甚至“人中有兽心”的话,那世界就太可怕了。

  ⑨由此观之,精神文明建设何等重要。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A.

人际关系中存在“紧张度”。

B.

社会上空遍布疑云。

C.

人的生活需要好的环境。

D.

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2)

“大多数人是善的,只因恶人与恶行的存在,弄得善良的人也相互生疑。这个怪逻辑真令人深思!”这一段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该在________段与________段之间。

(3)

在论证方法上,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段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

(4)

第⑧段从假设角度引用白居易的诗,描绘了________的严重程度。请你再写出你读过的白居易的任意一首诗中的一句________

(5)

作者对“摔鱼”这种行为的态度________(A.坚决反对 B.极力赞成 C.比较欣赏 D.冷静思考),作者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________

(6)

①~⑤段写的是曾经有过的欺诈行为以及顾客的“防范术”,而第⑥段写的是一个转让火车票的电视小品,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某日下馆子,碰到一个有趣的情景。
  ②一位食客点了一道菜:清蒸鳜鱼。服务员从水中捞出一条活鱼,按量计价并让食客过目检验。食客要求服务员把鱼狠摔一下,服务员照办不误,然后又把鱼捡起来入厨烹调。据说有的餐馆将活鱼给食客看后,到厨房里又投入水中养起来,另换一条死鱼入锅。食客的对策便是将鱼摔个半死让你当即将鱼入锅,“偷梁换柱”便不成了。这种做法是否相沿成习,我不知道,但绝非这位食客的“即兴之作”。
  ③既然食客有了相当的经验,且发明了“防范术”,死鱼换活鱼的事大概是有的。想起多次吃过店里的烤鸭,戴高帽的厨师总向食客出示整鸭,尔后退到厨房里去切削装盘,端出来的是否“原装”却未可知。倘若是人,幕前亮相,幕后换装,还多少能辨别出些面目来,而烹调加工后的鱼鸭之类实在是难以辨别真伪的。
  ④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店家诚信无欺,这摔鱼的要求不免苛刻失礼。纵为生意计,勉强为之,也算是尊严被亵渎。这人际关系的“紧张度”也真够令人难堪。
  ⑤然而疑者无罪。欺诈行为,随处可见,让人不得不防。可叹的是,这样活着太累也太恐惧。仿佛只有家里安全,出了门,入了社会的大环境,就得加倍小心地走路,谨防陷阱或冰窟。正经的商家也不好过,他得时时准备迎接顾客怀疑的目光。 
  ⑥这种叫人不舒服的社会氛围,倒使我想起了一则电视小品。一个因故转让火车票,一个急需购票,两人交易做成,购票者忽然疑惑那位售票人为何照原价卖,莫非票是假的?售票人则疑惑起那位购票者竟说钱不必找了,莫非钱是假的?于是重又纠缠起来。纠缠到眼睁睁看着火车开走。此中虽无票贩子与造假钞者参与,但这类人的恶劣行径却搅乱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逻辑。正常人的正常行为被打上了问号。更有甚者,便是公共场合里有行善动机的人,也常常因怕遭误解而退避三舍,社会上空的疑云可谓浓矣!
  ⑦人的生活实在需要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并非仅仅如眼下的购房地点的选择那样,交通购物便利、服务设施齐全就够了。整天打头碰面的“周围人”怎样,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这就是你生活中的“人文环境”。
  ⑧“人文环境”的核心内容大概便是“社会风气”了。社会既然由人组成,这每日环绕我们的习习之风,恐怕便源于人的行为方式与道德水准,而最终源于“人心”(人的意识)。人们的交往有一种信任感、稳妥感、安全感,生活中自然有一种温馨体验。反之,到处埋伏着暗算与欺瞒,生活当然又会有一种难堪的味道。假若人心险恶到如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山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甚至“人中有兽心”的话,那世界就太可怕了。
  ⑨由此观之,精神文明建设何等重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人际关系中存在“紧张度”。
B.社会上空遍布疑云。
C.人的生活需要好的环境。
D.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2.“大多数人是善的,只因恶人与恶行的存在,弄得善良的人也相互生疑。这种怪异逻辑真令人深思!”这一段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该在________段与________段之间。
3.在论证方法上,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段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
4.第⑧段从假设角度引用白居易的诗,描绘了____________的严重程度。请你再写出你读过的白居易的任意一首诗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摔鱼”这种行为的态度_______(A.坚决反对  B·极力赞成  C.比较欣赏  D.冷静思考),作者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①~⑤段写的是曾经有过的欺诈行为以及顾客的“防范术”,而第⑥段写的是一个转让火车票的电视小品,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
木棉花开

       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 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碗口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直的干,笔直的枝……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秋夜》 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③ 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壳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 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⑤ 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⑥ 我手捧落花,泪流满面——木棉花落在了树下的草坪上,还是很美。花开花落之间,你已向世人展现了最华美的乐章,用心、用情精心谱写。这,就已足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一项人生事业名垂青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在平时,同样是普普通通的匹夫,而在某一场战役中,因着心中爱祖国爱人民的无限赤子情怀,他们将毕生追求化作祖国锦绣河山。其实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一样,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都是人民生活稳定的护卫者,他们同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⑦ 而你——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你的高冠艳花将一切漠视甚至耻笑你的狂徒温柔的扫荡。何须追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生活所给予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都是一样的,所得所失何苦斤斤计较。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般无视权贵又不谐蜂蝶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
1.阅读第①段,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惊呆”? (请用原文回答)
                                                                                                                      
2.请根据② 一④ 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答出3个即可)
                                                                                                                      
3.文章行文流畅,语言出彩。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加以赏析。
                                                                                                                      
4.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5.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南遭遇了50 年一遇的冰冻天气,交通、电力等行业涌现了一大批抗击雪灾的勇士。电力员
     工罗文海、罗长明、周景华在高压线路上人工除冰时,因线路覆冰太厚,铁塔不堪重负而坍塌,3 人
     不幸殉职。
     材料二:汉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身体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让四个学生得以生还。他
     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1)请你在网上发帖悼念,注意给自己起个富有个性的昵称,不要用真名。
     帖子一:网友昵称 [ 小桥流水 ]
     悼词:冰雪消融,春意盎然,而烈士们却永远地去了。他们的灵魂依然还留在抗击雪灾的第一线,永
     驻在灾区人民的心田。致可敬可爱的人。
     帖子二:网友昵称 [                  ]
     悼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链接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抗灾勇士以身殉职,情融寒天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