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8、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18、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中考真题 题型:写作题

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安徽省芜湖市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题型:056

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写作题

  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1、回首过去,你一定感慨良多。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个花季少年,你没少累过、愁过、怨过甚至哭过,但,正是因为你敢于正视现实、敢于超越自我,才有了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失败后的从容,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练,跨越了一步步的艰辛,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大胆发问;你不怕失败,乐于付出,所以你变得成熟,变得睿智,变得坚强,变得充盈。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正在成长、进步;在不断的追求中,你正在不断完善着自我,或多或少地都曾被自己的一份成熟、一个进步、一次超越……感动。被自己感动,是美丽的起点;被自己感动,是精神的升华。

请以“被自己感动”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②恰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要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请以“那一刻我很幸福”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两篇任选一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八年级贵州专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第169期 人教课标贵州专版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

眉山三苏祠游

文/李俊主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建为三苏祠。

  进入祠内,迎面是两棵高大的银杏,巍巍然站立在殿门的两旁,冠盖相接,千枝万叶,遮天蔽日,宛若两把巨伞,据传为清代所植。

  银杏冠盖之下,绿阴掩映之中,由数十盆奇姿异态的盆景镶边的通道直达殿堂正门。“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灿然夺目。跨进门去,就好像走访苏府、拜谒文豪似的,令人顿有超脱时代、回溯往古之感。端庄的殿宇,几经修葺,宛然新建,檐角欲飞,画栋雕梁,耀人眼目。这殿堂内,原有三苏父子三尊高大的彩色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掉了,谁不叹为恨事?且喜胜地逢春,很快就要为三苏重塑金身了。眼下,殿内虽无三杰塑像,但匾对颇多,皆富诗情画意。①巨型木刻珍品如清代眉州直牧冯会所作的《三苏图》,明代仇英所作的《东坡笠屐图》,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还有很多当代名家的诗画,丰富多彩,使人流连。殿前两旁的东西厢房,也陈列着大量元、明、清以及当代的名人字画。殿堂对面是东西两座碑亭,东亭内存有苏祠立祠记祀碑,西亭内存有难得一睹的东坡手迹石碑。古今过客,于此拓字者不胜其数。

  大殿后是启贤堂、木假山堂、洛美堂,鳞次栉比,堂廊相接。启贤堂前,有三株并立的珍贵的金银桂树,黄的如金,白的如银,花团锦簇,缀满枝头,金风徐徐,飘来浓香四溢,游人都禁不住合掌叫绝。这是后人为追念三苏父子的文章“天香云外”而专门培植的。步入启贤堂内,堂内存有东坡先生的书法影印手迹和珍贵碑文的拓本。东坡先生的书法实在是气魄雄奇,出入百家,自成一派。人们见了,不能不情思飞动,浮想联翩。来往游客,或诵“赤壁”之赋,或歌“大江东去”之词,纷纷沉醉于一代文豪翰墨馨香之中。

  木假山堂的右前方是云屿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因有三分水,二分竹,故文有“岛居”之称。此楼面临大池,万竿绿竹掩护。前有石砌雕栏围成的无水方池,置有奇花异草的盆景,游人到此,甚觉别有天地,兴致为之猛增。尤其在云屿楼头,凭栏眺望,峨眉之姿,古祠之丽,远景近景,尽在一览之中。②俯瞰那抱月亭前一汪澄碧的池水,映着天光,白茫茫的,真像一幅巨大的白练。

  西去数十步是披风榭,跨弓桥,过小渠,抬头可见一亭建在三水汇集的圆池中央,名曰鱼亭。近处有一块八角小池,名曰洗砚池,相传为东坡兄弟青少年时期写字、作画、为诗、为文后洗砚的小水塘。池水尚墨,甚感“源远流长”四字的含义。

  游兴未减,不觉月已东升,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三苏祠。

(选自《文化月刊》2008年第11期)

1.文章主要依次写了三苏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池水尚墨,甚感‘源远流长’四字的含义。”请你说说“源远流长”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苏”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三苏祠,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请你写出“三苏”中任意一个人的一首完整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八年级版 2009-2010学年 第13期 总第169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

眉山三苏祠游

文/李俊主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建为三苏祠。

  进入祠内,迎面是两棵高大的银杏,巍巍然站立在殿门的两旁,冠盖相接,千枝万叶,遮天蔽日,宛若两把巨伞,据传为清代所植。

  银杏冠盖之下,绿阴掩映之中,由数十盆奇姿异态的盆景镶边的通道直达殿堂正门。“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灿然夺目。跨进门去,就好像走访苏府、拜谒文豪似的,令人顿有超脱时代、回溯往古之感。端庄的殿宇,几经修葺,宛然新建,檐角欲飞,画栋雕梁,耀人眼目。这殿堂内,原有三苏父子三尊高大的彩色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掉了,谁不叹为恨事?且喜胜地逢春,很快就要为三苏重塑金身了。眼下,殿内虽无三杰塑像,但匾对颇多,皆富诗情画意。①巨型木刻珍品如清代眉州直牧冯会所作的《三苏图》,明代仇英所作的《东坡笠屐图》,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还有很多当代名家的诗画,丰富多彩,使人流连。殿前两旁的东西厢房,也陈列着大量元、明、清以及当代的名人字画。殿堂对面是东西两座碑亭,东亭内存有苏祠立祠记祀碑,西亭内存有难得一睹的东坡手迹石碑。古今过客,于此拓字者不胜其数。

  大殿后是启贤堂、木假山堂、洛美堂,鳞次栉比,堂廊相接。启贤堂前,有三株并立的珍贵的金银桂树,黄的如金,白的如银,花团锦簇,缀满枝头,金风徐徐,飘来浓香四溢,游人都禁不住合掌叫绝。这是后人为追念三苏父子的文章“天香云外”而专门培植的。步入启贤堂内,堂内存有东坡先生的书法影印手迹和珍贵碑文的拓本。东坡先生的书法实在是气魄雄奇,出入百家,自成一派。人们见了,不能不情思飞动,浮想联翩。来往游客,或诵“赤壁”之赋,或歌“大江东去”之词,纷纷沉醉于一代文豪翰墨馨香之中。

  木假山堂的右前方是云屿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因有三分水,二分竹,故文有“岛居”之称。此楼面临大池,万竿绿竹掩护。前有石砌雕栏围成的无水方池,置有奇花异草的盆景,游人到此,甚觉别有天地,兴致为之猛增。尤其在云屿楼头,凭栏眺望,峨眉之姿,古祠之丽,远景近景,尽在一览之中。②俯瞰那抱月亭前一汪澄碧的池水,映着天光,白茫茫的,真像一幅巨大的白练。

  西去数十步是披风榭,跨弓桥,过小渠,抬头可见一亭建在三水汇集的圆池中央,名曰鱼亭。近处有一块八角小池,名曰洗砚池,相传为东坡兄弟青少年时期写字、作画、为诗、为文后洗砚的小水塘。池水尚墨,甚感“源远流长”四字的含义。

  游兴未减,不觉月已东升,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三苏祠。

(选自《文化月刊》2008年第11期)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  )栩如生

鳞次(  )比  俯(  )

2.文章主要依次写了三苏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池水尚墨,甚感‘源远流长’四字的含义。”请你说说“源远流长”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苏”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三苏祠,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请你写出“三苏”中任意一个人的一首完整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写作题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生活是无字书,社会是大课堂。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我们感动,引我们思索,给我们教益,是我们明白一些做人、行事的道理。
  请以“那一次,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根据你所写内容选一个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和谐。在现实生活中,这类“让”的现象还很多,无论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在非原则面前,“让”是一种礼貌、一种气度、一种美德。
  请以“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如写成诗歌,不得少于20行。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1.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2.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3.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迹终于解了!

4.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第三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5.为耻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士比亚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6.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日:焚琴煮鹤,莫 为甚!“

7.但也有从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孰是孰非?惟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相关链接:

  《蒙娜丽莎》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作于1503-1505年。画上的蒙娜丽莎长发披肩,端庄稳重,脸部稍侧,双目正视,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艺术史上称之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绘画理论方面,他把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对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左图为画面局部)

(1)

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细读第4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3)

第6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____?

(4)

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填写出其中三点。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5)

从文中推断,第7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6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6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9分)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A_________(啜泣、哭泣),正B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C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①②段A、B、C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3分)

A:           B:           C:          

2..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2分)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3分)

4..找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3分)

5..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2分)

6..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3分)

7..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