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0、根据提示,写出合适的词语。

①当它        (声音突然中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②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         (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③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10、①戛然而止                  ②拈轻怕重                ③义愤填膺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根据提示,写出合适的词语。

①当它        (声音突然中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②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         (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③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暧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zào。(1)圈点评注: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⑨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2)圈点评注: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  烦zào(    )

2.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琴声中的玫瑰”的理解。

3.说说文章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4.小雪上台演奏先后引起了两次“小小的骚动”,这样安排内容有什么用意?

5.文章第⑤段第⑨段两处画线句,请选择其中的一处做圈点评注。

         提示:第一步:在句中圈出l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做注;

               第二步:品评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

       要求:评注的内容写在“圈点评注”栏内。

6.揣摩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特点,再续写一个句子,要适合文章的语言环境。(请写在下面)

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原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

材料l:

       很多年以前,一位学大提琴的青年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萨尔斯请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

材料2:

       徐悲鸿刚刚回国时,时任委员长的蒋介石特意差人请徐悲鸿给他画一张半身像,来人说尽了好话,可都被徐悲鸿断然拒绝了。徐悲鸿说:“我是画家,对你们委员长丝毫没有兴趣,我只对人民大众感兴趣。”来人急了;“徐先生,你是大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你后悔。”徐悲鸿看了他一眼,说:“后悔?我只能感到自豪!我的座右铭就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辽宁抚顺、铁岭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题。

均衡营养更健康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通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1)

理清选文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指出中国人营养元素摄入现状→________→________→分析现行补充的误区并提出建议

(2)

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

(4)

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

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

B.

中国居民人均每天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为50毫克。

C.

因为摄入的铁元素数量不够,所以中国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D.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并非越多越好。

(5)

中国人应该如何科学地补充营养元素?请结合⑤⑥⑦段内容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  七年级  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有的时候,“荒谬”的办法却能引出令人叹服的成果来。②水缸是盛水的,倘若有谁提出把水缸砸破,一定被人认为荒谬绝伦。③司马光小时候同邻家小朋友玩,不料一个小孩不慎掉进了大水缸,正当小朋友们一个个急得呆若木鸡时,司马光突然捡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砸破,不多久,这个小孩就从缸沿上爬了出来。④在常规下看似荒谬的做法,却救了一条人命。⑤大型火箭发明的初期,曾碰到一个难题,找不到制造燃气舵的合适材料。⑥火箭发射时速度很小。气动舵不起作用,需要在火箭喷流中安放一个燃气舵,以纠正火箭的姿态。⑦但燃的温度如此之高,又有什么材料承受得了呢?⑧后来,有人提议用木头制造燃气舵。⑨木头是极易燃烧的,莫非此人连这点常识也不懂?⑩其实,火箭加速很快,在木头燃烧之前就已达到气动舵起作用的速度,这时木舵烧掉又有什么关系呢?(11)此人的主张看来很荒谬,实质上他却为人们找到了一条习惯性思维根本不可能找到的新路。(12)诸如此类,在科学上都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条件。(13)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大概可以冠之以“解放思想”四个字吧。(14)科学发明是这样,经济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一句话表示)

2.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这段文字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4.用概括的语言写出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两个论据。(每个论据不超过10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多次出现“荒谬”一词,为什么第①句中的“荒谬”一词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12)、(13)、(14)句的含义,举例说说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哲学或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 泰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          ,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那么,           
⑤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时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
⑥合理饮食、科学休息、适度运动,让身心变得健康、充实与快乐。不疲劳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真的很美好。
小题1:通读全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写在原文上)。(4 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③段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细胞在新陈代谢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在体内积累就会越多,当达到一定的数值,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C.第④段,举泰勒博士的实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休息比工作更重要。
D.第⑤段,“揉揉”“伸伸”“远眺”“席地而坐”等词语的运用,增添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4:忙于复习,有的同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结合原文内容,拟写一则“温馨小贴士”送给大家。(5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  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

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

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

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

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

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

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

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

牙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

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

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

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

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

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

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

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

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

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

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

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

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

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

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19.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

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4分)

20.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

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

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

    21.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2.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

趣的建议。(4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

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

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

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  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

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①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

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

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

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

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

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

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

牙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

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

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

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

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

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

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

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

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

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

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

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

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

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

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19.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

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4分)

20.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

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

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

    21.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2.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

趣的建议。(4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

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

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

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三、写  作(5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济宁嘉祥第四中学初二下学期期水平测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追寻书籍的味道(尤 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
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
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
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小题1】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
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4分)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
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
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
【小题3】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4】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4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