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下列有关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枣核》这篇散文以“枣核”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其实,枣核既是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B.《老山界》作者陆定一,全文运用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记叙了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C.《我的母亲》作者邹韬奋,文中运用多处细节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母亲,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D.《阿里山纪行》作者运用定点换景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

1、D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枣核》这篇散文以“枣核”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其实,枣核既是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B.《老山界》作者陆定一,全文运用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记叙了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C.《我的母亲》作者邹韬奋,文中运用多处细节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母亲,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D.《阿里山纪行》作者运用定点换景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大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他说我们的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说他全错了。

(1)文章主要通过叙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来表明怀特森先生要求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学生们对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的,后来学生们对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是________;这种写法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中哪些事实表明学生们已深受怀特森老师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着重用叙事的方法表现人物。

  B.本文详写前一件事,略写后一件事。

  C.怀特森是一个教学幽默,爱与学生开玩笑的很有趣的老师。

  D.文中画线处“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表现学生开始的学习较为盲从。

(5)给文章拟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怀特森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快车道丛书双解一试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 题型:048

我最好的老师

[美国]  大卫·欧文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大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练算什么?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看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的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大胆地提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到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学校危机提出了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有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1.“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的表面原因及实质原因分别是什么?将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表面原因: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②实质原因: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15个字)

2.怀特森先生上课时给学生留下值得怀疑的疑点是什么?

3.“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句子中的“什么”你觉得有哪些内容?

4.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态度先后判若两人,这里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6.下列各项中与怀特森先生的教育指导思想一致的有

[  ]

A.尽信书不如无书

B.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C.绝对信从教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D.知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E.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F.让学生绝对信从教师的教师不是好的教师。

7.文中的怀特森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学生,教育方法可谓别出心裁,在你的求学生涯中你碰到过类似这样的老师吗?若有,请写出他新奇的教法或个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江苏镇江)3、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在飞岛国,如果人民抗缴税收,国王就把飞岛停在他们的头上,剥夺他们享受雨水和阳光的权利。

B.《名人传》中,贝多芬“惟其痛苦,才有快乐”这句充满豪情的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今天已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铭。

C.《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如陈莲河医生开出的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而且“要原配”,目的是为了讽刺所谓的名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

D.在学校里,汤姆通过认真背诵《圣经》,积累到九张黄条,十张蓝条,凭此换取了学校颁发的奖品:一本《圣经》。

(2)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在横线上填写作品中的人名。(1分)

婚夕,祥子才明白:    并没有怀了孕。像变戏法的,她解释给他听:“要不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会死心塌地的点头呢!我在裤腰上塞了个枕头!哈哈,哈哈!”

(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3分)

       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吴用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便回员外道:“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虽有些惊恐,却不伤大体。”卢俊义道:“若是免的此难,当以厚报。”吴用道:“命中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卢俊义叫取笔砚来,便去白粉壁上写。吴用口歌四句: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①     文中“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必须经过什么地方?吴用让卢俊义去那里避难的用意是什么?(2分)

②     吴用的四句口歌暗藏什么玄机?(1分)

1.     下列语段有多处语病,请用规定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不超过4处)(3分){来源:学#科#网Z#X#X#K}

2012年3月,关于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时而杜甫肩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把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诗圣”杜甫的画像被如此涂鸦,有人把这种现象视为对名人的亵渎,也有人认为快餐文化下的一场狂欢。

2.     阅读下列新闻调查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外来粽品牌垄断市场

昨天,记者在我市部分超市看到,虽然距离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但“思念”、“三全”、“安井”、“五芳斋”等外地的品牌粽子已经在各大超市出现。为何不见本地粽子的身影呢?超市负责人说,超市商品采购由总部决定,总部只采购品牌粽子,而目前本地粽尚无自己的品牌。

(材料二)本地粽以“鲜”取胜

到哪里去买本地粽呢?记者在电力路、花山路看到了几家卖粽子的小店。店主表示,⑦粽子都是自家包的,品种没有超市里多,只有红豆、蜜枣和肉粽,但当天包当天卖,十分新鲜,不像真空包装的外地粽,经由运输等途径,再到超市柜台,距离生产日期已有好几天。

(材料三)       

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粽子的价格与去年相比相差不大。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糯米等原材料的价格降了,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但粽子大多是人工包装,人工费水涨船a高,运输费用也是居高不下:有降有升,粽子的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

(1)从“材料三”中提取主要信息,为该则材料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1分)

(2)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本地粽与外来粽相比存在的优势与劣势。(4分)

  优势:                                                               

  劣势:                                                              

(3)吃粽子的习俗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现在人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中考前夕,有老师给学生赠送了粽子,这个礼物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祝愿。说出老师的祝愿是什么。(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内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1)用一句话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只要你细读课文,抓准关键词,把它们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你就能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叙事上的不同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突出典型事例,叙述具体详尽;第二段广泛罗列,叙事简要概括。

   B.第一段广泛罗列,叙事简要概括;第二段突出典型事例,叙事具体详尽。

   C.这样写,点面结合,既让读者具体感知作者的体验,又引导读者广泛联想,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人文章之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D.这样写,由个别到一般,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即表明这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同时也表明它就在读者身边,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文中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请你从文中找出几个词语,借以解释“奇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两句话不矛盾吗?清说一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看十姊妹的雏鸟和具体而微的幼鸟情感反应不一样。这一情节,对如何看待人的成长过程是否有点启示?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1:下列理解句中词语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小题3: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4: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D.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小题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练习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题型:048

坚韧

  又退稿了!“经研究不拟刊用,谢谢你对本刊的支持,欢迎来稿。”鬼才“来稿”!我已发誓这一次若失败,再也不投稿了。况且退稿笺上连我的名字也不填写,一副公事公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铁面孔,而我的几千字却是一笔不苟连标点也不马虎的。同学们凑近来:

  “登了?”

  “编辑也有错判的时候。”

  “你也够苦了,还是全力对付高考吧。”……

  羞愧、委屈、怨恨,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争气的眼泪溢了出来。

  我自小就做作家梦。我的作文老师常在班上读我的习作,校沧浪文学社《青果》杂志上也刊登过我的随感。在表扬之余,大家都说我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花呀草呀愁呀闷呀,少一点坚韧之气。我这次投稿是特意冲着这缺点来的,题目是“战胜脆弱”,写自己语文是怎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成绩提高了。没想到又败了。

  语文老师走过来。他是位有着坎坷经历和非常坚韧品格的“知青”,他敏锐的目光似乎从我脸上读出了什么。我把稿子递上,请他指教。他迅速扫视一遍,缓缓地抬起头来,凝视窗外。春雪鹅毛般飘落,白杨树在风雪中发抖。许久,他文不对题地说:“也是这样的雪天,大别山的深山里,像历史课本中半坡村遗址一样的茅屋,有个‘知青’栖身在这里。白天十六个小时学大寨,抬石头造梯田。此刻,饥肠辘辘,浑身泥水,疲惫不堪。作主食的山芋已经吃完了,吃葛根充饥。寒风呼啸,茅舍无烟……突然传来噩耗,父亲被造反派斗死了!要他去揭发罪行……回到草棚时已是下半夜,肝肠寸断的他没有眼泪,忽然想起坚持已久的日记今天还没有写。他燃起松明,咬紧牙关记下黎明前最黑暗的一页……我的指导完毕。”老师忽然说。

  我恍然大悟真正的“坚韧”,不是写在纸上的冠冕的文章,而是要用人生的行动去写。我毅然抽回退稿,认认真真在左上角写下退稿编号:

  “第35号第35级台阶。”

  教室外的白杨精神抖擞地迎着风雪,那苞芽已有米粒大。毕竟是早春了。

1.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

[  ]

A.鬼才“来稿”,我已发誓不来稿了

B.他是位有着非常坚韧品格的“知青”

C.真正的“坚韧”,不是写在纸上的文章

2.文中对“老师”和“我”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

对“语文老师”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方法,对“我”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方法。

3.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指导“文不对题”,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师不理解“我”痛苦的原因,但是教育“我”应该面对磨难。

B.老师用他的坎坷经历指导我写作。

C.老师讲述他痛苦的经历以冲淡“我”内心的痛苦。

D.老师触景生情,从眼前的鹅毛大雪,联想到同样情景中的往事,指导我的写作。

4.“我的35号退稿”为什么称为“35号台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