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6、写出一句你收集到的古诗词中咏月的千古名句(本册课文除外)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要课文外即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写出一句你收集到的古诗词中咏月的千古名句(本册课文除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  七年级  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秋冬时序编排,找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联社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因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了,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召集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请用文中两个四字词语分别概括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哪两件往事?请作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增添上了绚丽的色彩。”请结合你曾学过的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四季风光的诗除了文中的第①自然提到的,还有很多,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再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上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请找出来写在下边的横线上,并说说体会。(至少找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一)(解析版) 题型:其他题

综合性学习。(6分)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要在本月举行“中华文化活动周”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定了“茶文化”这个主题,要向全校师生宣传我国的茶文化,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2分)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美德。

[材料二]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2.你所在的小组打算就人们喜欢茶的原因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对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记录。请你根据记录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三个原因。(3分)

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营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特色,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

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

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不,我每天都喝茶!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  原因三_______________

3.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门前的对联。(只填序号)(1分)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一)(解析版) 题型:其他题

综合性学习。(6分)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要在本月举行“中华文化活动周”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定了“茶文化”这个主题,要向全校师生宣传我国的茶文化,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2分)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美德。

[材料二]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2.你所在的小组打算就人们喜欢茶的原因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对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记录。请你根据记录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三个原因。(3分)

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营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特色,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

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

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不,我每天都喝茶!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  原因三_______________

3.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门前的对联。(只填序号)(1分)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综合性学习。(6分)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要在本月举行“中华文化活动周”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定了“茶文化”这个主题,要向全校师生宣传我国的茶文化,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2分)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美德。

材料二:

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2)你所在的小组打算就人们喜欢茶的原因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对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记录。请你根据记录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三个原因。(3分)

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营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特色,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

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

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不,我每天都喝茶!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   原因三_______________

(3)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门前的对联。(只填序号)(1分)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还来就菊花

王清铭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

  菊花的品种繁多。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刘克庄的词句就写了最常见的两种——黄菊和白菊。菊的花色丰富,不一而足。

  在一次菊花展上,我观赏了“黄衣披美人,余有紫衣副”的二色菊,“荼縻蘼风味醺人醉”的茶縻菊,“九秋霜露无情甚,时约行云扩彩霞”的桃花菊,还有“彭泽归来日,缁尘点素衣”的墨菊等,真是大开眼界。可惜没有看见唐朝王建笔下的“明艳出荒篱,冷艳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缝中”的野菊,这种菊是不会来凑展览的热闹的,难免缘悭一面的。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盂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首先是平民化的。赏菊习俗就不多说,中国百姓还将菊花晒干,泡制清凉解毒的菊花茶,用菊花泡酒,制成“菊花酒”,如唐代的许浑就写了这样的诗句:“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更直接的是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代陈咏在植物学著作《全芳备祖》中说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我想指出一点,菊花不是高人隐士的专利,而是雅俗共赏的。“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无论亭榭还是茅舍,我们都可以看到菊的身影。至于“人比黄花瘦”的感伤自有特定背景,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欢乐是老百姓所共享的。

  菊花什么时候开始“归隐”,我不甚了了。“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但种菊、采菊,还以菊下酒,还在诗中写菊:“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后来有很多读书人在官场失意,或不甘束缚,纷纷效仿他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自由闲散的生活。陶渊明成为爱菊的始祖。菊的纤瘦身影变为隐逸者的写照,菊的幽香成为独立精神的营养,至今我们翻读史书,还能嗅出菊一般的芬芳,幽微、清雅、高洁。我指出一点,菊花虽然被赋予阳春白雪般高雅的身份,但仍然是老百姓的“下里巴人”,这并不矛盾,就如很多的力量从民间孕育一样。

  正如鲁迅评价陶渊明不乏刚烈气质一样,菊花不是软弱的逃避,而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志士。菊的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性。白居易就赞叹:“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是唐代起义军首领黄巢,这是一位从民间走出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在他的笔下披上黄金甲,幽香也成了杀伐的阵势。他一反文人以菊象征孤高绝俗的老调和感怀悲秋的习气,义愤填膺地抒发改天换地的伟大抱负:“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可惜这样气势磅礴的诗鲜有继作,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似乎也萎落枝头,让后人叹惋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让人荡气回肠,当然这样的菊花在为数甚多的菊花展上是很难看见了。

  据报道,很多城市每年都要举办菊花展,观者如潮。朔风日益凛冽,菊在风中摇曳,然后在枝头飘零,但即使凋谢,菊是不会折节的。观看菊展者在菊丛中纷纷留影,然后悄然离去,有谁想起自己也是一丛菊呢?

(选自《沧桑的是流水》,长征出版社)

(1)从本文看,菊花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梅花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白话。

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这样的菊花”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中国突破传统观点,读出一种“别样的荷花”。你能否读出一种“别样的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