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0、按要求选题作文。

①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爱;陌生的人向你伸出援助的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纯,爱是人类永恒的美丽。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表达方式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 0字。

    ②题目:我爱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同上。

 

 

10、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按要求选题作文。

①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爱;陌生的人向你伸出援助的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纯,爱是人类永恒的美丽。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表达方式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 0字。

    ②题目:我爱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同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默写题

按要求或提示默写
1.2005年4月26日,70岁的国民党主席连威率访问团开始其阔别60年来首次大陆之行,正如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描写军旅生活的诗句很多,如《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
3.古往今来,面对如梭的岁月,我们的先辈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有“__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的感叹;岳飞有“莫等闲、_______________,空悲切”的抒怀。
4.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节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诗词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漫步在文学艺术的长廊,品读古代优美诗文.“_______________,上有黄鹂深树鸣”,“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引领我们欣赏早春美景;“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为我们呈现边塞风光;“海内存知已,_______________”是王勃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真诚劝慰,“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是苏轼对相隔两地亲人的深情祝愿;杜甫《望岳》抒写“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之豪情,王安石《登飞来峰》悟出“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的哲理;当“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孟子主张“_______________”,在国家受侮、生灵涂炭之际,文天祥悲壮地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
8.马是画家的爱物,亦常走入文人的笔端,在许多古诗、词、曲中都留下了马的足迹,请从中选取你所熟知的含“马”的连续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或借“斜晖”诉愁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_______________”;或以“夕阳”衬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或描绘“落日”奇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陈涉在动员群众起义的演说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话表现了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
12.贪污受贿者常常这样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常站河边难免跌于水中。”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13.为了提升文化品味,有关部门准备挑选含有飞鸟的古诗词佳句,镌刻在观鸟园的山石或廊柱上。请你推荐两个这样的诗句并注明其作者。(课内外均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红楼梦》中林黛玉用“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忘两不知!”来感慨自己的命运,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两者对人生的感悟是何等的不同。
15.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问答题

参加活动,按要求答题。
  为了研究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九·(1)班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小组。他们对城乡213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材料是调查结果。读后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影响阅读名著的原因:
原因
人数
所占比例
A.找不到书
70
33%
B.没时间
105
49%
C.不喜欢
38
18%
  材料二:除推荐名著外,还有很多作品深受同学们喜爱。阅读人数高居第一、二位的,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阅读了《呐喊》和《聊斋志异》。在外国作品中,《汤姆·索亚历险记》《简·爱》和《巴黎圣母院》是最受欢迎的三部。同学们说,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品位。成长,离不开文学名著的滋养。
(1)仿照下面的例子,对材料二的图表作说明和分析(从B、C中任选一项)。
例:选A
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名著的原因是“找不到书”的同学有7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
分析:学生本人和家庭藏书不多,而学校和社会上的图书馆又未能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另外,书价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选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的家长反对他阅读文学名著,理由是“那都是闲书,没什么用”。小华请求你帮助他说服家长。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可适当运用材料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版 题型:05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春节晚会上,小品《足疗》、歌曲《让爱住我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对此,两个作品的创作者谈了自己的感受。

  黄宏: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作为我本人来讲,还真就是两个女性给我洗过脚。小的时候,我妈给我洗脚,现在是我老婆给我洗脚。小品的结尾我还加了一句台词:“将来呢,咱孩子可能还给你洗脚。”实际上,这个简单的台词里面,贯穿着中国人的家风,乃至民族的民风。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代人,有多少人给父母尽过这个孝。可能洗脚这个举动并不大,但是它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

  麦玮婷:《让爱住我家》是我写的词,我先生谱的曲。多年来,我们夫妻一直很想出一首体现家庭温馨和乐方面的作品。我们愿意把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爱和家庭中的相互体谅,希望这首歌能成为大家爱的动力。

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请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2012年,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馍馍的老太7无人售馍,顾客却自觉付费,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感到寒意逼人。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现象的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了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观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他们却用信任和爱心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的良知与勇气,个人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被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解决道德两难的现实途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注:2012年,佛山小朋友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车辆碾压,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最后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助,但小悦悦最终还是不幸身亡。

1.文章第一段运用什么方法来论证“冰火两重天”之感?试作简要分析。

2.什么是“道德两难”问题?作者认为“道德两难”问题向社会现实提出了什么课题?

3.第五自然段中提出“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全社会需要怎么做?

4.你如何看待佛山“小悦悦”事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情;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关爱之情;社会上,他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它们是人类永恒的美丽,是人间幸福的源泉。请以“总有那份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印象最深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一件事、一个人、一堂课、一次旅行(劳动、训练、试验、争执)……

要求: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福建省泰宁县九年级学业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情;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关爱之情;社会上,他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它们是人类永恒的美丽,是人间幸福的源泉。请以“总有那份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印象最深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一件事、一个人、一堂课、一次旅行(劳动、训练、试验、争执)……
要求: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泰宁县九年级学业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情;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关爱之情;社会上,他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它们是人类永恒的美丽,是人间幸福的源泉。请以“总有那份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印象最深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一件事、一个人、一堂课、一次旅行(劳动、训练、试验、争执)……

要求: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情;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关爱之情;社会上,他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它们是人类永恒的美丽,是人间幸福的源泉。请以“总有那份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印象最深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一件事、一个人、一堂课、一次旅行(劳动、训练、试验、争执)……
要求: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情;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关爱之情;社会上,他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它们是人类永恒的美丽,是人间幸福的源泉。请以“总有那份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印象最深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一件事、一个人、一堂课、一次旅行(劳动、训练、试验、争执)……
要求: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