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2、对下面《钱塘湖春行》一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2、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面《钱塘湖春行》一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对下面《钱塘湖春行》一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烟台开发区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13

对下面《钱塘湖春行》一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唱响绿歌,点燃希望!

    ①湛江不愧为“绿色的生态家园”!

    ②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桉树林、剑麻园以及最大的菠萝种植园;湛江红树林堪称全国之最,面积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一半;还有全省最大的红橙基地、橡胶林基地。A】这里还拥有l 300多公里长的沿海防护林带,500多万亩林木,l27万亩热带亚热带水果,91万亩外运菜,60万亩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

    ③绿,绿,绿……湛江处处流绿,你无论是乘飞机从空中鸟瞰,还是坐汽车沿路观光,抑或乘船远眺,都是满目青翠,遍地葱茏。

    ④倘若走进郊区,那“绿”更是迷人。东边那成片的火茼菜,齐齐楚楚的立在那里,像一个个秀丽的小姑娘,抖着翠绿色的裙子,骄傲地昂着头,在艳阳下泛着迷人的绿波。B】西边那成片的青椒,不高的躯干撑起一束绿叶,风吹过,摇摇晃晃,似碧波荡漾,夹杂着泥土的清香,寒暄着乡村呢喃的清梦。南边那成片的芋苗,她们摇摆着肥大的叶子,撑起一把把绿伞,步入其中让人以为是误入荷塘。北边那绵延的蕉林,随风摇曳,好像一位位少女在翩翩起舞,此起彼伏形成了绿的波涛。浅绿、深绿、翠绿、墨绿……似乎连天空、云彩也染上淡淡的绿。

    ⑤再踏入城区,公路两边的绿化带,风景树争相吐绿,假槟榔、棘紫荆、大叶榕,即使在秋天,也绿得跟春天一样美丽。一条条绿色的练子,与蓝天相辉映,真是“接天连地无穷碧,映日绿波别样浓”。

    ⑥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傍晚时分,总喜欢到观海长廊尽情饱览大海风光,听渔歌唱晚,看潮涨潮落;也可以徜徉于古老的南桥河畔细细品味“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如果你还不满意,又可以到“天然年鉴”的湖光岩,置身其间,有一种似入画中,如临仙境的感觉;还可以到寸金公园,沐浴“寸金浩气”,让心灵和历史对话。

    ⑦C】这就是湛江人的“绿色生态家园”!绿得美,绿得醉人!

    ⑧可是,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雷州半岛,赤地千里,“起沙满天,飞沙盖满田,台风折茅屋,灾难逼人迁。”唐宋以来,一直是谪官犯人流放之地。

    ⑨湛江人的绿色生态家园从何而来?

    ⑩首先,湛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三面环海,受海洋气候调节,年均气温23%,年均雨量为1 417~1 802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林木、庄稼生长茂盛,热带亚热带物种极为丰富。

    11其次,市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尤其自2002年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以来,通过“拆违建绿、空地复绿、拆墙透绿、见缝添绿”工程,全市新建成27个大型生态公园和一大批小游园、小绿苑;2008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5.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51平方米,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重点考核城市前列。

    12更难能可贵的是,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以前,在湛江市区要拆一间茅草房都难,但现在创建绿色家园拆了70多万平方米,群众不但没有上访,还给政府送来了锦旗。不少单位、市民不仅舍小家顾大家,让出了黄金宝地,还认建小游园8个,建设绿地面积l30万平方米,共投入的绿化资金达l l85万元。此外,20多支青少年文明护绿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开展文明护绿行动。

    13绿歌已唱响,希望被点燃!一块块新的绿化地托起湛江的明天!“绿色生态家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为湛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现代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势;中科石化、广钢、韶钢等大型重化企业都将目光瞄向这里。今后,湛江以“生态型海湾城市”的新身份,逐步建设成为以钢铁、石化及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带动力辐射力强、配套设施齐全、富有吸引力的生态产业园。湛江必将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4绿,点缀着湛江的美丽;绿,赋予了湛江生命;绿,承载着湛江的希望向蓝天翱翔!    (根据资料编写)

1.阅读全文,说说“唱响绿歌,点燃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湛江为何会拥有这般美丽的“绿色生态家园”?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下列材料之一,请就“环保理念”这个话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一条发现。(3分)

    材料一:为保护好产业转移园的生态环境,湛江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环境生态保护措施:科学规划产业园功能,保证产业园的自然生态特征、生态稳定性、良好的微气候环境,避免区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园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化带,植树造林,养花种草,实现产业园绿化美化;使园区的水质、空气、声音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划标准,确保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生态型产业转移工业园。

材料二:2009中国森林旅游节举行前夕,38位温州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来到当地的铜铃山森林公园,并在“游客纪念林”种下22棵金钱松,为景区增添新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②~⑦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任选两句)

  (    )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和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2.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味道?

3.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迭,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和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