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5、张小费同学十分爱好写作。她将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写的作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她想编辑成册,作为永久的纪念。请你帮她:

1.给整个册子取一个名字,并说明你这样命名的理由。

2.给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封面(用文字描述)。

5、1.答:取名;说明理由。

2、答:有册子名及作者名;有图案说明,图案与册子对应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张小费同学十分爱好写作。她将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写的作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她想编辑成册,作为永久的纪念。请你帮她:

1.给整个册子取一个名字,并说明你这样命名的理由。

2.给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封面(用文字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广西省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3

张小费同学十分爱好写作。她将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写的作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她想编辑成册,作为永久的纪念。请你帮她:

1.给整个册子取一个名字,并说明你这样命名的理由。

2.给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封面(用文字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问答题

  张小费同学十分爱好写作。她将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写的作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她想编辑成册,作为永久的纪念。请你帮她:
1.给整个册子取一个名字,并说明你这样命名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封面(用文字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精编教材全解 语文 八年级上册 (配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理解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从1950年到1959年,我八岁到十七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十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的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立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赞,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以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认为是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那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如故”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亲迁离北京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那张上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污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次“放飞”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出现“丝毫没有犹豫”,表现母亲怎样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作者受到母亲人生启示的两句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放飞”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母亲”是位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选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题网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8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母亲在“我”未成年时对“我”的养育,请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这句话。

2.请简要说说第一次“放飞”的内容。

3.第⑤段中画线文字,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母亲的信中说:“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我”后来从中悟出了母亲怎样的用心?

5.(条件开放题)请你从作者的语言或写法方面,谈谈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重庆市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父 亲
  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等到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的关怀女儿,心理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等翻过两座山,骄阳更加炽烈,找到一块小树荫劝父亲休息一会儿。(A)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还不及放到嘴里,便被父亲劈手夺去,他瞪我一眼说:“这是卖的,有你吃的。”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这不一样吃吗?”停了停又说:“住校可不比在家里,动一动就得花钱,饭可以吃差点,但一定得吃饱,家里也不只望你干活,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接着他自个笑了:“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兴许能挣几个钱,你要有本事啊,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这是父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次,看的出他心理非常高兴。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路20里啊!
  三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真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三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C)“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抚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是“特别的喜欢” 、“不关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我”的两次感动。请结合课文概括出感动的具体内容。
第一次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文中加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宿舍姐妹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读完本文你对父爱有更多的感悟。请你将本文推荐给你的朋友,将推荐语写在下面。要求切合文意,感情真挚,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苦娃娃“写进”北大
       我有一个天下最好的妈妈,她今年49岁,叫李小云。
       我童年时,年迈的奶奶和爷爷相继患病卧床不起,家里欠下的债一年比一年多,大人们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
       8岁那年,家里勉强送我进了学校。学费是妈妈向帮工的人家借的,书包是她用旧衣物缝制的,别的孩子用剩下的铅笔头,我用小棍捆扎起来就成了笔。
       我读书十分专心,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1996年8月,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我欣喜若狂跑回家,把这一喜迅告诉日夜奔波操劳的父母。谁知话一出口,他们的脸上却布满了愁云。
       晚上,我听到外屋有吵闹声,原来妈妈想把家里那头怀孕的母牛卖掉,供我上学,爸爸坚决不同意。病在床上爷爷听见了争吵声,一急之下撒手人寰,不久,奶奶也去世了。
       安葬了他们,家里又多了几千元的债。我不再提上学的事儿,把录取通知书放在书页里,下地干活去。过了两天,妈妈偷偷卖了牛,爸爸知道后暴跳如雷:“以后种庄稼驮粮食咋办,你去拉,你去背,卖牛的钱能供金旺读几年书?” 
        妈妈痛哭了一场,吼道:“娃儿念书有什么错?金旺能考上县重点,在这个村子里还算头一份,我不能把娃娃的前途耽搁了。我就是砸锅卖铁,肩挑背磨也要送娃去念书。”
       第二天,我到县城上中学了。我家离学校有50多公里,为了节约钱,我一学期只回家一两次。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回家拿夏天的衣服,发现爸爸瘦得出奇,脸色蜡黄地躺在炕上。他得了胃溃疡,医生让他尽快动手术,妈妈又要去借钱,爸爸死活不依:“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给我们;贷款,家里咋遭得起?死活听天由命吧。” 
       邻居告诉我,那年夏天,母亲一个人完成了双抢双收。她没钱请人,没钱雇脱粒机,白天一个人在田里收割,然后一捆捆背回家,晚上在院坝里铺上一块塑料布,用双手在石头上摔打脱糕亩多地的麦子,收完后还要头水栽秧。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破了,双手磨出血。没等邻居把话讲完,我跑向在田里忙碌的母亲,大哭道:“妈,我不念书了……” 妈妈将我赶回了学校。爸爸的手术用贷款做了,只是家里的债务已达8000元。
       每个月妈妈总是步行将米面按时为我送到学校。她还到几公里外的一家印刷厂收集废纸,带给我做草稿纸。我在学校里只能吃咸菜,穿别人送的补疤衣服,但我没有怨气,没有自卑。我刚进县中学的时候,第一堂英语就懵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母亲送钱粮的时候,我对她讲:英语可能要拖后腿,要赶上来困难很大。谁知妈妈满脸笑容地说:“妈不爱听娃说困难,记住,只要能吃苦就什么也不难了。”望着母亲那因劳累而过早苍老的脸,我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我拼命地背英语课文,专心致志地跟老师练口语,课余时间借来同学的录音机进行跟读,同时,借阅大量课外辅导书,演算了上千道习题。妈妈那憔悴而不服输的面容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激励着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期末考试,我取得全班第二的成绩,英语也跃为全班第三名。
       1999年5月,我以总分全县第一的成绩通过毕业考试,我飞快地跑向车站,让家乡的熟人捎信给妈妈报喜。妈妈托邻居转给我一套新衣服和100元钱,并附上一张纸条:别骄傲,记住,全家人等着你的好消息。我把新衣服叠好压在箱子的最底层,发誓不考上北大决不穿。7月下旬高考成绩公布,我考了个全县第一,喜到极点,我心中默默地喊着:“妈妈,您的儿子没有辜负您。”
        回到家里,妈妈一把将我搂在怀里,朗朗的星空下,她紧擤着我的成绩单,哭了。
       不久,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单也不来了。在全村、全乡,我是头一个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乡政府特地举行了一次庆功会,妈妈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坐上了主席台。
       而今,我在北大上学,想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一边勤工俭学,一边读书,学习成绩还算不错,我想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让辛苦了大半生的妈妈早日过上舒心的日子。
1、从哪些地方可见作者学习艰苦?用原文回答。
                                                                             
2、从哪些地方可见金旺在学校生活艰苦?用原文回答。
                                                                              
3、金旺并非天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当金旺告诉妈妈自己在县中学学英语有困难时,为什么“妈妈满脸笑容”?
                                                                               
5、当金旺高考成绩全县第一名时,妈妈为什么“哭了”?
                                                                               
6、从文中可以看出,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仅能从经济上予以无私的帮助,还能从精神上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文中母亲说的一句话:                                                          
7、从“苦娃娃‘写进’北大”这一感人事迹,可以使我们想起关于人成长的一句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            ”。该诗句表面咏物,实则喻人;还能使我们想起另一对偶句:“    __
_____________
 ,学海无涯苦作舟。”
8、你是怎样看待苦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色笔记初中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 题型:048

我开始告诉儿子……

梁晓声

  儿子九岁。明年上四年级。

  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他一些事情。

  其实我早已这样做了。

  儿子爱画。于是有朋友送来各种纸。儿子若自认为画得不好,哪怕仅仅画一笔,一张纸便作废了。这使我想起童年时的许多往事。有一天我命他坐在对面,郑重地严肃地告诉他--爸爸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来没见过一张这么好的纸。爸爸小时候也爱画。但所用的纸,是到商店去捡回来的。包装过东西的,皱巴巴的纸。裁了。自己钉了。便是那样的纸,也舍不得画一笔就作废的。因为并不容易捡到。那一种纸是很黑很粗糙的。铅笔道划上看不清。因为那叫“马粪纸”……

  “怎么叫‘马粪纸’呢?……”

  于是我给他讲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几乎整整一代共和国的孩子们,都用“马粪纸”。一流大学里的教授们的讲义,也是印在“马粪纸”上的。还有书包,还有文具盒,还有彩色笔……哪一位像我这种年龄的父母,当年不得书包补了又补,文具盒一用几年乃至十几年呢?……

  “爸爸,我拿几毛钱好么?”

  “干什么?”

  “想买一支雪糕吃。”

  我同意了。几毛钱也就是7毛钱。因为一支雪糕就是7毛钱。

  于是儿子接连每天吃一支雪糕。

  有一天我又命他坐在对面,郑重地严肃地告诉他--7毛钱等于爸爸或妈妈每天工资的一半。爸爸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总共吃了还不到三四十支--当然并非雪糕,而是“冰棍”。且是三分钱一支的。舍不得吃五分一支的。更不敢________(盼望 奢望)一毛一支的。只能在春游或开运动会时,才认为自己有理由向姐姐要三分钱或六分钱……

  我对儿子进行类似的教育,被友人们碰到过几次。当着我的儿子的面,友人们自然是不好说什么的。但背过儿子,都对我大不以为然。觉得我这样做父亲,未免的煞有介事。甚至挖苦我是借用“忆苦思甜”的方法。

  友人们的“批判”,我是极认真地想过的。然而那很过时的,可能被认为相当________(迂腐 笨拙)的方法,却至今仍在我家里沿用着。也许还要一直沿用到儿子长大成人。

  所幸现今我告诉了他的,竟对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次,儿子把作业本拿给我看,虔诚地问:“爸爸这一页我没撕掉。我贴得好么?”

  那是跟我学的方法--从旧作业本上剪下一条格子,贴在了写错字的一页上。

  我是从来舍不得浪费一页稿纸的,尽管是从公家领的。

  那一刻我内心里竟十分的激动。情不自禁地抱住他亲了一下。

  “爸爸,你为什么哭呀?”儿子困惑了。

  我说:“儿子啊,你学会了这样,你不知爸爸多高兴呢!”

  我常常想,我们这一代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拉扯着我们父母的破衣襟,跟着共和国趔趄的步子走过来的。怎么,我们的下一代消费起任何东西时的那种似乎理所当然和毫不吝惜的损弃之风,竟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家子弟还要过分很多呢?仿佛他们父母已经富甲天下了。难道我们自己也有如此荒诞的认识么?如果不,我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一些他们应该知道的事呢?

  我的儿子当然可以用上等的复印纸习画。可以有许多彩色笔,可以不必背补过的书包,可以想吃“紫雪糕”时吃一支……

  但是他必须明白,这一切的确便是所谓“幸福”之一种了。

  我可不希望培养出一个从小似乎什么也不缺少,长大了却认为这世界什么都没为他准备齐全,因而只会抱怨乃至憎恶的人。

  无忧无虑和基本上什么也不缺,既可向将来的社会提供一个起码身心健康的人,也可“造就”成一批少爷。

  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再也养不起那么多少爷。现有的已经够多的了!

  难道不是么?

  少爷小姐型的一代,是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报应。而对一个穷国、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则简直无异于是报复。

(选自《精美散文》新疆人民出版社)

1.从两个括号里选择横线上应该填写的恰当的词。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记叙了作者教育儿子的哪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中的一件事的记叙为例子,分析详略的安排及其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段落叙述,孩子问:“怎么叫‘马粪纸’呢?……”以下爸爸却所问非所答,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体会文章中画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①“难道我们自己也有如此荒诞的认识么?如果不,我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一些他们应该知道的事呢?”

作者为什么用反问的句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是他必须明白,这一切的确便是所谓“幸福”之一种了。“幸福”为什么加引号?为什么说这一切是“‘幸福’之一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加粗的“报应”和“报复”为什么不能交换位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一位关心教育你的亲人,参考文章的内容,谈谈对他(她)某一次教育你的内容的理解。(写20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袁省梅的《又到槐花飘香时》一文。(20分)
①当我写下“槐花”这两个字时,我的心里眼里满满盛放的都是一串一串的槐花。那些挂在树梢枝杈间的,隐在小小绿叶中的,盛在盆里碗里母亲手里的……槐花,槐花。默默念着,就好象在呼着谁的名字。村里乡间,不知有多少女孩子都以它为名啊。面对槐花,任何的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和多余,你只有用你的目光去欣赏,去感知,然后想象就会随着槐花的美丽和清香翩跹。
②往往的,春寒刚过,桃园里,小院子,桃花杏花就赶趟似的,瑟瑟着,将一张冻红的小脸装扮出几多可爱可怜的模样,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煞费苦心。可是,它们倒好像谁的情都不理会,几滴细雨一场尘风过去,就香消玉殒,零落成泥。桃花杏花凋零后,村子进入暂时的沉默和黯淡,没有几天,风不再寒冷,阳光也不再是慵懒的模样时,槐花开了。
③气味总是先行。或许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或许是静谧的月下,不管怎样,不可能是中午。中午太吵。中午,各种的气味在阳光的牵扯下,在风儿的逗引下,在跑动孩子衣角的扇动下,在男人女人匆匆脚步的扯拽下,在牛马鼻息脚踏的冲撞下,乱哄哄的,如赶集的脚步,汇集,融合,分散,纠缠,气味就分辨不清了。在清晨或者月下,扫院子的女孩、编帽辫纳鞋底的女孩闻到了一股香味,不馥郁,不浓烈,如她们的心思,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味道。顺着味道,就看见了粗糙的树皮、黑铁的树杆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了一串一串的槐花。女孩停下手中的活,望着那雪白雪白的槐花,就要愣怔、发呆半天,或许她们在惊讶,这样干巴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怎么就长出了悬挂了一串一串这样美丽的花儿了呢?花儿是如她的味道一样,干净,清爽,美到极致。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地,心疼着,小心地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地,悄悄地,不忍心地,一颗一颗摘了下来。
④槐花一开,整个村子都忙开了。忙着捋槐花,蒸槐花饭。
⑤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得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⑥由于槐花花期的短暂,加上槐树枝条上多刺,人们采摘槐花,总是用铁钩钩扯。经常的,花儿拽下了,枝条也跟着扯了下来。花期过后,槐树往往是残枝败叶,有的枝条耷拉着垂了下来,枝条上绿的树叶也在渐渐地枯萎,而有的地方没了树皮,白生生的树干裸露着,让人看了不禁感叹,这,是槐花的幸还是不幸?是槐树的幸还是不幸?树如人,花亦如人,有些事情的得失真的难以理清。
⑦只是,槐树还是一如既往地开花,开满树满枝的花,雪白雪白。
小题1:文中第②段将桃花杏花的盛开写得那么可爱可怜,又把它们的凋落写得如此凄美,作者的用意何在?(4分)
小题2:赏析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标题“又到槐花飘香时”中的“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小题4: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链接文字,请从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点。(6分)
【链接】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宋学孟《柳叶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