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4、“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4、√

二、填空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浅阅读在中学校园大行其道》,完成下面各题。
       新词汇的层出不穷不断对辞典编撰者的效率提出挑战,即使是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来得及收入“浅阅读”这一词条,自然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作出权威性的界定了。然而这并不妨碍“浅阅读”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
       何为“浅阅读”?望文生义,自然是相对于“深阅读”而言了,虽说在深浅之间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有时也并非易事。如果将范围限定在文学阅读之内,在我看来,对非经典意义上的纯粹的、作为严肃艺术品的阅读,即可视为浅阅读。若加细化,大约可以包含以下四种类型:
       畅销书阅读。在这个经济日益成为一切价值的中心,社会日趋物化的时代,文学已从昔日精神殿堂的高处跌落,沦为商品而进入流通。出版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与作者合谋,经过策划、包装、促销、炒作等一系列商业化操作,不断制造卖点吸引眼球,推出一部部畅销书。校园无疑是出版物的潜在市场,中学生必定是出版商的目标顾客。而喜爱新潮的中学生在阅读时,对教育部门和老师的推荐书目常有一种天然的逆反,他们通常是根据作品与自己生活经验的相关的程度为取舍标准的,因而韩寒、郭敬明等“低龄化写作”的作品在中学生里拥有众多读者就不足为奇了。
        期刊阅读。当今中国期刊之多,读者面之广,是文化生活的一大奇观。相对于篇幅较长,系统性较强的书籍而言,期刊文章一般篇幅短小,阅读的随机性更强,费时费力也更少,尤其是能满足提高写作水平的功利性需求,在中学生中深受欢迎。对期刊文章的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常能骗过不明就里的老师的眼睛,换来包括高考作文在内的高分满分,已是公认的事实。
       网络阅读。网页取代书页,读屏取代读书,中学生无疑是这一文化趋向的身体力行者。网络写作的零乱、随意、游戏、庸常,阅读方式的漫游冲浪,浮光掠影,从创作与接受两方面规定了网络阅读只能是一种浅阅读。
       漫画阅读。卡通书、口袋书在中学生,尤其是中学女生中备受青睐。人们认为,以视觉为中心取代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图时代”正在到来,看来此言不虚。比之语言阅读,“读图”通常是更浅层次的阅读。
1.结合选文,请指出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2.结合选文第二段,请给“浅阅读”下一个定义。
                                                                                                                                               
3.结合选文第四段,请概括一下“期刊阅读”所具有的特征。
                                                                                                                                               
4.结合选文,请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结合对文章语言的品析,请谈谈作者对“浅阅读”所持的看法与态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八年级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论语》和《四书五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C.《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记录的他及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薯忆》,完成第13-15题。(共15分)

薯 忆

①离开关中故乡,西行入陇,我定居兰州。每当看到踏着秋色远道赶来的亲友解开布包儿,亮出还沾着几星泥土的紫红番薯时,我便禁不住直起目光,心头很有些“他乡遇故知”的热乎味儿。我是土生土长的关中子弟,在我的半生阅历中,红薯烙下过一些很难抹煞的印记。

②家乡的红薯,是一种生命力极旺盛的庄稼。

③春节刚过去,农家院落向阳的角儿上便铺起厚厚一方细碎的、半干的马粪、牛粪,粪窝里埋进年前精选出来的大个儿红薯作母体,起秧发苗。五月天急急忙忙收了麦子,闪亮的麦茬还遗留在野地里,镢头便从茬缝间掘出窝儿,墙角密匝匝簇拥起来的二尺多高的薯苗被剪成半尺长的茎节。一根根埋进窝儿里,注进一碗清凉的井水,苗儿就在田野上落住根了。

④当一行行麦茬在来去倏忽的风雨里干霉腐烂时,薯秧儿也便悄悄地扯长绿蔓,巴掌形的叶儿开始覆盖地表,整个田垄由黄转绿,在悠悠南风里转换得很快。仓颉造字,将“暑”略加变化,上方加盖个草头便形迹近“薯”,似乎巧妙地概括了暑天疯长这层自然物象上的意思。

⑤秋深了,红薯亢奋于泥土之中,胖大结实的块头硬是将沉重的黄土层拱起一个龟背,挤错开指头宽的长长的裂缝,土地大约被它挤疼了,疼得不自禁地咧开了嘴巴,薯儿那亮亮的红色,就从土缝里朝外窥视,透过地上半歪的绿髻儿窥视蓝天白云,窥视日月星辰,从湿润润的土层里睁开的是惊讶的、生疏的眸子。秋霜浇醉枫叶、染红枝头柿子的同时,也催熟了这探出头来的红薯。不经霜的红薯是不宜掘的,勉强掘出来,如咬木块而死硬,如嚼青果而微涩。一旦经霜,立即就若梨若枣,甜脆爽口。

⑥这时节秋霜满地,我晨起上学是脚冷手冻。散学赶回家吃饭,一进屋门,正拉风箱烧饭的奶奶便从灶膛里掏一个烤红薯,红薯在洁净院落里几个蹦达弹掉了灰烬火星儿,我飞快拾进手里,烫得不行,两只染墨水的红红的小手倒来倒去,唇对住热薯吹嘘不已,原有的冻馁之气顷刻间吹散了,没有了。

⑦在生计不很宽裕的农村,这时也正是家家户户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新出土的红薯总是显得那么适时那么得体。苞谷粥里掺和了剁成菱角形的红薯块儿,黄澄澄的粥儿裹定薯块,筷子夹起来抿开粥便亮出一层比纸还轻薄的红皮儿,咬破红皮便是细腻腻的黄瓤,粥儿粘糊烫嘴,薯块之香很像那刚刚炒熟出锅的山板栗。青瓷小碟儿里正有几撮绿闪闪的野菜相佐,大碗擎起,大口吸溜,食之不足却驱寒而耐饥,贪嘴过量也决不伤脾胃,在农家当然是既节俭又实惠的第一流饭食了。三十几户的小小村庄逢个刚刚揭锅的早炊时节,温馨的香味在黄叶簌簌飘坠的村巷里弥漫开来,这村庄便像秋江里一叶小舟似地悠悠然荡入了半痴半醉的境界里……这就是最后一抹秋色,最美的秋色!

⑧红薯生长期短,贮藏期却长远,而且是搁置越久越甜脆。若是存放得法,红薯直可与翌年结下的新薯接住茬口哩,仔细些的人家,长年四季都会有鲜艳硕大的红薯待宾客,赠亲朋。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妈妈曾把那半窖红薯当做宝贝,精打细算,硬是让一大家子人熬过了那一大段艰难的时日。

⑨人生犹如流水,这都是渐渐遥远的往事了。我投笔从戎,远走他乡,辗转到千里外的兰州工作,一眨眼又是十年!

⑩在兰州,红薯是罕物。一斤红薯在关中三五分钱,在这里泥住一个盛过柴油的大铁桶烤烧个半焦半黄,香味洋溢,一斤要七角八角哩。价钱够贵了,可我只要看见,就非买不可。买一堆儿拎回去全家受用。西北偏僻地方从未见过红薯的人家,还有城市高级宾馆里动不动和珍馐佳肴打交道的人,遇见红薯,恐怕就不会有这样一种兴趣、感情。

有一天,家里来了位书法家,我们请他留下一帖横幅。他问:“写什么话好呢? ”妻子说:“写什么都行,只要有‘红薯’这两个字……” 土里土气的红薯太平庸了,文雅的诗词里哪会有这两个字呢?书法家为难了,我却恍然悟到十几年的城市生活,没有磨去妻子对红薯的这份深情,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深深地感到土地在人的精神上打下的印记是有形无形的,同时也是隽永而强烈的。在我们的心中,红薯不就是那片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土地吗?

(有删改)

13.文章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红薯相关的几件事。阅读文章第⑥—段,补全下面的内容。(5分)                         

(1)                

(2)                  

(3)困难时期,我们家依靠红薯渡过难关。

(4)                                    

(5)                

14.阅读文章第⑦段内容,揣摩作者说新出土的红薯是“适时”“得体”的原因。(4分)

(1) “适时”的原因:               

(2) “得体”的原因:               

15.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对红薯深厚感情的。(不超过150字)(6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关于《论语》和《四书五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C.《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记录的他及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名著阅读:(2分)

24、《繁星》《春水》的作者是女作家                 ,《蚂蚁和蝉》的故事出自《                          》。

25、“四书”指《大学》《中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 九年级上 (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本文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清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激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一句中“学术权威”上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不全属于“四书”的一项是

[  ]

A.

《论语》 《孟子》

B.

《诗经》 《论语》

C.

《大学》 《中庸》

D.

《孟子》 《大学》

(5)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为什么“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谈到,当“我”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发现做研究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我”“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今天,在你看来,这种做法对吗?为了避免此类事发生,或者是为了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你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4分)
(1)我们常说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     》、《      》。
(2)《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面题目。
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选段中的“他”是指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浙江省温州地区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名著导读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4分)
(1)我们常说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     》、《      》。
(2)《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面题目。
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选段中的“他”是指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4分)
(1)我们常说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     》、《      》。
(2)《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面题目。
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选段中的“他”是指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