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5、借登高望远表达远大志向的写法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的《望岳》诗中“                                ”。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借登高望远表达远大志向的写法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的《望岳》诗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  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新路,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属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石缝间的生命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石缝间的蒲公英用了什么写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山岩上的松树时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用自己的话说说它表达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石缝间的生命”呢?试举一例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云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
________________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 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 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选文有改动)
1.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1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_________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8.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1个字)。(3分)

9.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

10.仔细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具体内容。(4分)

11.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2.《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节选)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③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④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

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⑥“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⑦“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⑧“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⑨“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⑩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肥燕、瘦燕、幼燕、雏燕、对燕、半瘦燕,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地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和“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个吉祥。

5.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我国风筝的相关知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A.风筝的传说与风筝的起源            

B.北京风筝的发展过程

C.曹氏风筝的制作流程                 

D.曹氏风筝的特点

6.整合全文信息,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筝是汉朝的韩信发明的,在楚汉垓下之战时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B. 曹氏风筝的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大工艺。

C.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放风筝已经成为清明节时的一种民俗活动。

D.曹氏风筝以沙燕居多,不仅形似,更求神似。

7.下面的说法与文本内容不吻合的一项是

A.清代高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即是风筝。

B.风筝起源我国战国时期,据说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C.明清时北京人制作风筝的技术很娴熟、精巧,其中“曹氏风筝”是指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制作的风筝,在扎、糊、绘、放四个方面更独特。

D.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据说汉朝大将军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与评价  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和有关分析资料,说说这首诗和《龟虽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情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共十四句。前面十二句集中描写了诗人观海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两句是合乐时所加。

  开始的两句,写出了自己登临的地点和登临的目的。“东临”,就是“东到”。碣石山在河北东部。首句点出碣石山,说明诗人登临高处;次句中的沧海,就是渤海,点出观看的对象。登碣石以望沧海,说明碣石濒临大海。这两句主要的作用是交代登临览景的地点。碣石山高,渤海无边,诗人虽说还没有具体展开景色的描写,但仅就这两个地理名词来看,已经展现了一片高远辽阔的境地,特别是“沧海”一词(不实用“渤海”一词),即寓有“海大”之意。这里诗人利用陈述句写登临背景,为下文的描写作准备,手法十分巧妙。“观沧海”,可说是全诗的诗眼,其中的“观”统领全诗其后的十句,都写观海时见到的景象。

  诗的三到八句,是对所观之景作全景式的描画,表现大海的浩大、开阔而充满力量:诗的九到十二句,写诗人因眼前所见而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的奇特之景,抒发自己观海后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诗由实景写到虚景;虚景又由实景而来。无论实景、虚景,都寄寓了诗人进取的志趣和豪迈的情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承上句“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正是写海水荡漾的情况。“海里无风三尺浪”,大海阔大,无风或微风之时,海水也会起伏不定,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能展示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的状态。“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眼前的壮阔图景,而在感情上所引起的惊叹。海中的岛屿,在平展的海面上显得很突出。在诗人眼里,它高峻挺拔,坚立不动;由于四周海波的衬托,它的姿态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句诗,就绘画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大因高愈显大,高因大愈昂扬,两者相互映衬,眼前的景象自然就很壮观了!诗人的感叹之情也就容易被人理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诗写的是山岛上的覆盖物,承“山岛”而来,是诗人将他的视线从海上到岛上。据《三国志·武帝记》记载:“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军出卢龙塞。”曹操本来打算让军队依傍着海边的道路进到辽西、辽东,却因为发大水,道路不通,就只好从卢龙塞出去了。七月初秋,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看上去仍是郁郁葱葱;草未枯黄,自然就称得上“丰茂”了。“丛生”“丰茂”,形容岛上树木繁多,百草茂盛,是符合北国七月的实情的。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乃是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总体到细部,写青翠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

  诗人描写了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以及山岛的景象以后忽然一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出了观沧海的季节,描绘大海的动态。动态是由秋风引起的;能够描写秋风的是“萧瑟”一词,这只能借助于听觉或感觉,但大海的波涛却从眼中写出。“波”前以“洪”字修饰,说明秋风刮过,草木震响,海中掀起了大浪;又以一个动词“涌”来描写大浪的劲头,我们眼前就会立即出现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场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的静态和动态分别得到描写,它平静时深沉的风貌、它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描绘。

  在全面描绘大海面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由沧海写到日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由日月写到银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实际上还是在写海。尽管太阳和月亮在高空中运行,但它们是从海中出去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太阳下山的时候,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好像坠入大海一般;太阳升起的时候,海面上造成霞光万道,好像从海中跃出。“行”和“出”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上述情景。写到银河,诗人没有使用“行”,将“其中”改成了“其里”。从人的感觉来说,银河的确不像日月那样明显运动,它由无数发光的星星组成,自然可以说“灿烂”;它高悬天空,但大海里面倒映着它的影子,好像它是从大海里面出去的一样,可见将“其中”换成“其里”,除了符合“文贵变化”这一写作规律之外,诗人也是在力求准确地表达它和大海的关系。

  这四句诗,是从日月星河入手,继续写大海的风貌。它们使得大海显示的意境更加深邃,使得大海的范围无止无尽;在诗人看来,大海包有一切,大海控制着一切。这跟“观沧海”的题意完全符合,虽然十二句诗都是写景,但“沧海”是景的中心,是景中之景,统领着全局。

  古人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嫌(不如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葛立方:《韵语阳秋》)曹操破灭袁绍,北征乌桓,正是“适意”之时,所以“情与景会”,几乎在每一写景句中,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沧海的深邃汹涌,正体现了诗人沉雄豪放的胸怀;大海主宰一切,正体现了诗人统一北中国后,想继续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沧海的种种情景,正是诗人个性的体现,其中融进了诗人日益向上的思想感情,甚至连秋风也没有渗入丝毫的凄凉之情。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了配合乐曲的完整而加上去的,每章结尾都有,似乎与全诗的内容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不过,从本章看,还是与正文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诗人尽情写景,不就是为了“咏志”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备由是

太守说如此

B.

 

大义于天下

《书》,则不如无《书》

C.

 

将军既帝室

无丝竹乱耳

D.

 

信义著四海

皆以美徐公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3..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4..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答案】

5.(3分)A

6.(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7.(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8.(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解析】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文言文

【结束】

8【题文】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4题。(8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暮冥冥

厚此

B.

 

国怀乡

伪存真

C.

 

春和

良辰美

D.

 

宠辱

白头

10..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2分)

                                                                              

11..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案】

12.(3分)D

13.(2分)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14.(3分)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手法1分,结合手法分析画面2分。)

【解析】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文言文

【结束】

9【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20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

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

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

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

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

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16..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4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

                                                                               

                                                                               

17.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4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19..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4分)

                                                                               

                                                                                

【答案】

20.(4分)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2分)“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2分)

21.(4分)

(1)(2分)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2分)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22.(4分)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23.(4分)

(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24.(4分)结合“默契”谈感悟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略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现代文阅读

【结束】

10【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18分)

另一种珍爱

乔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25.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分)

                                                                                                            

26..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27..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8..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29..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4分)

                                                                               

【答案】

30.(4分)珍爱自己(学会爱自己)。渴望别人的关爱(或: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31.(4分)不多余。(1分)这里写女音乐家毁灭自己的事情,是从反面论证“人应该学会爱自己”,(2分)与第二段中的正面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观点。(1分)

32.(3分)比喻论证。(1分)使得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分)更好地论证了“爱自己,就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观点。

33.(3分)答题要求:围绕“学会爱自己,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这句话举例2分,语言表达清楚流畅1分。

34.(4分)因为学会爱自己体现了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因为这是真正懂得珍爱世界的前提。

【解析】略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现代文阅读

【结束】

11【题文】作文。(60分)

一次挫败的经历,一个难忘的胜利,一篇睿智的文章,一句善意的劝慰,一种特别的爱好……凡此种种,会使你的知识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增长,让你站上人生新的高地。

请你以“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若有需要请以字母代替。③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略

【解析】略

【题型】作文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作文

【结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甘肃省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备由是

太守说如此

B.

 

大义于天下

《书》,则不如无《书》

C.

 

将军既帝室

无丝竹乱耳

D.

 

信义著四海

皆以美徐公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3..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4..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答案】

5.(3分)A

6.(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7.(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8.(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解析】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文言文

【结束】

8【题文】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4题。(8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暮冥冥

厚此

B.

 

国怀乡

伪存真

C.

 

春和

良辰美

D.

 

宠辱

白头

10..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2分)

                                                                              

11..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案】

12.(3分)D

13.(2分)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14.(3分)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手法1分,结合手法分析画面2分。)

【解析】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文言文

【结束】

9【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20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

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

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

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

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

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16..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4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

                                                                               

                                                                               

17.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4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19..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4分)

                                                                               

                                                                                

【答案】

20.(4分)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2分)“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2分)

21.(4分)

(1)(2分)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2分)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22.(4分)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23.(4分)

(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24.(4分)结合“默契”谈感悟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略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现代文阅读

【结束】

10【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18分)

另一种珍爱

乔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25.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分)

                                                                                                            

26..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27..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8..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29..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4分)

                                                                               

【答案】

30.(4分)珍爱自己(学会爱自己)。渴望别人的关爱(或: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31.(4分)不多余。(1分)这里写女音乐家毁灭自己的事情,是从反面论证“人应该学会爱自己”,(2分)与第二段中的正面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观点。(1分)

32.(3分)比喻论证。(1分)使得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分)更好地论证了“爱自己,就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观点。

33.(3分)答题要求:围绕“学会爱自己,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这句话举例2分,语言表达清楚流畅1分。

34.(4分)因为学会爱自己体现了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因为这是真正懂得珍爱世界的前提。

【解析】略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现代文阅读

【结束】

11【题文】作文。(60分)

一次挫败的经历,一个难忘的胜利,一篇睿智的文章,一句善意的劝慰,一种特别的爱好……凡此种种,会使你的知识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增长,让你站上人生新的高地。

请你以“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若有需要请以字母代替。③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略

【解析】略

【题型】作文

【适用】一般

【标题】20102011学年甘肃省瓜州二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关键字标签】作文

【结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