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6、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恬淡之美,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我们还体会到了

                                    ”的苍凉、雄浑、壮阔之美。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恬淡之美,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我们还体会到了

                                    ”的苍凉、雄浑、壮阔之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期中题 题型:填空题

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⑴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宋朝的苏轼曾这样赞美他的诗和画: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在他的笔下,像《山居秋暝》中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就有一种清幽明净之美。
⑵《山园小梅》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梅花高贵不俗的外形和清幽花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长河落日扁
  (1)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2)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带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恐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了证实。
  (3)落日为什么会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4)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里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里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的折射。
  (5)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是不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观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6)在沙漠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以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射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倍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7)光的折射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出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8)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文章开头两段有何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的“把筷子插入盛水杯子里”这一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落日是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此,选文举了哪些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下面划线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
(1)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发现“长河落日扁”的?从这个发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长河落日圆

①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②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带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恐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长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了证实。

③落日为什么会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④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里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里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的折射。

⑤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是不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⑥在沙漠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以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射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倍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⑦光的折射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出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⑧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①段中空缺的诗句。

(2)

落日为什么会是扁的?综合相关内容概括回答。

(3)

海面上和沙漠里形成海市蜃楼的原理一样吗?为什么?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由此可见,⑥段使用了哪种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4)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类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任选其一,图示其光学原理。

(5)

⑥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

本文的开头结尾为什么哟啊引用、评论王维的诗句?

(7)

请从生活中举出一个“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符合科学道理”的事例,并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浑而来;为了【乙】“________________”的奇异而来;为了【丙】“_______________”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⒀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择合适的古诗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瀚海阑干百丈冰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天下谁人不识君
5.季羡林的《成功》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季羡林《成功》)
(1)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文章标题“大唐柳色”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     ]
A.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
B.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
C.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D.探究国势强盛与诗歌兴衰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13)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4)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3.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1)相同:                                                                                                

(2)不同:                                                                                            

5.第(13)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8

  船入西陵峡,江面骤然变窄,两岸连山,没有了“极目楚天舒”的感觉。但那“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的壮观景象,足以使人忘却一切烦恼。显然,王维的“赖多山水趣,稍解离别情”是有些保守了,或许是情太浓了也未可知呢。

  美丽的画卷接连不断,照相机已不能胜任,我后悔没有摄像机,只好极目四望,再不时的闭上眼睛,努力记住这美好的景象,这是心理学家的建议,很管用。

  最先过的是“灯影峡”。崖顶有形似唐僧师徒的石头,据说在落日的背景下,会更加惟妙惟肖。游人争睹,我却不以为然,其实,这个山崖的石头与众不同,发白,很光亮,经少量草木的点缀,很像一幅中国水墨画。

  过了“灯影峡”,很快就能看到江边的一个红墙黄瓦的建筑,那是“黄陵庙”,因山顶有一“黄牛石”,所以,好像也叫“黄牛庙”,历史悠久,东坡有诗云:“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籍”。庙里的禹王殿有很多巨大的柱子,斑驳的漆上还有100多年前的水迹,记录了一次最大洪水的高度。不过,这是后来我从电视上看的,当时没办法上岸,好在它在三峡大坝的下游,将来不会被淹,还是能有机会仔细看的。

  三峡大坝是建在西边的三斗坪,那里有个中堡岛,岛长一公里,宽200米,花岗岩结构,建造大坝的天然条件极好,50年代就做过勘探,周总理亲自把这里确定为坝址。船过的时候,看到已经有机械化的施工大军在烈日下工作,条件很艰苦,向他们致敬。

  西陵峡以险著称,有几个出名的急流险滩,我只记住了一个被称为鬼门关的“崆岭滩”。陈子昂诗曰:“的的明月水,啾啾塞夜猿”看来不仅要晚上过,还得有猴子才能感受到“空”和“冷”。

  再往前就是“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那里也是险滩,暗礁遍布,崖岸上有形似牛肝和马肺的彩色巨石,还有一个长条石,酷似宝剑,不远处的山洞口,有一个一叠书样的石头,故名。

  大坝建成后,这里将被淹,通航条件将大大改善,但这些石头也不会被遗忘。郭老有诗云:“兵书宝剑存形似,牛肝马肺说寇狂”,怎么回事?原来帝国主义侵略者竟在炮舰上向那石头开炮取乐,被炸痕迹至今犹存。这帮“文明人”真是混账!

  船再前行,就到了屈原故里——秭归。据传屈原投江后,其姊大呼“哥回……”感动了神鱼驮回屈原遗体,乡民划龙舟争相迎接,并以粽子祭奠,这里后来改名为“秭归”,相应的民间活动也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屈原的古老建筑有很多,有屈原祠,屈原纪念馆,屈原墓等等,都将要被淹没。因船要停在前面的巴东,无法上岸去看,可能要永远遗憾了,尽管将来可去下游看新迁的,但心里总是觉得差点意思。如果近年还有机会去,也应该去看看附近的也要被淹掉的昭君故里,尤其是女孩子们,更要去香溪带回一点昭君的灵气。说来也真神,内蒙的昭君墓我去过,据说周围的草木是四季常青的,所以又叫“青冢”。

  经过约半天的航行,船到了巴东县。我上岸后,特意找了一家临江的小店住下。凭窗俯看,江面上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接连不断,顺流而下,清晰可见。开始下小雨了,商贩们都挑着担子顺山路回家,我安排好了第二天的旅程,也没有在小街上多逛。听着奔涌不息的长江水,难以入眠,想到次日要去漂流神农溪,就更加兴奋。那是我向往已久的小小三峡,是我此次三峡之旅最重要的安排。

1.首段画线部分的引文介绍了西陵峡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中表明游踪的词语或句子有哪些?请在原文中划出来。

3.作者描写三峡时,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请选出两种,并给出例句。

4.第十段作者写屈原故里和香溪时用了“遗憾”、“差点意思”,作者想表达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了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嗒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关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13)________________(作者:余显斌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_________。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相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3)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________。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1)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3)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