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5、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必定有博大的胸襟。范仲淹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友人,警策自己;白居易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农家刈麦的劳累与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必定有博大的胸襟。范仲淹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友人,警策自己;白居易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农家刈麦的劳累与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茂名卷)语文(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问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4.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 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8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9日。
【小题1】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4分)
【小题2】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
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
划线词语“经典”的含义是                                      (2分)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问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4.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 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8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9日。
小题1: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4分)
小题2: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
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
划线词语“经典”的含义是                                      (2分)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茂名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问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4.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④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119日。

1.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

2.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

(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

加粗词语“经典”的含义是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二)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问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4.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  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④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9日。

20.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4分)

21.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

    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

    加点词语“经典”的含义是                                       (2分)

22.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23.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 “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

    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二)阿来的如花世界
迟子建
   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问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     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4.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     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  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
   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
    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
    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
    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
     ⑧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9日。
20.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 
21.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 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 加点词语“经典”的含义是                                         
22.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3.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 “我”与阿来相识多年,多次一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彼此都十分了解。   
C.《空山》和《格萨尔王》的问世,证明了阿来的创作心在江湖,并且永不止步。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E.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F.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共11分)
如何记住乡愁
燕海鸣
时下,“记得住乡愁”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大规模推行城镇化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村肌理,如何传承民间的记忆,对于规划者和普通人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联想到最近另一句流行语“时间去哪儿了”,我们更可以真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一种焦虑,一种在巨大时代变革和急速生活节奏中难以寻找稳定心灵的焦虑。
无论是“记得住乡愁”还是“时间去哪儿了”,都在表达一种心理,即对变化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只不过,前者指向空间的转换,后者则指向时间的流逝。或者说,前者的目的是回到家乡,后者的目的是回到过去。
乡愁和怀旧诉说的是同一件事,在英文表达中可以明确体现出来。英文单词Nostalgia是乡愁、怀旧的意思,这个单词由两个希腊语词根构成,nostos对应“家乡”,而algia对应“怀念”。但希腊语的词根并不意味源自希腊。实际上,这个词是瑞士的医生侯佛(Hofer)在其1688年的一篇医学论文中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是医学论文?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乡愁、怀旧是一种疾病,必须通过医学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认识并非毫无缘由,当时欧洲大陆大小战争很多,许多士兵由于思念家乡,无法集中精力在前线对抗敌人,大大影响战斗力。因此,这种乡愁病,成为医生们研究的对象。
300多年过去,乡愁早已不是一种病,甚至成为诗人和哲学家们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乡愁也不仅停留在空间维度,更扩展到了时间维度上。撰写《怀旧的未来》一书的俄裔美籍学者博伊姆(Boym)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导致人们越发怀念过往的慢节奏生活,以及越发怀念并需要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会学家戴维斯(Davis)也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变动和断裂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稳定与持续的力量,是人们怀旧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已经更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本源所在:乡愁、怀旧行为本身不是疾病,导致人们乡愁、怀旧的大环境,才是需要思索的对象。我们是否太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无序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心理认同的紧张?我们是否太过描述都市水泥森林的繁华,而忽视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原乡传统?也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质疑声中,“记得住乡愁”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时间去哪儿了”能够迅速引发社会的共鸣。
虽然这种乡愁、怀旧的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认为,如果对这种力量使用过度,也会导致负面结果。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按照博伊姆的分类,怀旧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者认为旧的时代好于当下,所以要回到过去。这种类型的人走到极端,便是要对已经因种种原因废弃或消失的古迹进行复原。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以崇古为名大肆修建仿古建筑的例证,但是,“乡愁”不是这样记住的。
反思型的怀旧听起来理性一些,这类人更强调对旧的“怀”,不追求回到过去,而是追求一种怀念过去的徘徊感:“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斑斑锈迹上、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的梦境中徘徊。”但反思型怀旧走到极致,便是对历史的滥用,使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失落和挫败感。这类人会走向进步的对立面,将任何合理的变化和发展都视为敌人。他们不需要回到过去,他们索要的是将时间停止,将时间凝固。
“记得住乡愁”,犹如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大潮中,未来具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过往,人们才会为乡所愁。从这个角度而言,“记得住乡愁”存在着语病。因为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我们要留住的不是这种情感。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城市面对故乡的寥落捶胸顿足,而是积极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美好。
所谓“时间去哪儿了”更是如此,时间既无法回溯,也无法停驻。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可以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但是,当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那种浪漫的忧伤便不再美丽。适应变化是人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就如博伊姆所说:“对于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个人自己童年的思念。与其说是对于进步缺乏适应,不如说是‘对于成年人生活的某种不适应’。”
(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4日)
【小题1】作者认为该“如何记住乡愁”?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小题2】本文的题目是“如何记住乡愁”,为何多处提到“时间去哪儿了”?(3分)
【小题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表述是【   】(2分)     

A.文章以时下流行语开头,把握住了热点话题,有利于加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对“乡愁”一词追根溯源,论述了乡愁和怀旧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乡愁不是一种病。
C.作者认为,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无论是修复型还是反思型的怀旧,走到极致都不理性。
D.作者认为,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是一种美,但并不赞同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共11分)
如何记住乡愁
燕海鸣
时下,“记得住乡愁”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大规模推行城镇化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村肌理,如何传承民间的记忆,对于规划者和普通人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联想到最近另一句流行语“时间去哪儿了”,我们更可以真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一种焦虑,一种在巨大时代变革和急速生活节奏中难以寻找稳定心灵的焦虑。
无论是“记得住乡愁”还是“时间去哪儿了”,都在表达一种心理,即对变化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只不过,前者指向空间的转换,后者则指向时间的流逝。或者说,前者的目的是回到家乡,后者的目的是回到过去。
乡愁和怀旧诉说的是同一件事,在英文表达中可以明确体现出来。英文单词Nostalgia是乡愁、怀旧的意思,这个单词由两个希腊语词根构成,nostos对应“家乡”,而algia对应“怀念”。但希腊语的词根并不意味源自希腊。实际上,这个词是瑞士的医生侯佛(Hofer)在其1688年的一篇医学论文中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是医学论文?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乡愁、怀旧是一种疾病,必须通过医学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认识并非毫无缘由,当时欧洲大陆大小战争很多,许多士兵由于思念家乡,无法集中精力在前线对抗敌人,大大影响战斗力。因此,这种乡愁病,成为医生们研究的对象。
300多年过去,乡愁早已不是一种病,甚至成为诗人和哲学家们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乡愁也不仅停留在空间维度,更扩展到了时间维度上。撰写《怀旧的未来》一书的俄裔美籍学者博伊姆(Boym)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导致人们越发怀念过往的慢节奏生活,以及越发怀念并需要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会学家戴维斯(Davis)也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变动和断裂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稳定与持续的力量,是人们怀旧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已经更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本源所在:乡愁、怀旧行为本身不是疾病,导致人们乡愁、怀旧的大环境,才是需要思索的对象。我们是否太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无序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心理认同的紧张?我们是否太过描述都市水泥森林的繁华,而忽视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原乡传统?也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质疑声中,“记得住乡愁”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时间去哪儿了”能够迅速引发社会的共鸣。
虽然这种乡愁、怀旧的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认为,如果对这种力量使用过度,也会导致负面结果。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按照博伊姆的分类,怀旧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者认为旧的时代好于当下,所以要回到过去。这种类型的人走到极端,便是要对已经因种种原因废弃或消失的古迹进行复原。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以崇古为名大肆修建仿古建筑的例证,但是,“乡愁”不是这样记住的。
反思型的怀旧听起来理性一些,这类人更强调对旧的“怀”,不追求回到过去,而是追求一种怀念过去的徘徊感:“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斑斑锈迹上、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的梦境中徘徊。”但反思型怀旧走到极致,便是对历史的滥用,使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失落和挫败感。这类人会走向进步的对立面,将任何合理的变化和发展都视为敌人。他们不需要回到过去,他们索要的是将时间停止,将时间凝固。
“记得住乡愁”,犹如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大潮中,未来具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过往,人们才会为乡所愁。从这个角度而言,“记得住乡愁”存在着语病。因为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我们要留住的不是这种情感。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城市面对故乡的寥落捶胸顿足,而是积极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美好。
所谓“时间去哪儿了”更是如此,时间既无法回溯,也无法停驻。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可以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但是,当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那种浪漫的忧伤便不再美丽。适应变化是人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就如博伊姆所说:“对于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个人自己童年的思念。与其说是对于进步缺乏适应,不如说是‘对于成年人生活的某种不适应’。”
(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4日)
小题1:作者认为该“如何记住乡愁”?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小题2:本文的题目是“如何记住乡愁”,为何多处提到“时间去哪儿了”?(3分)
小题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表述是【   】(2分)     
A.文章以时下流行语开头,把握住了热点话题,有利于加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对“乡愁”一词追根溯源,论述了乡愁和怀旧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乡愁不是一种病。
C.作者认为,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无论是修复型还是反思型的怀旧,走到极致都不理性。
D.作者认为,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是一种美,但并不赞同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