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25、半命题作文

题目:做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要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5、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半命题作文

题目:做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要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竞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做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亲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以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我”对梧桐的印象

2.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1)外祖父的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的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外祖父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梧桐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段包含下列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自然   生命   青春   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量运用短句,恰当运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较突出的特点,试举例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12分)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9.(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2分)文中第⑤段中加点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11.(3分)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4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12分)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9.(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2分)文中第⑤段中加点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11.(3分)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4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①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一定要孩子坚持。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②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候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③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④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⑤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⑥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习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第①段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一定有过“认”得“责任”两字与“不认”得“责任”两字的经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出自己这正反两方面的一次经历。(4分)
正面:                                                                        
反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①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一定要孩子坚持。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②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候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③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④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⑤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⑥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习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第①段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3.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4.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一定有过“认”得“责任”两字与“不认”得“责任”两字的经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出自己这正反两方面的一次经历。(4分)

正面:                                                                        

反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①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一定要孩子坚持。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②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候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③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④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⑤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⑥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习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第①段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一定有过“认”得“责任”两字与“不认”得“责任”两字的经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出自己这正反两方面的一次经历。(4分)
正面:                                                                        
反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阿拉法特走了

  在和病魔斗争了13天之后,阿拉法特这位为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事业战斗了一生的斗士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巴黎时间凌晨5时10分,贝尔西医院门口,医院发言人埃斯特里波对着麦克风只说了一句话:“阿拉法特先生已于11日3时30分在重症监护病房病逝。”他说,阿拉法特的遗体很快将被送离医院,但根据法国隐私法,医院方面不提供阿拉法特死因的细节。随后,法国总统希拉克也发表书面声明,证实了阿拉法特去世的噩耗。

  在医院方面公布阿拉法特去世的消息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秘书长拉希姆在拉马拉阿拉法特官邸含泪宣布:“巴勒斯坦领导悼念阿拉法特……他今晨4点30分(拉马拉当地时间)逝世了。”

  11日中午,希拉克抵达贝尔西医院,向阿拉法特的遗体告别。为避开守候在大门口的众多记者,他从侧门进入了医院。离开医院后,希拉克对法国电视台记者说,在医院停留的25分钟期间,他瞻仰了阿拉法特的遗体,向他致以最后的敬意。

  11日下午4时40分,法国政府在巴黎维拉库布莱军用机场为阿拉法特举行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仪式由法国总理拉法兰主持。仪式结束后,法国空军将用一架A319型飞机将阿拉法特的遗体运往开罗。

  11月11日,外长沙阿斯、国家安全顾问拉朱布等巴勒斯坦高官前往开罗,为阿拉法特葬礼做准备。当阿拉法特的灵柩抵达开罗后,埃及将为他举办隆重的军葬。具体地点设在开罗国际机场内。

  据悉,开罗机场官员和有关方面已在当地举行一系列会议,为接受阿拉法特遗体、仪式之后用直升机将其运往拉马拉等诸多事宜加紧进行筹备。为保证仪式顺利进行,仪式将仅有官方人士参加,不对公众开放。

  阿拉法特拉马拉官邸已经降下了半旗,挂起了阿拉法特的巨幅照片,当地电视台也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播出,开始播放《古兰经》中的诗篇。许多人聚集在官邸,失声痛哭。

  官邸内为阿拉法特修墓的工人们在默默地工作着。官邸的工作人员准备修建一座可以移动的纪念碑,用来安葬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官员说,他们之所以把纪念碑建成移动式样,是因为希望有朝一日能将阿拉法特的遗体运往耶路撒冷正式安放,了却他的遗愿。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1日致电巴勒斯坦国立法委员会主席法图,对阿拉法特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胡锦涛在唁电中说:阿拉法特主席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我相信,巴勒斯坦政府和人民一定会继承阿拉法特主席未竟的事业,继续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政治解决中东问题而不懈努力。

(1)

文章标题中“走了”二字浸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指出本则消息的导语部分。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述。

(3)

阿拉法特走了,世界上又少了一位为“和平”呐喊的斗士。回顾历史上的1974年,阿拉法特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来到这里,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请别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4)

阿拉法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如今“逝者长已矣”,在哀悼的此时,你会说些什么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04全国中考试题集锦中考必备 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现代文,按要求做题。

拒绝句号

冯骥才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扬子晚报》2004年3月10日)

1.“拒绝句号”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表达的一种观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略的词语或句子,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两个“句号”的不同含义。

当然,这样的句号①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②。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十分强调“自我”这一内因的关键作用。请你认真阅读三至五段,分条加以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作者从一个枯燥的标点符号,引发议论话题,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请按照这一思路,自选一种标点符号,展开联想,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江都大桥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文中第⑤段中划线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小题3】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