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5、学习“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方法,赏析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茅盾认为,《百合花》“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文中画线处就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请你说说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又是怎样表现出人物的状况和品性的。

 [答]                                                                      

2.矛盾认为,《百合花》的“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上文中有的细节描写是前后呼应的,有的是贯穿全文的,这样安排细节有什么好处?请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答]                                                                         

3.上文中孔乙己说话极少,作者借助神志描写来表达他难以言说的心理。请找出来,说说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15、1.孔乙己坐着用手“走”这一细节,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表现孔乙己此时所遭到的摧残的严重。同时,我们也看到,孔乙己“坐着”用手“走”来“走”去,就是为了喝一碗酒,这一细节描写又活脱脱地表现出孔乙己好喝成性等习性。(言之成理即可)

2.上文中写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酒客们的“说笑”和“哄笑”这一细节在文中出现过多次.这一次次的“笑”相互呼应.贯穿全文.表观出酒客们的冷漠无情和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如上文写孔乙己买酒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而他原来进酒店买酒却是“排出九文大钱”。“摸”与“排”这个细节呼应,表现出孔乙己境遇的变化,他的精神和肉体所受到的打击的大。(举出一个例子即可)

3.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既可。如“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下要再提”这一神态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孔乙己受到别人戏弄内心痛苦,又无力争辩的无奈和辛酸。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2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永州市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1,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________。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2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

  2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¹,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 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

 2 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2分)                                 

2..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4分)

                                                                    

3..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南永州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¹,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 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

 2 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2分)                                 

2..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4分)

                                                                    

3..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¹,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 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

  2 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5.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2分)

                                  

16.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4分)

                                                                    

17.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永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¹,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 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

  2 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5.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2分)

                                 

16.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4分)

                                                                    

17.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