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9、仿照示例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示例: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让人                              

语文是                               ,让人                              

9、示例: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仿照示例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示例: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让人                              

语文是                               ,让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苏沧桑的《淡竹》一文,完成1—5题。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一般踌躇满志。

④银杏,不惜褪去了一身浓艳,企图和蓝天的高洁媲美。

⑤兰花,像极薰衣草,所有的花都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

⑥浮萍无根,却有心机,幻想挣脱随波逐流的命运。

⑦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⑧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⑨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尽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依附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献媚,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⑩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⑾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⑿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⒀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⒁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⒂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干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⒃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岳飞、辛弃疾……

⒄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⒅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可以很入世                                                 

(2)他也可以很出世                                               

2.划线句“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既说淡竹是“空”的,又说淡竹是“满盈”的,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③—⑧段,请你分析作者写作这几段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请你揣摩文中 “淡”字的丰富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像作者这样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者不胜枚举,请仿照例句再列举两例,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不得引用选文中已出现的诗文。

【示例】莲,周敦颐借赞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一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入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

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

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  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  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15.请选出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    )  (2分)

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16.段②中的画波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分)

                                                                              

                                                                             

17.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18.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3分)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仿句:有人认为                      生智慧。不错,                                                                         

                                  ,这是不争的事实。

  19.《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 (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