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6、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A.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

    B.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

    C.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

    D.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

6、A.趾高气扬    B.乐以教和    C.崭露头角    D.望洋兴叹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A.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

    B.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

    C.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

    D.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A.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B.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
C.它们对这道菜吃得(形容非常有滋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是蝉的头骨和胸骨。(                  )
D.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安静)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一语文(下) 题型:022

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A.表示数量的估计。(  )

B.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充满信心和希望。(  )

C.遇到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不慌张、不忙乱、态度沉着。(  )

D.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为避免承担杀天下大贤的恶名,他们只是围而不杀,等其粮绝饿死。孔子便带领弟子们,就地采撷野菜为食,将名为“藜藿”的野菜制成汤羹,那时候,这种野菜只有贫困下贱之人才会采食,滋味寡淡,难以下咽。孔子却欣欣然吃下野菜汤,讲道:昔年尧帝就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粗粮,喝的也是这藜藿制成的汤羹。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讲经诵歌,弦音不绝,直至楚兵解围。从此,孔子甘之如饴的藜藿汤羹,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②今人将植物分类中隶属于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藜,也就古人所说的藜藿。春日,藜萌发出嫩芽,可以采摘作为野菜,古时为贫贱人所食。例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困模样:“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意思是衣衫褴褛,权且采藜为食。相比于藜藿的低贱,精美的肉类和粮食则被称为膏粱,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③待到秋季,原本鲜嫩的藜可以长到近一人高,变成一大丛乱蓬蓬的野草。此时选取干燥的枝条,可以制作拐杖。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俗务,却被司马师求贤若渴的姿态打动了——在得知山涛老母亲年迈时,亲赐了一根“藜杖”。那时候,“藜杖”被看作子女尽孝道时,应为父母准备的生活用品。司马师此举,意味将山涛之母当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难怪山涛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而实际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够结实,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④藜,在我国极为常见,是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间、房前屋后。李时珍称,某些种类的藜茎紫红色,又名“胭脂菜”“鹤顶草”。古代方士采石练丹,将其或捣乱煮成干粉,或烧为灰粉,可用于提炼硫磺、矾石等矿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至于民间,则因藜中多含碱,烧为灰土可用于洗涤衣物,故而称这为“灰涤菜”,而后简化为“灰菜”或“灰灰菜”。
明朝《野菜谱》中将藜称为灰条,曰:“灰条处灰条,采采何辞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但如果食用过量,有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时即使在民间,除非饥荒岁月,否则很少有人将藜当作野菜食用。倒是有人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蚊虫叮咬之处,用于消肿解毒。藜的茎枝烧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将痣点掉,可谓古人廉价的美容药品。         (选自《博物》2014年第三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小题2:请指出本文第①段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B.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这种用法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
C.“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若去掉加点词,文义改变。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对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句“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正确的理解是:朝庭官员们的决策多么错误,以致于那些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32分) 
潜浮
⑴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他说句话,体验生活、采访乃至创作便都遇上了绿灯。其实,他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钟情的是他钻了二十多年的潜艇。  
⑵中将破例在家里给了我一个小时,谈他连夜看完稿子后的看法。昨晚他翻了大半夜的身。老伴在一边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于是我非常感动,连忙掏出了笔记本。  
⑶临到谈话结束,司令顺手又翻了翻稿子,再合上,看一眼而后不经意地问:就用这个标题?我点了点头。对这个题目我是非常得意的——《沉浮的国土》,拿这个来比我们的潜艇,最贴切不过了。 我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沉字改成潜字?司令依旧是随意说说。 
⑷我没有吱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用沉字好。
⑸ 潜字也不错,让人一下子看出写潜艇的。?
⑹我沉默着。大概是见我没有点头,他又说:我这只是参考意见,还是你们作家定吧。 
⑺我也赶紧说:我回去一定认真考虑首长的指示。 
⑻不是指示,是意见,仅供参考。司令更正道。
⑼话虽这样说,回去后我还是费心思琢磨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沉字比潜字好。首先潜浮不符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拗口。用?沉?字感觉上比较凝重,不仅表现了潜艇的运行状态,也喻示了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换了潜,是可以很快让人明白写的是潜艇生活,但这恰恰是小说题目的大忌,没有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自然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力。而且文学味和作品气势也要受到影响。   
⑽我把自己的意见给出版社的编辑说了,他也有同感,还说:要是真依他改了,没准书的征订数要下降。看来,只能用原来的题目。可是,司令那儿怎么交代呢。编辑笑了:你也真是个实在人,你以为他那么大一个司令整天闲着没事,老是惦着你这个题目呢?他那样说,不过是表示一下对创作的关心,再则,也显示一下他在这方面不是外行罢了,这种事兄弟见得多了。你放心好了,他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文学上就比你差远了。 
⑾于是我有些脸红,觉得自己过于自作多情了。是呀,一个舰队那么多兵那么多舰艇,每天有多少事他都忙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空惦记着我这本书的题目?退一万步,即使他果真还记得,不改也没什么了不得,他不是说仅供参考吗?原来还想多让几个人看看提提意见,算了吧。就这样,稿子进了印刷厂。 
⑿大概是半个月之后,编辑突然来电话,说小说的题目变了,沉字改成了潜字。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司令亲自给出版社的头头打了一个电话,就是为题目上的那个沉字。他依旧是提出了那个参考意见。可是社里却不敢不认真地?参考?,马上通知改变书名。 
⒀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这老头子会在这件事上较上劲,何苦呢?这么大的首长,这样干未免有些太那个了吧?终于我明白了:他开了口,我却不尊重他的意见,事情虽小,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只是他这样做…… 
⒁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自此再也没去找他。书出来了以后,也没给他送。当然,出版社自然会给他寄的。看着这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心里总像塞了什么似的。 
⒂半年后,一位潜艇艇长到北京出差,顺便来看看我。他说那本书他们都看了,都反映说不错。还说,他们的老首长,舰队司令都说这个作家怎么不见了,连书也不送一本来。首长惦着你,你有机会到舰队去看看他。他说。 
⒃他这么一讲,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激动就把改题目的事讲了出来。  
⒄?当然是用潜了。你知道不知道,自从一次潜艇触礁下沉后,潜艇兵都不再说沉字,就像舰艇兵吃鱼时不说翻过来、航空兵不说一路顺风一样。舰长说。   
⒅我一愣,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幸好没用那个沉字!  
⒆?他怎么不跟我讲明呢??
⒇?你也不想想,这些忌讳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那么大的首长,怎么能说呢??
【小题1】 请概括相关内容,填在划线处(8分) 
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司令提出将题目中的“沉”改为“潜” ——→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编辑与我有同感,打消了我的顾虑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司令的做法使我心里很不舒服 ——→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沉浮的国土》这个题目的“文学味”(第⑨段加点词)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小题3】 将第⑾段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2分) 
【小题4】 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第⒅段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2)听了第⒇段艇长的话,“我”又会想些什么?(2分) 
【小题5】对于司令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司令性格固执,对潜艇和海军,情有独钟。
B.司令执着较真,体察官兵心声,令人尊敬。
C.司令爱憎分明,维护海军声誉,树立威信。
D.司令和蔼可亲,能够宽容他人,深受爱戴。
【小题6】司令想为自己的后半生写一部自传,确定的书名是《游泳》。能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司令说“游泳”二字是有出处的,出自《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请你为司令的自传《游泳》再加一个副标题。(3分)
(3)司令在自传中打算详细写一写那次潜艇触礁下沉的事,引来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不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认为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年上海市黄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32分) 

潜浮

⑴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他说句话,体验生活、采访乃至创作便都遇上了绿灯。其实,他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钟情的是他钻了二十多年的潜艇。  

⑵中将破例在家里给了我一个小时,谈他连夜看完稿子后的看法。昨晚他翻了大半夜的身。老伴在一边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于是我非常感动,连忙掏出了笔记本。  

 ⑶临到谈话结束,司令顺手又翻了翻稿子,再合上,看一眼而后不经意地问:就用这个标题?我点了点头。对这个题目我是非常得意的——《沉浮的国土》,拿这个来比我们的潜艇,最贴切不过了。 我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沉字改成潜字?司令依旧是随意说说。 

⑷我没有吱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用沉字好。

 潜字也不错,让人一下子看出写潜艇的。?

⑹我沉默着。大概是见我没有点头,他又说:我这只是参考意见,还是你们作家定吧。 

 ⑺我也赶紧说:我回去一定认真考虑首长的指示。 

⑻不是指示,是意见,仅供参考。司令更正道。

⑼话虽这样说,回去后我还是费心思琢磨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沉字比潜字好。首先潜浮不符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拗口。用?沉?字感觉上比较凝重,不仅表现了潜艇的运行状态,也喻示了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换了潜,是可以很快让人明白写的是潜艇生活,但这恰恰是小说题目的大忌,没有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自然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力。而且文学味和作品气势也要受到影响。   

⑽我把自己的意见给出版社的编辑说了,他也有同感,还说:要是真依他改了,没准书的征订数要下降。看来,只能用原来的题目。可是,司令那儿怎么交代呢。编辑笑了:你也真是个实在人,你以为他那么大一个司令整天闲着没事,老是惦着你这个题目呢?他那样说,不过是表示一下对创作的关心,再则,也显示一下他在这方面不是外行罢了,这种事兄弟见得多了。你放心好了,他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文学上就比你差远了。 

⑾于是我有些脸红,觉得自己过于自作多情了。是呀,一个舰队那么多兵那么多舰艇,每天有多少事他都忙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空惦记着我这本书的题目?退一万步,即使他果真还记得,不改也没什么了不得,他不是说仅供参考吗?原来还想多让几个人看看提提意见,算了吧。就这样,稿子进了印刷厂。 

⑿大概是半个月之后,编辑突然来电话,说小说的题目变了,沉字改成了潜字。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司令亲自给出版社的头头打了一个电话,就是为题目上的那个沉字。他依旧是提出了那个参考意见。可是社里却不敢不认真地?参考?,马上通知改变书名。 

⒀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这老头子会在这件事上较上劲,何苦呢?这么大的首长,这样干未免有些太那个了吧?终于我明白了:他开了口,我却不尊重他的意见,事情虽小,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只是他这样做…… 

⒁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自此再也没去找他。书出来了以后,也没给他送。当然,出版社自然会给他寄的。看着这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心里总像塞了什么似的。 

⒂半年后,一位潜艇艇长到北京出差,顺便来看看我。他说那本书他们都看了,都反映说不错。还说,他们的老首长,舰队司令都说这个作家怎么不见了,连书也不送一本来。首长惦着你,你有机会到舰队去看看他。他说。 

⒃他这么一讲,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激动就把改题目的事讲了出来。  

⒄?当然是用潜了。你知道不知道,自从一次潜艇触礁下沉后,潜艇兵都不再说沉字,就像舰艇兵吃鱼时不说翻过来、航空兵不说一路顺风一样。舰长说。   

⒅我一愣,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幸好没用那个沉字!  

⒆?他怎么不跟我讲明呢??

⒇?你也不想想,这些忌讳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那么大的首长,怎么能说呢??

1. 请概括相关内容,填在划线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令提出将题目中的“沉”改为“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辑与我有同感,打消了我的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令的做法使我心里很不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沉浮的国土》这个题目的“文学味”(第⑨段加点词)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3. 将第⑾段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2分) 

4. 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第⒅段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2)听了第⒇段艇长的话,“我”又会想些什么?(2分) 

5.对于司令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司令性格固执,对潜艇和海军,情有独钟。   

B 司令执着较真,体察官兵心声,令人尊敬。   

C 司令爱憎分明,维护海军声誉,树立威信。   

D 司令和蔼可亲,能够宽容他人,深受爱戴。 

6.司令想为自己的后半生写一部自传,确定的书名是《游泳》。能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司令说“游泳”二字是有出处的,出自《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请你为司令的自传《游泳》再加一个副标题。(3分)

3)司令在自传中打算详细写一写那次潜艇触礁下沉的事,引来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不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认为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32分) 
潜浮
⑴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他说句话,体验生活、采访乃至创作便都遇上了绿灯。其实,他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钟情的是他钻了二十多年的潜艇。  
⑵中将破例在家里给了我一个小时,谈他连夜看完稿子后的看法。昨晚他翻了大半夜的身。老伴在一边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于是我非常感动,连忙掏出了笔记本。  
⑶临到谈话结束,司令顺手又翻了翻稿子,再合上,看一眼而后不经意地问:就用这个标题?我点了点头。对这个题目我是非常得意的——《沉浮的国土》,拿这个来比我们的潜艇,最贴切不过了。 我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沉字改成潜字?司令依旧是随意说说。 
⑷我没有吱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用沉字好。
⑸ 潜字也不错,让人一下子看出写潜艇的。?
⑹我沉默着。大概是见我没有点头,他又说:我这只是参考意见,还是你们作家定吧。 
⑺我也赶紧说:我回去一定认真考虑首长的指示。 
⑻不是指示,是意见,仅供参考。司令更正道。
⑼话虽这样说,回去后我还是费心思琢磨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沉字比潜字好。首先潜浮不符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拗口。用?沉?字感觉上比较凝重,不仅表现了潜艇的运行状态,也喻示了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换了潜,是可以很快让人明白写的是潜艇生活,但这恰恰是小说题目的大忌,没有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自然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力。而且文学味和作品气势也要受到影响。   
⑽我把自己的意见给出版社的编辑说了,他也有同感,还说:要是真依他改了,没准书的征订数要下降。看来,只能用原来的题目。可是,司令那儿怎么交代呢。编辑笑了:你也真是个实在人,你以为他那么大一个司令整天闲着没事,老是惦着你这个题目呢?他那样说,不过是表示一下对创作的关心,再则,也显示一下他在这方面不是外行罢了,这种事兄弟见得多了。你放心好了,他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文学上就比你差远了。 
⑾于是我有些脸红,觉得自己过于自作多情了。是呀,一个舰队那么多兵那么多舰艇,每天有多少事他都忙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空惦记着我这本书的题目?退一万步,即使他果真还记得,不改也没什么了不得,他不是说仅供参考吗?原来还想多让几个人看看提提意见,算了吧。就这样,稿子进了印刷厂。 
⑿大概是半个月之后,编辑突然来电话,说小说的题目变了,沉字改成了潜字。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司令亲自给出版社的头头打了一个电话,就是为题目上的那个沉字。他依旧是提出了那个参考意见。可是社里却不敢不认真地?参考?,马上通知改变书名。 
⒀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这老头子会在这件事上较上劲,何苦呢?这么大的首长,这样干未免有些太那个了吧?终于我明白了:他开了口,我却不尊重他的意见,事情虽小,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只是他这样做…… 
⒁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自此再也没去找他。书出来了以后,也没给他送。当然,出版社自然会给他寄的。看着这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心里总像塞了什么似的。 
⒂半年后,一位潜艇艇长到北京出差,顺便来看看我。他说那本书他们都看了,都反映说不错。还说,他们的老首长,舰队司令都说这个作家怎么不见了,连书也不送一本来。首长惦着你,你有机会到舰队去看看他。他说。 
⒃他这么一讲,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激动就把改题目的事讲了出来。  
⒄?当然是用潜了。你知道不知道,自从一次潜艇触礁下沉后,潜艇兵都不再说沉字,就像舰艇兵吃鱼时不说翻过来、航空兵不说一路顺风一样。舰长说。   
⒅我一愣,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幸好没用那个沉字!  
⒆?他怎么不跟我讲明呢??
⒇?你也不想想,这些忌讳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那么大的首长,怎么能说呢??
小题1: 请概括相关内容,填在划线处(8分) 
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司令提出将题目中的“沉”改为“潜” ——→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编辑与我有同感,打消了我的顾虑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司令的做法使我心里很不舒服 ——→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沉浮的国土》这个题目的“文学味”(第⑨段加点词)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小题3: 将第⑾段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2分) 
小题4: 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第⒅段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2)听了第⒇段艇长的话,“我”又会想些什么?(2分) 
小题5:对于司令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司令性格固执,对潜艇和海军,情有独钟。
B.司令执着较真,体察官兵心声,令人尊敬。
C.司令爱憎分明,维护海军声誉,树立威信。
D.司令和蔼可亲,能够宽容他人,深受爱戴。
小题6:司令想为自己的后半生写一部自传,确定的书名是《游泳》。能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司令说“游泳”二字是有出处的,出自《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请你为司令的自传《游泳》再加一个副标题。(3分)
(3)司令在自传中打算详细写一写那次潜艇触礁下沉的事,引来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不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认为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原谅

[新加坡]尤今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树枝上的一片嫩叶。她上菜时笨手拙脚,让我老是担心她可能会把盘子里的汤汁转化成我的洗澡水。我的第六感居然没有“辜负”我。

    ②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A)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这皮包,是我在意大利买的,极好极软的牛皮,不能洗涤,是我心头的最爱。

    ③可是,还没等我发作,(B)我亲爱的女儿迅速站了起来,以旋风般的速度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其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这时,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

    ④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光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闪着一层薄薄的泪光。这样一来,我不怒反惊了:我这女儿.到底怎么啦?

    ⑤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地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⑥在伦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大学的假期里,我们不让她回家,让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站阳春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⑦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⑧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只要用力稍稍重一点,便会分崩离析,化成一堆晶亮的碎片。女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又一串刺耳的响声过后,酒杯完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⑨“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⑩“又有一次,我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原以为她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安慰我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问,不张扬,更不叫嚣。我站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

    ⑾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

    ⑿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文章有改动)

1.文中围绕“原谅”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在英国当女侍时,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却得到了领班的原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对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阴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B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⑩段写道:“我站在那儿……”请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描写“女儿”此时复杂的心理。

        我站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5.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6.读完全文,相信你对“原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请仿照示例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理解。

    示例:原谅是一种品质,原谅他人的人,消除了自己的烦恼,获得的是心灵的升华。原谅是___________________,原谅他人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