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读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  溪  沙

(北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画面。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2.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读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  溪  沙

(北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画面。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划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______

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熙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图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令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避席:离开座位。熙,同“嬉”,开玩笑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处)

       吏 二 缚 一 人 诣 王

2.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维护国家尊严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列而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强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注】①公:指宋襄公 ②泓:河名,今河南柘城县北。③列:摆好阵势。④济:过河,渡河。⑤司马:宋国司马(官名),名子鱼。⑥门官歼焉:侍卫官被杀尽。⑦重(ch6ng)伤:再一次向敌人进攻。⑧二毛:这里指花白头发的敌人。⑨鼓:(击鼓)进攻。⑩则如:不如。

1.请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若 爱 重 伤 则 如 勿 伤 爱 其 二 毛 则 如 服 焉。

2.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各写出一个成语。

望其旗____________列而后击之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既列而击之”中的“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登轼望之                   B.阻鼓之,不亦可乎

C.尉剑挺,广起,夺杀尉。     D.足肤皲裂不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5.《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和《子鱼论战》中的泓之战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试理解颈联的含义,并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师对我说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一九三五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球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词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写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一九三一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1)旋       2)教        3热(        4)半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的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4.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5.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4)突然和人世永别。                                                

6.文中涉及到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7.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增其旧                   2予作文以记之(       

3)前人之述矣(               4国怀乡(        

2.第三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