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4、我国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表现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三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技。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我国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表现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三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温州育英学校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A班)(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苏轼的孤独与美丽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由于副相缺乏一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一状,经过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次沉重的政治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一样,他们不愿让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政治,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做官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经过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案”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使他经过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一位官员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一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一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一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一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小题1】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乌台诗案”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一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小题3】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一谈看法。(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温州育英学校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A班)(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苏轼的孤独与美丽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由于副相缺乏一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一状,经过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次沉重的政治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一样,他们不愿让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政治,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做官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经过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案”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使他经过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一位官员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一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一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一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一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1.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4分)

2.文中说“乌台诗案”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一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3.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一谈看法。(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苏轼的孤独与美丽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由于副相缺乏一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一状,经过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次沉重的政治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一样,他们不愿让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政治,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做官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经过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案”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使他经过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一位官员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一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一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一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一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小题1: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乌台诗案”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一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小题3: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一谈看法。(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行

杨犁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古人情形,真是情真意切。现在已是人心不古,一般的送行大多流于礼节和形式,有多少出自真心,尚难确定。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毕业那年,眼看着数年同窗就要分手东西,伸手却无法挽住。虽然现代社会一日千里,世界在快速地缩小,但人海茫茫,从此怕是再难相见了,纵不是生离死别,恐也相去甚远。把几个东北同学送上火车后,说着说着就抱住哭成了一团,闹得乘警大量出动。

  轮到真正舍不得的人离开,千头万绪,真是无从说起。火车开出去许久之后,心都还在车厢上悬着。仿佛刹那间的事,朝夕相处的人就不见了。从此山高水长,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一面。而最痛苦的是有些并非难舍之人,把他送上车后,手也握了,该说的话都说了,就等着挥挥手,说声再见,可车老也不开,那份尴尬和焦急,说如坐针毡也不为过。等到钢轮终于启动,火车长舒了一口气,送行的人也如释重负。

  我们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送行的习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人送到什么地方,得有个规矩,是有轻重之分的。昔时高渐离易水送人,击节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英雄惺惺相惜,重在一个义字,于广大民众,则多少多了一份恻隐缠绵。或亲情,或恋情,或友情。不过记录在册的,多为后者,乃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的逢迎存照之作。所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倒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

  送行也是很讲究排场的。或以手握别,或以礼赠别,或以泪泣别,或以宴饯别……总之花样繁多。旧时,如是某名士政要离开,那可就热闹了。或数十,或成百,或上千,政商文武,三教九流,人数越多越显示出该人的分量。一个个衣冠楚楚,表情严肃,作列队状,作哭丧状,等待名士政要的握手。

  古时皇帝出巡,地方上是倾城而动,百里相迎。相传乾隆素喜微服私访。其时不像现在,国君的尊容名讳在一夜之间便可耳目尽染,童叟皆知。因此,他要防止被人识破是很容易的事。只是过惯了逢迎,听惯了吹捧,以万乘之尊来做一介布衣,那滋味怕只有个中人才能说出。

  看来送行是个好规矩。特别是对于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于送者是个难得的机会,增加点感情投资;于被送者则是张扬自己声望,显示自己斤两的上好机会,尽可以享受那种至上的人龙人凤的快乐。

  昔时人皆徒步,至多骑马。所以,对于古人来说,千里之距实在是遥之又遥。故而有谚云,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而今交通发达,即使是地球的另一面,也可朝发夕至。只是送行却越来越简单了,别说千里,十里也没有人送了,现在只送到车站码头。

(选自《散文随笔》)

1)选择和下列送行诗句相关的人,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A.李白

B.王勃

C.荆轲

D.王维

E.孟郊

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④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

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

2)“人心不古”一词有什么含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送行的问题上“人心不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看来送行是个好规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送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
王 蒙
  人们注意到了抗震救灾中焕发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为之而感动,而鼓舞,而骄傲。
  从可歌可泣的无数事实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人民灵魂中的一些稳定的、珍贵的、有意义的方面。
  我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抗逆能力与抗逆风格。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不应将“人上人”理解为权势地位财产,而应该理解为品格与成就)……无数这样的命题与信念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精魂。这些是我们的辩证法哲学,更是我们民族性格文化力量。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主义。正是我们严峻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培育了我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与坚强。那么,正是天塌地陷的汶川大地震,显现了我们民族的坚强不屈与艰难奋斗,就是必然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过不少关于人们精神面貌的负面说法,而地震的发生令人们对于我们人民的精神状态刮目相看,这是意味深长的。
  其次我要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是一个大国,一个古国,一个文化上极有特点、极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我们的文化爱国主义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年前,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我戏言道:中国有唐诗和中华料理。为了我的这个说法,复旦大学附中还特别命题令学生作文。一位移民欧美的华裔学人曾经对我说,他们在欧美生活的最大遗憾是文化共鸣的缺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诗句就难以与当地友人共享。近代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太多的考验、挑战、怨怼与污辱,我们也的确应该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更新完善,我们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优良传统弘扬、普世成果的汲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与现实。我们怎么能不珍爱自己的唐诗宋词与粤菜鲁肴、珍惜我们的生活乐趣与内心表达?不论是大陆内地,不论是港澳台,面对地震,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向心力,即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团队精神,使人们增加了对于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的不可分割、不可泯灭的信心。
  第三我要强调我们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我们的文化强调和谐,强调仁爱、忠恕、礼义,强调民胞物与、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我们的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太多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严峻的现实与艰难的历史使命,使我们相当长期以来不能不更多地强调无情斗争的一面。近年来强调和谐、爱的奉献才刚刚开始,已经显露了成效。抗震救灾中有多少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啊。
  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与人类先进文明的价值观念互通互动的,我们同样感念世界各国人民与各国政府对于中国抗震救灾的支持。然而毕竟中国是太大了,振兴中华的任务是太艰巨了,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是太有特色了,我们首先得依靠自身,依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没有其他选择。(选自《快乐阅读》2010年第3期)
1、读完全文,说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汶川“地震的发生令人们对于我们人民的精神状态刮目相看”,这是一种样的精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旅居欧美的华裔学者说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难以与当地友人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抗震救灾中有多少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啊”,这方面是指哪方面?你能说出一两件你了解的“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各国人民与政府支持中国搞震救灾,但作者强调“我们首先得依靠自身,依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你能明白作者的深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八年级版 2009-2010学年 第14期 总第170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56

主持人:想必大家对“中秋节”都不陌生,它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所谓“天上一轮圆月明,古今何处不中秋”,千百年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

可是,对于这个节日,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活动成果吧!

传说组:我们组的收获可是相当丰富的,不仅收集到了中秋节的由来,还收集到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下面我们就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吧!这是我们从《大众日报》上搜集到的一则资料: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即现在所指的“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

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主持人:传说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了中秋节的由来,这一段资料来自报刊,有较强的说服力。下面请风俗组的同学展示一下他们搜集的成果。

风俗组:我们组这次的成果也很丰硕,关于中秋节的风俗实在太多啦。我们简单分成了三小类:吃、玩、祭。

据我们调查,过春节的时候,有的地区不吃饺子,但是全国各地过中秋节时都会吃月饼,可见月饼在中秋习俗中的重要性。另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将“吃蟹”作为中秋节的必备活动。比如《红楼梦》中就有“吃蟹、赏菊、作诗”的文字。

玩的花样也不少,赏月应算是“玩”里最普遍也最风雅的,另外还有赏花灯、舞火龙、买兔儿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活动。

关于祭,有的地区已经从过去的拜月祈福转变成趣味性的活动,但是多少还带有祈福的性质,所以我们依然归到“祭”这一类里。比如鄂伦春族的“打月亮”、蒙古族的“追月”、藏族的“寻月”、苗族的“闹月”等,都是中秋时比较大型的欢庆活动。

主持人:风俗组的同学不仅搜集了大量素材,还根据素材的特点进行了分类整理,可见是下了一番工夫,效果也相当不错。那么诗词组的成果是什么呢?

诗词组:要说起收获,我们组的成果简直令人欣喜。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原来从古至今写中秋的诗有那么多!不过我们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性,即只要写到中秋节,必然写到“月”,其主题又大多是思乡怀人性质的。比如下面几首: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当然,《静夜思》、《月下独酌》、《水调歌头》等名篇更是不用说了。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着月亮往往是长吁短叹,但是劳动人民对着月亮却有着无限的欣喜和淳朴的愿望。比如下面两首民谣:

月光光

月光光,照谷场,谷场上,农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家家户户乐陶陶。

拜月光

月光光,紫光光,你出月光我点香,奶奶拜月禾场跪,讲句要我点根香。

一根香,保佑爷爷买田庄;二根香,保佑奶奶寿年长;三根香,保佑嫂嫂生贵子;四根香,保佑哥哥上学堂。我也对着月光拜,一天一扎大麻糖。

主持人:诗词组的同学不仅收集了诗词,还仔细揣摩了诗词的主题,并将之与民谣进行对比,值得表扬。

主持人:同学们的收获都很丰厚,不仅进行了收集,还进行了整理和归纳。这样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不仅多,而且很有条理,用起来就顺手方便。

主持人:手里掌握着这么多资料,我们如果不运用一下实在很可惜。那么就请以“中秋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尽量多地运用上面所搜集的资料,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山东省德州市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拓展生命的宽度
①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在每个人的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硕大的问号:你将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的一生,其生理年龄作为一种生命的长度,以时间为计算单位,这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是,人的一生,如果与造福社会、施惠他人联系在一起,其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生命的宽度,以贡献为评判标准,却是自己可以拓展的,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做人,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是值得好好思量的。
②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每个人出生站在这个过程的起点时,不由自主;每个人去世离开这个过程的终点时,也不由自主。没有哪一个人能永葆自己的青春年华,永远地留在世界上。一个人如果懂得珍惜这个过程,勇于作为,让这个过程有意义、有价值,就能使生命的宽度延伸。世间一切事物中,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把生命的长短看得过于重要,因为,衡量人生的价值,是品格与事业,而不是寿数的多少。
③唐代诗人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流传至今的诗文有170多篇,他的《滕王阁序》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名句,千古传诵,一直在延长着他的艺术生命。明末的少年英雄夏完淳,5岁读经书,7岁能诗文,9岁写成《代乳集》,12岁“谈论国事,凿凿其中”,可谓少年壮志,英气勃发。夏完淳16岁时因痛心国事,所作的《大哀赋》文采宏逸,辞情感人。17岁被捕时临危不惧:“人生谁无死,贵在死得其所。”(A)并在狱中写下感人肺腑的《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他的生命长度虽然只有短短的17个春秋,但在历史的舞台上,却演出了极其绚烂壮烈的一幕。一个人能有如此的生命宽度,谁能说不是一种幸福人生呢?
④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贤者对于生命,正如同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单单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最合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既不决定于年龄,也不决定于权力,更不决定于金钱,而是决定于自己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只要自己做了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生命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很多,做得很好,生命的价值就会更高。一个人只要还活着,他的生命就属于社会,只有不虚度人生,才能真正算作是珍惜生命。因此,我们不应以生命的长度论人生,而应以生命的宽度论人生。
⑤生存是一种简单的生命活动,生活才是一种高质的生命活动,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利用生命的长度有所作为,那么他的生命也就会有新的宽度。波兰音乐家肖邦虽然只活了39岁,但毕生把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音乐创作中,用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弥留之际,他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波兰的地下。”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少年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坚定地表示:“如果为了唤起人民需要我死,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他20岁前就开始了方程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群论”,虽然21岁就离开人世,但他的“群论”却攀登了数学的高峰。
⑥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对于生命的意义,曾作过许许多多的论述。其中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比喻就很形象:“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如果充实就是长久的。”(B)诚然,岁月可以在一个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他的灵魂刻上一丝痕迹。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但如果积极利用这个有限来充分提升自己,帮助他人,创造财富,回报社会,就能够在拓展生命的宽度中,彰显人生的意义,创造一个快乐人生,进取人生。
【小题1】写出下面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生命的长度                       生命的宽度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名人的话,请说明文中A、B两处画线句的作用。(2分)
A:                                                                    
B:                                                                    
【小题3】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岁月可以在一个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他的灵魂刻上一丝痕迹。  
【小题4】根据文中论述的基本观点,下面哪句名言最适合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请说明理由,并再举一个诗文名句或名人名言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4分)
① 名言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名言二: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惜时》
名言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选择            ,原因:                                               
②论据:                                                                
【小题5】本文论证严密,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6】文中说“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利用生命的长度有所作为,那么他的生命也就会有新的宽度。”请从现实生活中举一个事例。(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