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5、生活中处处有老师,但怎样向他们学习呢?孔子给了后人很好的教诲,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

5、挣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生活中处处有老师,但怎样向他们学习呢?孔子给了后人很好的教诲,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04全国中考试题集锦中考必备 语文 题型:022

默写古诗文语句。

生活中处处有老师,但怎样向他们学习呢?孔子给了后人很好的教诲,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0、作者认为“想”和“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2分)

11、在课文1-3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两种表现,作者对这两种表现持怎样的态度?(2分)

12、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3、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议论文。
       ①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备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
       ② 莎士比亚曾说:“人性深处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渴望别人赞美。”
       ③ 因此,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然后真实地而不是虚伪地给以赞美,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与人相处之道。
       ④ 史提夫·汪德尔,曾是美国某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流行歌手和作曲家。实际他是个双目失明的人。说也奇怪,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____________(A.天才 B.天赋 C.才能)竟是因为一位老师请他帮忙逮一只躲起来的耗子。老师知道,双目失明的人听力极好。结果就这样一次在一般人看来_________(A.微乎其微 B.微不足道 C.不屑一顾)的鼓励和欣赏,促使汪德尔发现了自己的听力天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日后成了一代歌王。
       ⑤ 一个叫马克的小孩子,很可爱但很调皮。成人后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人们在检查他的遗物时发现他贴身内衣的口袋里有一张沾满了鲜血的纸片,这是一张注满了马克优点的纸片。原来小学时马克特别调皮,常常惹祸。可班主任并没有对他完全失望,而是细心去捕捉他的优点,发现他的长处,甚至用放大镜放大的方式,使同学们能看到他的细微的优点,还发动全班同学,让每个人都说出小马克的一个优点,然后由马克自己一一记在纸上。没想到这样一张纸片,他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胸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让鲜血将它染红。
       ⑥ 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去真诚地赞赏和鼓励每一个人,就可能产生奇迹。
       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考试得了95分,有的家长责备孩子,说比100分少5分;有的家长鼓励孩子,说他比90分超出5分。两种不同的方式,显然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
       ⑧ 有人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在受到赞赏的时候干得比其他时候更好。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每个普通人呢。
       ⑨ 当然,我们说鼓励、欣赏、夸奖,并不是无原则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鼓励、欣赏、夸奖;也不是说不能批评,不能指出缺点
       ⑩ 我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要欣赏人,不要吝惜你对人生真诚的赞美。
1.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②两段都是引用的名人名言。作为文章开头,这样重复引用,是否恰当?删去其中一段好不好?
     为什么?
                                                                                                                        
3.第④自然段有两道横线,请分别从后边的括号中选一个恰当的词填空。
                                                                                                                         
4.⑥⑦⑧段的顺序,有没有该调换的?如果有,说明应怎样调换及其理由。
                                                                                                                        
5.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它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课外现代文阅读

pace{100}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pace{140}周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如果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的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止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踞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的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给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呢?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雪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桠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桠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它骨折的疼痛。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的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灵的生物了。

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1)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  ) 更 (  )

(  ) 章(  )

(2)

文章开篇为什么将“树”与“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相提并论?写出你的理解。

(3)

文中说“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难道树所经历的只是比人的寿命长而已吗?

(4)

读过本文后,你认为大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5)

文中作者由一棵树联想到了许多,因此他认为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你由树得到哪些启示?(6分)

(6)

作者认为大树是人的亲人,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关系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默写题

1、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处处有老师,但怎样向他们学习呢?孔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说:“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①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②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③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④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⑤5月13目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⑥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⑦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⑧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⑨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舍泪将手臂锯断。

⑩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⑾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⑿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1.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加点词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9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这句话的加点词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对第12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请你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完成下面各题。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1、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
                                                                                                                                                            
                                                                                                                                                            

2、揣摩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2)第6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这句话的划线词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3、请你说说对第10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
                                                                                                                                                             
                                                                                                                                                             

4、读完全文,请你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