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4、用下面词语造一个句子

家喻户晓:

14、示例:小巨人姚明是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用下面词语造一个句子

家喻户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力提升指导丛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2006年初中语文总复习(下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无题

  ①唐代崔颢那首题名《黄鹤楼》的诗中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这首诗实在太家喻户晓,结果反宾为主,倒不是诗因楼而名,而成了楼因诗而存,以至人们能够(习惯、适应)鹤去楼空的(怅惘、失望),而绝不能(忍受、承受)诗存楼无的(缺憾、遗憾)。所以拆楼以后很长一段岁月,虽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动手重建,但是从未有人敢说一声从此不修黄鹤楼。最后,到底将楼修了起来,而且修得更堂皇。

  ②同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20世纪80年代的江西南昌,终于把烧毁数百年的滕王阁重新建造了起来,那还不是因为初唐名人的文章?还有岳阳楼。因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而闻名遐迩。醉翁亭,经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记》一文鼓吹,成了著名景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古战场,也因苏东坡的词与文,而赋予了令人陶醉的色彩。所以说,文人的笔墨,一旦与风光糅合在一起,成为名胜佳迹,便是永远也抹煞不掉的存在。

  ③由此想到,对于文化名人最好的纪念,倒是应该在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上做做文章的。近几年,故居热十分流行,其好意当然值得肯定。但一旦热情过度,便有泛滥成灾的可能。如将太多的故居留存下来,对住房相对紧张的中国城市来说,会成为不胜其烦的负担。因而,对于文化名人来说,若是想留名,还是学一学崔颢,写出一首《黄鹤楼》来,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1)

文中“初唐名人”指________,和他并称“初唐四杰”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首不朽的诗,使一座建筑物流传千古,哪怕是拆了还得重建。”请仿照这句话的样式,自拟话题写一句话。

仿写:________

(3)

请比较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把不合句意的删掉。

________

(4)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和引用了不少名句作为论据,请你指出这些论据有何特点。

答:________

(5)

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指出它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再请你从所学的课文中举一个例子加以印证。

答:________

(6)

为什么说“对于文化名人最好的纪念,倒是应该在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上做做文章”?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写文章谈谈文化名人与山水的关系。

B.

分析研究文化名人是怎样写出千古佳作的。

C.

研究品味文化名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思想。

D.

重修名胜,以此来表达后人对文化名人的尊敬。

(7)

本文的观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反对________,二是倡导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然而打断别人的报告,令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锋芒毕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人物,请从文中挑选词句来概括他们的特征。

  3.文中最能体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的例子是哪一个?

  4.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5.如何理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邓稼先被作者称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前面已经描写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人的性格特点,为什么在结尾还要写自己对两人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然而打断别人的报告,令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锋芒毕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人物,请从文中挑选词句来概括他们的特征。

  3.文中最能体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的例子是哪一个?

  4.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5.如何理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邓稼先被作者称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前面已经描写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人的性格特点,为什么在结尾还要写自己对两人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其筋骨(         )              ⑵故天将大于是人也(         )

⑶动心性(         )              ⑷则无法家拂士(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亡           持之以               B、行乱其所为        春风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家户晓    D、傅说于版筑之间    世瞩目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

C、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通“      ”;意思是: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通“      ”; 意思是:          

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通“      ”; 意思是:          

5、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                                    

                                           。(1分)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题网七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

“推敲”的典故出自唐代文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的故事。“锲而不舍”的出处是《________》,原句是________。

(2)

下列词语中“喻”与“不言而喻”中“喻”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家喻户晓

B.

不可理喻

C.

比喻

(3)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句话中加粗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

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说明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

“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下面。

(6)

文中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的例子想证明什么?

(7)

请你结合上文总结一下,如何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七年级上 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春之怀谷

张晓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天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病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在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

根据上下文义,正确理解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

(1)第1自然段中“澌澌”的含义是: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分号”的含义是:________

(2)

根据文章的表现主旨,正确理解下列文句的含义。

(1)第3自然段“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5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3)

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处写法的表达作用。

(1)第4自然段连用3个“在……之前”,这样写在表达上主要有什么作用?

(2)文章前后反复写到春天“曾经是这样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A.

本文第3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

B.

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诗化的语言,把春景写得美不胜收,映衬出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C.

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对春天深深的怀念”。

D.

本文是对美丽宜人、生机勃勃的春景形象细腻的写实。

E.

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像和怀念、向往,表现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F.

本文辩证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生机和春的娇气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