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小学语文 > 题目详情
请看《三国演义》中的三段文字。试着读读,看三段文字各描写的是谁。     
1.时榜文到涿县张挂去,涿县楼桑村引出一个英雄。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2.玄德回顾,见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3.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A.1.刘备;2.关羽;3.张飞
B.1.刘备;2.张飞;3.关羽
C.1.张飞;2.刘备;3.关羽
D.1.关羽;2.张飞;3.刘备
B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海滨小学AB卷 五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自 学

  你知道冰心奶奶“7岁下书海”的故事吗?请看下面真实的故事。

  冰心小时候最爱听故事了。她做完了功课,舅舅就给她奖励讲故事。她听得入神了。

  可是,舅舅工作太忙,有时连着好几天都没时间讲故事,《三国演义》才讲了一半。冰心急于知道诸葛亮怎样在3天之内造出十万只箭,只好悄悄地捧起舅舅的《三国演义》,自己阅读起来。

  7岁的冰心连蒙(m5ng)带猜地读着,读到关羽死了,她忍不住哭了一场,就这样边读边识字,居然把《三国演义》读完了。

  冰心读完《三国演义》后,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她又从父亲的书架上找到一本《水浒传》,爱不释手地读起来。

  一天,冰心跟着父亲上军舰。水兵叔叔听说冰心看过《三国演义》,非让她讲上一段不可。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学着舅舅绘声绘色地讲起“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乐得水兵叔叔前仰后合地大笑起来。

  后来,水兵叔叔们送给她英国作家狄更斯写的小说,她又沉浸在新的乐趣中。

  自学,伴随着冰心度过美好、充实的童年时代。冰心从小下书海,用“自学”这把金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从中明白事理,激发灵性,养成崇尚勤勉、向善求真的品德。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鼓舞(  )    爱好(  )

(2)“冰心从小下书海”这里“下书海”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写了冰心奶奶________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填空题

请看《三国演义》中的三段文字,试着读读,看三段文字各描写的是谁。     
1.时榜文到涿县张挂去,涿县楼桑村引出一个英雄。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   
2.玄德回顾,见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   
3.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予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定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 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同时,我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 十二地煞的数目,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写尽了“若有所失”的寥落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桌上看到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译文小说来 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人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文章中作者提到读过哪些书?根据原文填空。    
(1)作者在识字不久就开始读书,七岁开始自己读《____            》,同时作者还读了《                 》;接着又读了《                  》、《____          》;到作者十一岁时,又读了《                   》;作者十二三岁时,又读了《__                    》。     
(2)有一些读书内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它们是岳飞的古诗词《____               》,李易安(李清照)的《                    》,还有小说《                      》。     
2.“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仔细读一读文章,你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柳州”和“长吉”指的是____       、____                。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1)读《水浒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红楼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茶花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5.读了本文后,你想到你读过的哪些书,体会是什么?请举两例。
(1)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留下的书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 táo  zuì)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话就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 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   lín)                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好了,她享受到(gǔ   xī)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   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用“√”标出。    
3、用“√”选择文中[  ]里恰当的词语,这个词表示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          的心情。    
4、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填空:    
    “秉承”指________                  。  父亲的精神”指                     。    
5、文章最后一段中“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这“很多很多”指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多,住房又小,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xiá)        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 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亲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一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chōng)。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医书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苦不( shì)          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做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突然   居然   忽然)下床了!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做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受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儿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有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在文中横线处写上汉字。
2.解释文中的斜体词语。
     (1)陶醉:                                                                                                
     (2)忧心忡忡:                                                                                           
3.读第1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虽……却……”表示                   关系。
      (2)“书香门第”和“书香弥漫”中的“书香”分别指:                                                          
        
                            
4.读第2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本”叠用是指                           。“苦书”是指                    。 
5.读最后1个自然段,画线句子中“很多很多”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白衣天使》全文和课外段《巾帼不让须眉》。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杰出的女革命家何香凝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她出生在香港一个大房地产商人的家庭,本来是“朱门富贵花”,但她追求的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

  1903年,何香凝、廖仲恺夫妇在日本结识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此,她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革命事业。

  1905年,何香凝成为中国同盟会第一批会员。同盟会员们召集会议,孙中山先生便选定在何香凝家,昔日的“朱门”小姐,现在变成了家庭主妇:洗碗,做饭,买米买面,还要负责警卫工作。每次来开会的人多,进门后,人们都要脱掉靴子,靴子太多,容易引起别人怀疑,这位“小姐”还得把大家的靴子一只一只藏好。

  平时,何香凝负责孙中山的日常工作,为了绘制起义的旗子图案,何香凝进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起了绘画,两年后,她成为极有才华的画家。

  19253月,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不到半年时间,廖仲恺(当时任国民党总理)也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之后,国民党右派公然反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何香凝眼看革命受挫,战友、亲人相继罹难,内心十分气愤。1927年冬天,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请何香凝当“主婚人”,她断然拒绝。1928年何香凝又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声明不再参加国民党中央的一切活动。1929年,为了摆脱无休止的纠缠,何香凝被迫离开了祖国,辗转各地,后定居法国巴黎,以卖画为生。

  1931年,何香凝听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心急如焚。满怀救国救民的心愿,返回上海。一回国,便写文斥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组织中国画家举行义卖,为抗日救亡运动'筹集经费,每有一位买画者到来,五十二岁的何香凝便鞠一个躬。许多人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水,这是一位纯正善良的中国女性的爱国之情啊!

  上海“一二·八”抗战,何香凝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了一张告白“在此接受热心的援助”。她把人们送来的钱物分装几辆汽车,第二天早晨,又组织“慰劳队”、“抢救队”奔赴前线,慰问前线将士。

  在一群学生的热情邀请下,何香凝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演,“孩子们!中国不会灭亡!中国没有人愿做亡国奴!我们的老百姓都爱我们的国家!……我们要打败日本侵略军!你们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争口气!”老人家流着激动的眼泪说完了这一番话,她已把自己的心交给祖国了。

  何香凝曾用自己的裙子做纸写过一首诗《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以女服有感而作》:

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并把这条裙子寄给了蒋介石。

  原来,中国共产党发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而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方针,叫嚣反共。何香凝已经看透蒋介石了,对他一点不抱幻想,而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真正的抗日军队——共产党的军队。

  她与宋庆龄一起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把募集来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八路军、新四军驻地。

  后来,何香凝流亡桂林,蒋介石派人接她一家去重庆,当即,何香凝在信封的背面写道:“闲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始终站在正义一方,心系祖国命运,做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何香凝一生的追求。

1.查查字、词典解释一下:

①巾帼:
②须眉:

2.两篇文章记叙的顺序是否相同?在介绍人物经历时记叙的顺序是否相同?以什么为顺序?

3.《巾帼不让须眉》一文中,可以看出何香凝一生追求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也可)

4.两篇文章中都写了伟大女性,你认为这二位女性共同的高尚品质是什么?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不少于4个)

5.你还能举出这样伟大女性的名字吗?(古今中外即可)写在下面。课后查阅资料跟同学交流一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白衣天使》全文和课外段《巾帼不让须眉》。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杰出的女革命家何香凝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她出生在香港一个大房地产商人的家庭,本来是“朱门富贵花”,但她追求的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

  1903年,何香凝、廖仲恺夫妇在日本结识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此,她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革命事业。

  1905年,何香凝成为中国同盟会第一批会员。同盟会员们召集会议,孙中山先生便选定在何香凝家,昔日的“朱门”小姐,现在变成了家庭主妇:洗碗,做饭,买米买面,还要负责警卫工作。每次来开会的人多,进门后,人们都要脱掉靴子,靴子太多,容易引起别人怀疑,这位“小姐”还得把大家的靴子一只一只藏好。

  平时,何香凝负责孙中山的日常工作,为了绘制起义的旗子图案,何香凝进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起了绘画,两年后,她成为极有才华的画家。

  19253月,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不到半年时间,廖仲恺(当时任国民党总理)也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之后,国民党右派公然反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何香凝眼看革命受挫,战友、亲人相继罹难,内心十分气愤。1927年冬天,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请何香凝当“主婚人”,她断然拒绝。1928年何香凝又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声明不再参加国民党中央的一切活动。1929年,为了摆脱无休止的纠缠,何香凝被迫离开了祖国,辗转各地,后定居法国巴黎,以卖画为生。

  1931年,何香凝听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心急如焚。满怀救国救民的心愿,返回上海。一回国,便写文斥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组织中国画家举行义卖,为抗日救亡运动'筹集经费,每有一位买画者到来,五十二岁的何香凝便鞠一个躬。许多人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水,这是一位纯正善良的中国女性的爱国之情啊!

  上海“一二·八”抗战,何香凝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了一张告白“在此接受热心的援助”。她把人们送来的钱物分装几辆汽车,第二天早晨,又组织“慰劳队”、“抢救队”奔赴前线,慰问前线将士。

  在一群学生的热情邀请下,何香凝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演,“孩子们!中国不会灭亡!中国没有人愿做亡国奴!我们的老百姓都爱我们的国家!……我们要打败日本侵略军!你们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争口气!”老人家流着激动的眼泪说完了这一番话,她已把自己的心交给祖国了。

  何香凝曾用自己的裙子做纸写过一首诗《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以女服有感而作》:

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并把这条裙子寄给了蒋介石。

  原来,中国共产党发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而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方针,叫嚣反共。何香凝已经看透蒋介石了,对他一点不抱幻想,而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真正的抗日军队——共产党的军队。

  她与宋庆龄一起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把募集来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八路军、新四军驻地。

  后来,何香凝流亡桂林,蒋介石派人接她一家去重庆,当即,何香凝在信封的背面写道:“闲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始终站在正义一方,心系祖国命运,做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何香凝一生的追求。

1.查查字、词典解释一下:

①巾帼:
②须眉:

2.两篇文章记叙的顺序是否相同?在介绍人物经历时记叙的顺序是否相同?以什么为顺序?

3.《巾帼不让须眉》一文中,可以看出何香凝一生追求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也可)

4.两篇文章中都写了伟大女性,你认为这二位女性共同的高尚品质是什么?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不少于4个)

5.你还能举出这样伟大女性的名字吗?(古今中外即可)写在下面。课后查阅资料跟同学交流一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______________

       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一幅年画。我粗略一看,这幅年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的年画,为什么要买这幅画呢?我一边zhuó(    )磨着,一边细细地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wēi(    )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zhào(    )着,使群山若yǐn(    )若现,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上横插过来一枝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奔在前头的是匹枣红色的,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黑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块地凸起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枣红马腾空而起,连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也甩得很起劲。我想口画家也许是把口三国演义口里面关羽的坐骑——赤兔马画在里面了吧□好不威风啊!看着看着,我心里痒痒的,真想骑上枣红马奔驰一番,那才叫痛快哩。
       紧挨着枣红马旁边的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连一根杂毛都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嘚嘚”的马蹄声,看到了它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奔驰在宽广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上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一笑,反问:“你属什么呀?”我才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多么殷切的希望,也是多么美好的愿望,我决心要让这愿望变成现实。马儿,请你带上妈妈的希望,带上我的心愿,飞奔吧……    
1.查字典填空。 
    “鬃毛”的“鬃”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    
2.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内依次填上恰当的字。   
3.在口里给文中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按要求给短文拟个题目。  
     (1)以妈妈送给孩子的礼物作为题目,可以是《    》。 
     (2)以妈妈送画的目的作为题目,可以是《____》。  
5.用“______”画出第4自然段中联想的内容,这些联想是“我”产生的。短文最后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愿。朗读这一自然段时应用____________的语气。    
6.选择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标出。   
     (1)这篇短文反映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    )   
     (2)这篇短文反映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把妈妈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    )    
     (3)这篇短文反映出“我”要做千里马的决心。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感受优雅

  ①第一次感受优雅,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天,我骑车路过使馆区,要横穿一个设有红绿灯的街口的时候,看见一辆小轿车疾驶而来,我捏住闸,单腿支地,待它过去。
  ②出乎我意料的是,那车也减速停了下来。车里一个胖胖的老外,微笑着冲我挥手——让我先过。
  ③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有些失礼,可能是正处在第一次与外国人交流的局促中,我竟a____。
  ④哪怕笑一下也好,我后来想。
  ⑤但那一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优雅。
  ⑥后来,学会开车以后,也曾几次在人行道前把车刹住,然后b____。然而,我看到的是面无表情的人流,听到的是身后哇声一片。被我挡住的司机们,不许我优雅,鸣笛的时候肯定在说:这人脑子有问题。
  ⑦优雅,有时候真的很难,在别人眼里,那是另外的事情。
  ⑧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宴会,组织者可能是怕说完了就吃太没品位,事先准备了几个小节目,想给食客们添些丝竹之乐。领导致辞后,公司的一位小姐走上台,演奏《梁祝》。我当时就想:完了。
  ⑨果然,小姐优雅的琴声很快便淹没在觥筹交错之中,虽然其间服务员几次调大麦克风的音量,但仍一次次地被鼎沸的人声盖住。小姐后来草草地结了尾,红着小脸下台。
  ⑩这时,席间才传出稀落的掌声。是组织者太天真了,听众们暂时还没有达到双重享受的阶段。他所期待的台上台下交相辉映的场面只会出现在德国或奥地利的电影中,我想。
  前几天,在某公司的演示会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人文的反差。
  那次演示会中间有个休息,百十来位听众三五成群地挤在大厅里喧哗,摩肩接踵,像一个集市。
  这时,一个西服笔挺一头金发的外国人(对不起,又是一个外国人)出现在会议室门口,他看了一眼熙攘的人群,略一迟疑,但还是走了进来。
  他小心翼翼地左右躲闪着,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在人缝中慢慢地前行。他冲每一个与他目光接触的人点头致意,如果谁在前面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就停下来,等着,而决不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分开众人。
  蕞后,在走了许多的曲线,几乎绕了一个大弯之后,他向我站的大门口走来,我侧身,让开通道。他看见我后,点了点头,经过我身边的时候,还轻声说了一句“Thank you”。
  这个洋人,在腾挪间,把他的教养解释得一清二楚。
  我真的服了。
  这种与世无争的优雅,已经比较接近本意,而不是我们所刻意的那种,比如装束,比如动作,比如在宴会上拉拉小提琴。
1.文章最后一段说这种优雅“已经比较接近本意”,读了此文后,你知道“优雅”的本意是什么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a,b两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文字。
3.根据文章前后内容,理解下列句中短语的含义。
(1)“我当时就想:完了。”句中“完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众们暂时还没有达到双重享受的阶段。”句中“双重享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几天,在某公司的演示会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人文的反差。”句中“这种人文的反差”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另外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优雅,有时候真的很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味文章第⑨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请谈谈使用这个词的用意和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文中两个感受优雅的小故事分别浓缩成一句不超过15字的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连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有名的指挥再也无法忍受乐曲演奏中毫无顾忌地打电话的声音,于是声色俱厉地请一位打电话的观众离场。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