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小学语文 > 题目详情
不定项选择。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选出正确的两项

A、“郑燮”又叫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以画梅出名。   
B、“岁寒三友”指的是:梅、兰、竹。    
C、杜甫有“诗仙”的美称,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浣溪沙”是词牌,而不是词的题目。    
BD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天地。

这天,抹黑脸

       每当农历正月十六,大兴安岭下查巴奇的鄂温克族都要抹黑脸,这奇特的日子,在古老的阿伦河畔延续了几百年。 
       以前,过了元宵节,鄂温克人又该上山打猎了。而正月十六往脸上抹点黑,其意是他们不怕鬼不怕狼不怕风雪不怕一切。    
       抹黑脸的这天,尽管大兴安岭依然白雪皑皑,鄂温克人还是早早起来迎接旭日。年轻人带上狍皮帽子,穿长毛皮袍,取来锅底灰或者墨汁,跑出传统的柳条墙,你追我赶,尽情地互相往脸上涂抹,好像抹得越多越黑才是最无畏最勇敢。而老人和孩子在谁都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在脸上只抹一道黑,然后孩子向老人施请安礼,老人把孩子搂进怀里,至此老少的意志统一了。
       抹黑脸以后,人们去古榆树下祭敖包神、熊神和山神,表达虔诚与对大自然的崇尚。更多的人相互串门,喝白酒吃兽肉,问候节日,表现整个民族的团结和兴旺。既然鬼和狼都不怕,年轻人便无拘无束了,他们在冰雪之中狂热地欢跳,唱那支谁都会唱的民歌: 
                        富饶美丽的家乡,奋发向上的民族, 
                        坐落在大兴安岭下,森林里摸爬滚打, 
                        鄂温克是勇敢的鹰,为了美好的明天,
                        我们什么都不怕,我们向前大步跨。 
       这回荡在大山里的歌声,温润着这不是节日的节日和甜美的生活,也振奋着人们的精神。
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对不对,在你认为对的句子后面的括号里打“√”。  
     (1)鄂温克人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要抹黑脸。(     )  
     (2)鄂温克人抹黑脸的用意是表现出勇敢与无畏的精神。(     )  
     (3)“尽”字在文中读“jìn”,是多音字。(     )  
     (4)鄂温克人不分男女老少相互追赶,尽情地互相往脸上抹黑。(     )
     (5)文中老少的“意志统一”指的是互相鼓励要勇敢,不怕一切。(     )
2.缩写句子。
     (1)他们在冰雪之中狂热地欢跳,唱那支谁都会唱的民歌。
                                                                                                                                                      
     (2)这回荡在大山里的歌声,温润着这不是节日的节日和甜美的生活。
                                                                                                                                                      
3.认真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4.概括第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鄂温克人(          )。(多项选择) 
     A.奇特的风俗习惯  
     B.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 
     C.对神灵的崇尚  
     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E.表现出整个民族的团结和兴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
[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住在楼上的一间卧室里。一天夜里,房子起火了,奶奶在抢救孙女时被火烧死了。大火迅速(màn wàn)延,一楼已是一片火海。
  邻居已呼叫过火警,无可奈何地站在外面(观看、观望),火焰已经封住了所有的进出口。小女孩出现在楼上的一扇窗口,哭叫着救命,人群中(流传、传布)着消息说:消防队员正在扑救另一场火灾,要晚几分钟才能赶来。
  突然,一个男人扛着梯子出现了,梯子架到墙上,人(zuān zuàn)进火海之中。他再次出现时,手里抱着小女孩。孩子交给了下面迎接的人群,男人消失在夜色之中。
  调查发现,这孩子在世上已经没有亲人了,几周后,镇政府召开群众集会,商议谁来收养这孩子。
  一位教师愿意收养这孩子,说她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农夫也想收养这孩子,他说孩子在农场会生活得更加健康(qiè xiá)意。其他人也纷纷发言,述说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的种种好处。
  最后,本镇最富有的居民站起来说话了:“你们提到的所有好处,我都能给她,并且能给她金钱和金钱能够买到的一切东西。”
  从始至终,小女孩一直沉默不语,眼睛望着地板。“还有人要发言吗?”会议主持人问道。一个男人从大厅的后面走上前来。他步履缓慢,似乎在忍受着痛苦。他(快步、径直)来到小女孩的面前,朝她张开了双臂。人群一片哗然。他的手上和胳膊上布满了可怕的伤疤。
  孩子叫出声来:“这就是救我的那个人!”她一下子蹦起来,双手死命地抱住了男人的脖子,就像她遭难的那天夜里一样。她把脸埋进他的怀里,抽泣了一会儿,然后,她抬起头,朝他笑了。
  “现在休会。”会议主持人宣布道……
1.给文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2.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对的打“√”。
3.读文章,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1)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孤女被一位富有爱心的男人收养的故事。(  )
(2)当小女孩面临火灾时,男人和邻居冲进火海救出了小女孩。(  )
(3)当小女孩没有任何亲人的时候,周围很多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都愿意收养小女孩。(  )
(4)作者认为小女孩应该归最富有的居民收养,因为他能够给小女孩所有的好处。(  )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  )
(6)因为很多人要收养小女孩,并且大家都有充足的理由,所以小女孩拿不定主意。(  )
4.文中加粗的句子“他步履缓慢,似乎在忍受着痛苦”,“他”痛苦的原因是(  )
A.他认为很多人要收养小女孩,但不一定出自内心,所以感到痛苦。
B.他因为收养小女孩而要增加一些经济负担而感到痛苦。
C.他为了抢救小女孩而受伤,身体有些痛苦。
5.根据全文,请你作出判断,会议主持人会宣布小女孩由谁来收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________也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看起来残忍,却________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定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________的限度,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居然  果然  维护  保护  承担  承载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面目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狼“也是森林的保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多项选择)(  )
A.每一种生物在地球上都有一定的作用。
B.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C.不能根据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断动物的善恶益害,而应保护所有的动物,从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下午放学后,我刚回到家大雨就下起来了。     
       我趴在窗前欣赏起外面的雨景来。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雨点落在对面的屋顶上,溅起一朵朵温暖晶莹的水花。   
       我看得出了神,透过雨幕好像看到一片碧绿的麦田,看到老农捻着银白的胡须,眼睛笑成一条缝,高兴地说:“好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雨住了,云散了。碧蓝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 像一座巨大的拱桥横跨在天际。钻天杨舒枝展叶,一阵轻风吹来,它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孩子们在拍手欢笑。太阳公公把自己的身影映在水面上, 欣赏着自己火红的脸庞。
       雨后的大地是这样清新、美丽。 
1.根据注释,选择文中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1)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  
     (2)光亮而透明。(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枝(       )叶      枝(       )叶(       )      枝叶(       )(       )
3.把下面的字先组成词语,再用词语造句。
      欣(         )——                                                                                 
      晶(         )——                                                                                
4.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白茫茫的 (            )    金灿灿的(            )        绿油油的(            )     亮闪闪的(             )
5.判断下列句子,在比喻句后的括号内画“√”。  
     (1)我透过雨雾好像看到一片碧绿的麦田。(      )   
     (2)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像一座巨大的拱桥横跨在天际。(      )
6.从短文中找出描写雨景的句子,用“           ”标出,这些句子说明雨下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诗话,完成练习。

给诗加“腰”

  苏小妹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民间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逸(yì)闻趣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讨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可以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chóu)。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xiān)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nì)和互相依偎(wēi)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逸趣事(  )  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有名望的。
(2)加思索(  )  ①简单。②简单扼要地叙述。③略微。
(3)略一筹(  )  ①胜利。②能够承担或承受。③比另一个优越。
2.根据文章内容,把苏小妹、苏东坡、黄山谷三人给诗加“腰”的字填在下面横线上。
(1)苏东坡: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2)黄山谷: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3)苏小妹: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3.细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
(1)“给诗加‘腰’”,这“腰”加引号,表明具有特殊意义。(  )
(2)苏小妹认为苏东坡的“摇”和“映”尽管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还不够美。(  )
(3)黄山谷认为自己的“舞”和“隐”要比苏东坡的“摇”和“映”略胜一筹。(  )
(4)黄山谷的“舞”运用了拟人,把柳的姿态写得更形象;“隐”运用了夸张,使月的皎洁更突出。(  )
(5)苏小妹的“扶”和“失”二字比苏东坡和黄山谷的都好,更准确,更生动得体。(  )
(6)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想表现苏小妹在文学上的成就超过黄山谷和苏东坡二人。(  )
4.小朋友,请你也来加诗“腰”,开动脑筋啊!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