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字义解释都正确的是 

A. 蜜(蜜蜂做蜜)       好意难(忘记)
B. 责(质问)              从容不(硬逼)
C. 景(经得住)          惊惶失(主张)
D. 确(真实)             见异思(改变)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字义解释都正确的是 
[     ]
A. 蜜(蜜蜂做蜜)       好意难(忘记)
B. 责(质问)              从容不(硬逼)
C. 景(经得住)          惊惶失(主张)
D. 确(真实)             见异思(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字义解释都正确的是 
[     ]
A.职    称:拥有            随声附    和:应和
B.洁    皎:明亮            不偏不    倚:偏斜
C.看    中:适于            目不接    暇:等到
D.宿儒    宿:大的            潜暗长    滋:滋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1分)

当语言死亡时……(有删改)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的二百年间灭绝。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图表(见下图),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国家濒危语言数量存在区别。中国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五十六个民族现有大约130种语言,其中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20多种语言处于濒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等都面临完全消失的危险。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曾有1000万左右满语人,但如今能说满语的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离世,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了,人们都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其实,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和搭配的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

⑥有关专家认为,导致语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语的人数太少,加之地区经济落后和自然环境欠佳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但也有人认为,语言本身就有优劣,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哈里森教授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⑧据统计,世界上几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种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医学、植物、历史、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个宝贵的“人类知识库”。

⑨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呼吁,希望各国政府努力拯救语言文化遗产,以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谈到她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时说:“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1.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话填入第⑦段横线处,使文意连贯。(3分)

A.的确,语言本来就存在优劣。

B.那么,语言的优劣如何界定呢?

C.不过,语言的优劣需要严格判断。

D.那么,语言到底有没有优劣呢?

2.第③段作者运用列图表的方式直观而准确地补充了文本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写出两点即可)

3.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节通过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满语即将消失的事实,引人深思。

B.第⑤节哈里森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忽视语言的价值和伟大。

C.根据第⑧节可知,很多语言从未有过文字记载,因此存在意义不大。

D.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语言死亡所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并不可怕。

4.选文的题目“当语言死亡时……”意蕴丰富,请你根据上文,在省略号处补上一些内容,写出语言死亡带来的后果。(2分)

当语言死亡时,                    

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9分)

前不久,《申》报刊登了一则新闻:

“浦东南路华丰路到了,请配合从后门下车,当心开门。”近日,785路公交车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话报站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连声说好,希望推广,而有人则颇有微词,认为多此一举,甚至有人觉得“785路用上海话报站,是歧视外地乘客”。事实上,785路试行的是三语报站,但上海话报站所引起的争议,还在继续。

假设你是浦东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请结合相关内容,从三个不同角度对785路沪语报站一事进行解释,回应人们的质疑。

(1)      ;⑵    ;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05年成都中考题)

  南方有鸟焉,名日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鸺,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之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释】 ①蒙鸠:鸟名。 ②苕:芦苇的蕙。 ③射干:植物名。④蓬:草名,又叫飞蓬。 ⑤兰槐:一种香草。 ⑥鸺:臭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曰射干 名:名字

B.而百仞之渊 临:从高处往下看

C.庶人不 服:佩服

D.其非不美也 质:本质

(2)用一个成语准确概括出下面一句话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语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成语是:________

(3)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用了许多的比喻,意在阐明一个怎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05年成都中考题)

  南方有鸟焉,名日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鸺,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之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释】 ①蒙鸠:鸟名。 ②苕:芦苇的蕙。 ③射干:植物名。④蓬:草名,又叫飞蓬。 ⑤兰槐:一种香草。 ⑥鸺:臭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曰射干 名:名字

B.而百仞之渊 临:从高处往下看

C.庶人不 服:佩服

D.其非不美也 质:本质

2)用一个成语准确概括出下面一句话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语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成语是:________

3)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用了许多的比喻,意在阐明一个怎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粗字中读音或意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咸来问(x)n,音信、消息)

   B.遂与外人间(ji4n,隔开)

   C.使向路(f*,搀扶)

   D.便还家(y1o,邀请)

  (2)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③外人道也。’”几句中加横线的部分依次是指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渔人 ②渔人和村人  ③桃花源里的人

   B.①渔人 ②桃花源里的人 ③桃花源外面的人

   C.①渔人 ②渔人     ③桃花源外面的人

   D.①村人 ②渔人和村人  ③桃花源外面的人

  (3)对“妻子”、“绝境”、“无论”在文中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男子的配偶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无论如何

   B.①男子的配偶  ②没有出路的地方  ③不要说

   C.①妻子儿女   ②没有出路的地方  ③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D.①妻子儿女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不要说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何叹惋?正确的一组是

[  ]

   A.大概是晋代以来的事。为没有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而叹惋。

   B.大概是汉朝以来的事。为没有亲自去参加战争而遗憾。

   C.大概是秦末以来的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D.大概是秦至汉朝的事。为他们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而叹惋。

  (5)按照课文默写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________,_______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

   ③土地平旷,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________:________。

   ⑤《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

  (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注音、释义都有误的一项是

[  ]

   A.男女衣(zhu$,穿着),悉如外人

   B.便(y4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芳草(xi2n,鲜艳)美,落英缤纷

   D.此中人(y(,语言)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下列句中加粗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

   A.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B.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C.吾与将军不敢问

   D.问所从来,答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陕西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①佼:好。

  ②寿:保。

  ③梁丘据:人名。

  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

  ⑤趣:同,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选文有改动)

(1)

判断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晏子,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②臣得暖衣饱食      食:吃(  )

③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④公不,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  ]

A.

夫子禄寡耶?

辍耕垄上

B.

弊车驽马奉其身

无从致书

C.

臣足矣

皆以美徐公

D.

侈其衣服饮食不顾其行者

往,暮而归

(3)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________________

(4)

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天辅中,辽东平,张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②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迹,莫敢犯者。   
③海陵欲伐宋,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④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我为始皇乎!”事遂
小题1:下列句中“之”与“何以知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B.属于作文以记C.公将驰D.公将鼓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浩先后受金太祖和金太宗的器重,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B.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
C.张浩用赵构没有儿子的事实来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D.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文人学士。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浩捕得,杀之 杖:          ②郡人颇之     事:       
③强宗黠吏迹   屏:          ④事遂         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①天辅中,辽东平,张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②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迹,莫敢犯者。   
③海陵欲伐宋,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④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我为始皇乎!”事遂
【小题1】下列句中“之”与“何以知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B.属于作文以记C.公将驰D.公将鼓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浩先后受金太祖和金太宗的器重,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B.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
C.张浩用赵构没有儿子的事实来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D.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文人学士。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浩捕得,杀之 杖:          ②郡人颇之     事:       
③强宗黠吏迹   屏:          ④事遂         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生气)          B.不习乎(传授)

C.学而不思则(感到迷茫)      D.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      昂首观之         B.仁以己任     以丛草林   

C.择其善者从之  人不知不愠     D.松柏后凋也     诲女知

1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语录体的散文,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C.《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D.《论语十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5、7、9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3、4、5、6、7、8、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

16、将下列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将原文段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句子。(5分)

1.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2.                      ,思而不学则殆。

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