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不是出自同一作家的是 |
①《春》 ②《故乡》 ③《孔乙己》 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⑤《背影》 ⑥《陋室铭》 ⑦《藤野先生》 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①⑤ B.⑥⑧ C.②③ D.④⑦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作品不是出自同一作家的是
①《春》 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陋室铭》 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A .①⑤ |
B .⑥⑧ |
C .②③ |
D .④⑦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北京市宣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春深》,完成下题。
春深(林斤澜)①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松软)”,杏花“旧(颜色变了)”,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②我问就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的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
③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活儿。
④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活儿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⑤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
⑥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⑦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
⑧“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⑨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濛濛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
⑩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濛濛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
这是长了。
在“文革”那艰难的岁月里,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刚踏进门槛,就有个木刻面孔在我耳边,小声,又毫不含糊地告诫:“批判接受,批判接受……”
我扫一眼墙上展品,大多是风景油画。“批判接受,批判接受……”
我没有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慢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当然,挂在我眼前的是外国人画的外国风景。
这是深了。
(选自《林斤澜散文》)
1.文章开头写北京的“春短”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3.第③-⑧段写出了江南春天怎样的特点?
4.文章有两处将北方与南方的春天进行对比,请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做简洁的表述。
5.结合作者对江南春天景色的描写,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对那幅外国风景油画产生了兴趣。(不超过140个字)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春酒》一文,完成17-22题(14分)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琦君)
17.阅读全文后,你所理解的本文主旨是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18.作者在本文中详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概括作答。(2分)
19.品味句子“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说说该细节描写有何妙处?(3分)
20.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作答。(2分)
21.如何理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3分)
22.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古今不少诗人把一些节日写到诗中。请把下列诗中描写的节日写在后面相应的横线上。(3分)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辽宁大连第四十四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茼 蒿》,完成文后题目。(14分)
茼 蒿 徐晓杭
⑴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⑵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⑶问谁,问上帝吗?
⑷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曰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⑸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⑹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⑺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⑻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⑼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⑽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
⑾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⑿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⒀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小题1】从全文来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写出四点。 (4分)
【小题2】赏析⑴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爆满:
恣意:
【小题3】⑿段划线处“小小的”本该用在“花”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4分)
【小题4】本文和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在写法上是相同的?请写出任意两篇课文的题目。(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辽宁大连第四十四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茼 蒿》,完成文后题目。(14分)
茼 蒿 徐晓杭
⑴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⑵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⑶问谁,问上帝吗?
⑷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曰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⑸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⑹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⑺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⑻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⑼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⑽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
⑾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⑿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⒀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从全文来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写出四点。 (4分)
2.赏析⑴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爆满:
恣意:
3.⑿段划线处“小小的”本该用在“花”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4分)
4.本文和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在写法上是相同的?请写出任意两篇课文的题目。(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