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好成绩中考取得的前提条件。”这句话的修改,正确的是 |
A.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好成绩取得的前提条件。 B.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C.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D.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列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惟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伺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第1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
① ② ③ ④
(2)第2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第一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观第2自然段,并参照第3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40字,注意语句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说“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4个字,注意语句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同学们都参加工作时,她将自己锁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啃那厚厚的司法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年没成功,她有些沮丧;第二年又失败了,她感到了气馁,地一再安慰自己:坚持,明年一定能行。第三年、第四年,连续的打击让她不禁心灰意冷。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背影,看着他们每天都盼着她成功,她让他们等了四年,四年来,父母都笑着对她说,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为了父母,她鼓起勇气再试一年,然而,失败缠上了她。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想到了死。3月4日下午2点36分,她在“法专在线”的社区论坛上发了名为《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的帖子:连续五年参加司法考试未通过,我付出太多,太累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绝笔帖”,他们纷纷在后面跟帖,劝她不要做傻事,要坚强,要多为父母考虑,要知道年轻就是本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网友专门跟帖描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告诉她生活的阴云其实很容易过去,他们曾经遭受过更大更猛烈的挫折,可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
网友的留言她都看到了,她还看到了论坛版主多次发来试图跟她联系的消息。她脑中想的却是,如果活下去,势必拖累父母更久,他们早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啊。她于是又一次发帖:谢谢你们,我已经决定了。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一一善良的网友们不断地发消息、跟帖,他们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仿佛磁铁一样牢牢吸位她那颗绝望的心。
她不知道,虚拟世界外,一场拯救行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管理员发现她的IP地址在温州,便立即打电话给温州110;同时向温州市长热线发出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联系电信部门,尽快查到她的上网地址,第一时间通知她的家人。
警察寻找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拯救她生命的行动。他们尽力寻找现实中认识她的人,甚至一些温州网友表示愿意聘请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
晚上七点多,警察终于找到她上网的地方时,她却于几分钟前离开了,因为上网的那个公共场所要关门,她不得不换了地方。
短短时间内,论坛翻页已达十多页,跟帖上百条,阅读人数两千多人。看着不停闪烁的消息提示,看着仍然不断增加的帖子,她禁不住泪流满面,为她愚蠢的想法,更为无数善良的人们。
3月5日零点11分,她又一次发帖: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已经把准备好的安眠药扔到河里了……
发完帖子,她想,活着,真好,她再也不会试图去做傻事了。
她要下线时,无意间看见刚刚还成片亮着的会员头像,一下子暗了大半。
她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她知道,那些网友,为了劝说自己,可是彻夜守在电脑前啊!
此后,她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每天锁在家里啃那枯燥的法律条文。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她以前不习惯跟陌生人接触,觉得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现在,她对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保持微笑.她仍常去“法专在线”,一天不去,网友发来的消息会塞满她的信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让父母欣慰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比如抢在母亲前头去洗碗,比如到旧书市场淘来父亲爱看的战争书籍……
偶尔,她还会想起那天的经历,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们为她所做的一切。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以“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作为文章的标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本故事内容。
3、文中划线处写了女主人公的两次流泪,请分别分析“流泪”的具体含义。
(1)第一次流泪:
(2)第二次流泪:
4、品析下面加点词的深刻含义。
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拔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
5、面对主人公的“绝笔帖”,假如你就是众多善良网友中的一员,你会如何跟帖?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同学们都参加工作时,她将自己锁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啃那厚厚的司法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年没成功,她有些沮丧;第二年又失败了,她感到了气馁,她一再安慰自己:坚持,明年一定能行。第三年、第四年,连续的打击让她不禁心灰意冷。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背影,看着他们每天都盼着她成功,她让他们等了四年,四年来,父母都笑着对她说,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为了父母,她鼓起勇气再试一年,然而,失败缠上了她。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想到了死。3月4日下午2点36分,她在"法专在线"的社区论坛上发了名为《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的帖子:连续五年参加司法考试未通过,我付出太多,太累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绝笔帖",他们纷纷在后面跟帖,劝她不要做傻事,要坚强,要多为父母考虑,要知道年轻就是本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网友专门跟帖描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告诉她生活的阴云其实很容易过去,他们曾经遭受过更大更猛烈的挫折,可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
网友的留言她都看到了,她还看到了论坛版主多次发来试图跟她联系的消息。她脑中想的却是,如果活下去,势必拖累父母更久,他们早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啊。她于是又一次发帖:谢谢你们,我已经决定了。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善良的网友们不断地发消息、跟帖,他们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仿佛磁铁一样牢牢吸住她那颗绝望的心。
她不知道,虚拟世界外,一场拯救行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管理员发现她的IP地址在温州,便立即打电话给温州110;同时向温州市长热线发出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联系电信部门,尽快查到她的上网地址,第一时间通知她的家人。
警察寻找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拯救她生命的行动。他们尽力寻找现实中认识她的人,甚至一些温州网友表示愿意聘请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
晚上七点多,警察终于找到她上网的地方时,她却于几分钟前离开了,因为上网的那个公共场所要关门,她不得不换了地方。
短短时间内,论坛翻页已达十多页,跟帖上百条,阅读人数两千多人。看着不停闪烁的消息提示,看着仍然不断增加的帖子,她禁不住泪流满面,为她愚蠢的想法,更为无数善良的人们。
3月5日零点11分,她又一次发帖: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已经把准备好的安眠药扔到河里了……
发完帖子,她想,活着,真好,她再也不会试图去做傻事了。
她要下线时,无意间看见刚刚还成片亮着的会员头像,一下子暗了大半。
她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她知道,那些网友,为了劝说自己,可是彻夜守在电脑前啊!
此后,她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每天锁在家里啃那枯燥的法律条文。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她以前不习惯跟陌生人接触,觉得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现在,她对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保持微笑。她仍常去"法专在线",一天不去,网友发来的消息会塞满她的信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让父母欣慰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比如抢在母亲前头去洗碗,比如到旧书市场淘来父亲爱看的战争书籍……
偶尔,她还会想起那天的经历,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们为她所做的一切。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以“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作为文章的标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本故事内容。
3、文中划线处写了女主人公的两次流泪,请分别分析“流泪”的具体含义。
⑴第一次流泪:
⑵第二次流泪:
4、品析下面加点词的深刻含义。
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
5、面对主人公的“绝笔帖”,假如你就是众多善良网友中的一员,你会如何跟帖?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小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8分)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养正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小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小题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8分)
【小题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