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好成绩中考取得的前提条件。”这句话的修改,正确的是

A.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好成绩取得的前提条件。
B.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C.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D.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好成绩中考取得的前提条件。”这句话的修改,正确的是
[     ]
A.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好成绩取得的前提条件。
B.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C.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D.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列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惟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伺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第1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

①  ②  ③  ④

(2)第2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第一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观第2自然段,并参照第3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40字,注意语句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说“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4个字,注意语句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在阅读中成长
       ①“知识就是力量。”毫无疑问,读书是青少年获得全面成长的第一课。
       ②但今天的青少年学生花在读课外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沉重的课业负担、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以及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挤占了青少年的大量课余时间。在这种形势下,青少年的阅读迫切地需要教育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③与观看电视节目、浏览互联网媒体相比,读书是一种更为主动、更为有效、更具思考性的学习方式。勤于读书的学生,往往有更为扎实的功底、更好的文学修养和更强的思维能力,学习成绩也可能更好。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获得了智慧雨露的滋润,获得了健康的成长。
       ④我们都知道,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毛泽东能够成为伟人,跟他喜欢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也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曾经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渴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在青少年时代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 
       ⑤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比尔·盖茨在少年时代感觉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连续几个小时逐字逐句的读《百科全书》。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把《百科全书》读了一遍。尽管后来比尔·盖茨没有读哈佛大学的课程,但他一直保持着勤于阅读的好习惯。比尔·盖茨的个人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归功于读书。
       ⑥那么,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应该读什么书呢?应该怎样读书呢?按照比较传统的看法,青少年读书除了课本以外,应该以中外文学名著为主。的确,读文学名著是非常必要的,但对青少年全面成长来说,仅仅读文学名著是远远不够的。除了阅读最好的经典作品,还要广泛地阅读,以开阔视野,而且要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哈佛大学的一位前任校长曾经说过:“要养成每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几年后思想上将大有长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会受益终生。
       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而美国《成功》杂志的创办人奥里森·马登博士甚至这样评价读书对于人生的价值:“很多人的一生是好是坏,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本书决定的。年轻时读过的书对我们的影响最大。”
1.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答:                                                                                                                                     
2.青少年学生花在读课外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3.作者认为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应该读什么书?应该怎样读书?
     答:                                                                                                                                            
4.文章列举毛泽东、高尔基、比尔·盖茨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答: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课外阅读的看法。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议论文,按要求作答。(11分)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然而由于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提出一个新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甲】    ,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乙】   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丙】   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打下了平庸的烙印。
小题1:阅读文章②—⑤段,填写下面表格。(4分)

小题2:造成我们平庸的具体原因是                                    。(2分)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部分,说说爱因斯坦为什么强调提出问题更重要。(2分)
小题4:将下列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A.所以        B.甚至        C.因为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回来
戚祥浩
        同学们都参加工作时,她将自己锁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啃那厚厚的司法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年没成功,她有些沮丧;第二年又失败了,她感到了气馁,她一再安慰自己:坚持,明年一定能行。第三年、第四年,连续的打击让她不禁心灰意冷。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背影,看着他们每天都盼着她成功,她让他们等了四年,四年来,父母都笑着对她说,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为了父母,她鼓起勇气再试一年,然而,失败缠上了她。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想到了死。3月4日下午2点36分,她在“法专在线”的社区论坛上发了名为《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的帖子:连续五年参加司法考试未通过,我付出太多,太累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绝笔帖”,他们纷纷在后面跟帖,劝她不要做傻事,要坚强,要多为父母考虑,要知道年轻就是本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网友专门跟帖描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告诉她生活的阴云其实很容易过去,他们曾经遭受过更大更猛烈的挫折,可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  
       网友的留言她都看到了,她还看到了论坛版主多次发来试图跟她联系的消息。她脑中想的却是,如果活下去,势必拖累父母更久,他们早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啊。她于是又一次发帖:谢谢你们,我已经决定了。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善良的网友们不断地发消息、跟帖,他们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仿佛磁铁一样牢牢吸住她那颗绝望的心。  
        她不知道,虚拟世界外,一场拯救行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管理员发现她的IP地址在温州,便立即打电话给温州110;同时向温州市长热线发出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联系电信部门,尽快查到她的上网地址,第一时间通知她的家人。  
       警察寻找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拯救她生命的行动。他们尽力寻找现实中认识她的人,甚至一些温州网友表示愿意聘请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
       晚上七点多,警察终于找到她上网的地方时,她却于几分钟前离开了,因为上网的那个公共场所要关门,她不得不换了地方。
       短短时间内,论坛翻页已达十多页,跟帖上百条,阅读人数两千多人。看着不停闪烁的消息提示,看着仍然不断增加的帖子,她禁不住泪流满面,为她愚蠢的想法,更为无数善良的人们。  
        3月5日零点11分,她又一次发帖: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已经把准备好的安眠药扔到河里了…… 
       发完帖子,她想,活着,真好,她再也不会试图去做傻事了。
       她要下线时,无意间看见刚刚还成片亮着的会员头像,一下子暗了大半。
       她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她知道,那些网友,为了劝说自己,可是彻夜守在电脑前啊!
    此后,她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每天锁在家里啃那枯燥的法律条文。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她以前不习惯跟陌生人接触,觉得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现在,她对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保持微笑。她仍常去“法专在线”,一天不去,网友发来的消息会塞满她的信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让父母欣慰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比如抢在母亲前头去洗碗,比如到旧书市场淘来父亲爱看的战争书籍……  
       偶尔,她还会想起那天的经历,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们为她所做的一切。(摘自《读者》2007年第13期 )
1、请简要分析作者以“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作为文章标题的妙处?
                                                                                                                                                           
2、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本文故事内容。
                                                                                                                                                            
3、文章女主人公心理、思想感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依照提示逐项填写。
     (1)考试失利时:                                                           
     (2)网友不断跟帖时:                                                           
     (3)放弃轻生后:                                                          
4、文中画横线处写了女主人公的两次流泪,请具体分析“流泪”的具体含义。
                                                                                                                                                          
                                                                                                                                                         

5、品析下面划线字的深刻含义。
      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同学们都参加工作时,她将自己锁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啃那厚厚的司法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年没成功,她有些沮丧;第二年又失败了,她感到了气馁,地一再安慰自己:坚持,明年一定能行。第三年、第四年,连续的打击让她不禁心灰意冷。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背影,看着他们每天都盼着她成功,她让他们等了四年,四年来,父母都笑着对她说,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为了父母,她鼓起勇气再试一年,然而,失败缠上了她。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想到了死。3月4日下午2点36分,她在“法专在线”的社区论坛上发了名为《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的帖子:连续五年参加司法考试未通过,我付出太多,太累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绝笔帖”,他们纷纷在后面跟帖,劝她不要做傻事,要坚强,要多为父母考虑,要知道年轻就是本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网友专门跟帖描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告诉她生活的阴云其实很容易过去,他们曾经遭受过更大更猛烈的挫折,可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

网友的留言她都看到了,她还看到了论坛版主多次发来试图跟她联系的消息。她脑中想的却是,如果活下去,势必拖累父母更久,他们早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啊。她于是又一次发帖:谢谢你们,我已经决定了。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一一善良的网友们不断地发消息、跟帖,他们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仿佛磁铁一样牢牢吸位她那颗绝望的心。

她不知道,虚拟世界外,一场拯救行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管理员发现她的IP地址在温州,便立即打电话给温州110;同时向温州市长热线发出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联系电信部门,尽快查到她的上网地址,第一时间通知她的家人。

警察寻找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拯救她生命的行动。他们尽力寻找现实中认识她的人,甚至一些温州网友表示愿意聘请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

晚上七点多,警察终于找到她上网的地方时,她却于几分钟前离开了,因为上网的那个公共场所要关门,她不得不换了地方。

短短时间内,论坛翻页已达十多页,跟帖上百条,阅读人数两千多人。看着不停闪烁的消息提示,看着仍然不断增加的帖子,她禁不住泪流满面,为她愚蠢的想法,更为无数善良的人们。

3月5日零点11分,她又一次发帖: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已经把准备好的安眠药扔到河里了……

发完帖子,她想,活着,真好,她再也不会试图去做傻事了。

她要下线时,无意间看见刚刚还成片亮着的会员头像,一下子暗了大半。

她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她知道,那些网友,为了劝说自己,可是彻夜守在电脑前啊!

此后,她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每天锁在家里啃那枯燥的法律条文。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她以前不习惯跟陌生人接触,觉得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现在,她对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保持微笑.她仍常去“法专在线”,一天不去,网友发来的消息会塞满她的信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让父母欣慰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比如抢在母亲前头去洗碗,比如到旧书市场淘来父亲爱看的战争书籍……

偶尔,她还会想起那天的经历,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们为她所做的一切。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以“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作为文章的标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本故事内容。

3、文中划线处写了女主人公的两次流泪,请分别分析“流泪”的具体含义。

(1)第一次流泪:

(2)第二次流泪:

4、品析下面加点词的深刻含义。

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拔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

5、面对主人公的“绝笔帖”,假如你就是众多善良网友中的一员,你会如何跟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同学们都参加工作时,她将自己锁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啃那厚厚的司法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年没成功,她有些沮丧;第二年又失败了,她感到了气馁,她一再安慰自己:坚持,明年一定能行。第三年、第四年,连续的打击让她不禁心灰意冷。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背影,看着他们每天都盼着她成功,她让他们等了四年,四年来,父母都笑着对她说,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为了父母,她鼓起勇气再试一年,然而,失败缠上了她。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想到了死。3月4日下午2点36分,她在"法专在线"的社区论坛上发了名为《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的帖子:连续五年参加司法考试未通过,我付出太多,太累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绝笔帖",他们纷纷在后面跟帖,劝她不要做傻事,要坚强,要多为父母考虑,要知道年轻就是本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网友专门跟帖描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告诉她生活的阴云其实很容易过去,他们曾经遭受过更大更猛烈的挫折,可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

网友的留言她都看到了,她还看到了论坛版主多次发来试图跟她联系的消息。她脑中想的却是,如果活下去,势必拖累父母更久,他们早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啊。她于是又一次发帖:谢谢你们,我已经决定了。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善良的网友们不断地发消息、跟帖,他们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仿佛磁铁一样牢牢吸住她那颗绝望的心。

她不知道,虚拟世界外,一场拯救行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管理员发现她的IP地址在温州,便立即打电话给温州110;同时向温州市长热线发出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联系电信部门,尽快查到她的上网地址,第一时间通知她的家人。

警察寻找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拯救她生命的行动。他们尽力寻找现实中认识她的人,甚至一些温州网友表示愿意聘请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

晚上七点多,警察终于找到她上网的地方时,她却于几分钟前离开了,因为上网的那个公共场所要关门,她不得不换了地方。

短短时间内,论坛翻页已达十多页,跟帖上百条,阅读人数两千多人。看着不停闪烁的消息提示,看着仍然不断增加的帖子,她禁不住泪流满面,为她愚蠢的想法,更为无数善良的人们。

3月5日零点11分,她又一次发帖: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已经把准备好的安眠药扔到河里了……

发完帖子,她想,活着,真好,她再也不会试图去做傻事了。

她要下线时,无意间看见刚刚还成片亮着的会员头像,一下子暗了大半。

她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她知道,那些网友,为了劝说自己,可是彻夜守在电脑前啊!

此后,她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每天锁在家里啃那枯燥的法律条文。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她以前不习惯跟陌生人接触,觉得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现在,她对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保持微笑。她仍常去"法专在线",一天不去,网友发来的消息会塞满她的信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让父母欣慰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比如抢在母亲前头去洗碗,比如到旧书市场淘来父亲爱看的战争书籍……

偶尔,她还会想起那天的经历,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们为她所做的一切。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以“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作为文章的标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本故事内容。

3、文中划线处写了女主人公的两次流泪,请分别分析“流泪”的具体含义。

⑴第一次流泪:

⑵第二次流泪:

4、品析下面加点词的深刻含义。

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

5、面对主人公的“绝笔帖”,假如你就是众多善良网友中的一员,你会如何跟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小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8分)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小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小题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8分)
【小题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养正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小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小题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8分)
【小题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