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对伟人逝世的几种不同的表达,都非常得体,非同凡响,其中具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特色的一项是

A.雨果评论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之死:“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
     之上!”
B.恩格斯叙述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之死:“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
     了。”
C.黄宗英写演员赵丹之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
      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
D.写音乐家聂耳之死:“经过23年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活的休止符。”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天津市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伟人逝世的几种不同的表达,都非常得体,非同凡响,其中具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特色的一项是

[     ]

A.雨果评论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之死:“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
     之上!”
B.恩格斯叙述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之死:“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
     了。”
C.黄宗英写演员赵丹之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
      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
D.写音乐家聂耳之死:“经过23年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活的休止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一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乙]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
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土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
1.[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斯科特一行队员的探险经历,请分别简要概括其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斯科特一行队员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这句话与[乙]文中“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一句,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茨威格在两篇文章中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七年级语文下 北京师大版课标本 北京师大版课标本 题型:048

阅读理解

  [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选自臧克家《有的人》,有改动)

  [乙]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的感人至深,感人之久呢?正是这“六无”“六有”,在人们心中撞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爱。诸葛亮治蜀27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1500年。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爱愈厚,念之愈切。平日常人相处尚能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泽润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了呢?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心里总觉得大概有一天还是会有人来要为总理修一座庙。庙是神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比若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功德、才智、民心等方面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余再无积蓄。这两件事都常为史家称道。呜呼,总理何如?他没有后,当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去世时,家属各分到几件补丁衣服作纪念;他没有祠,没有墓,连灰都不知落在何方;他不立言,没有一篇《出师表》可以传世。他越是这样的没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那一个个的没有也就越像一条条鞭子抽在人们的心上。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命运从总理身上一条条地撕去许多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同时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肠。那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遗憾又加倍转化为深深的思念。渐渐22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爱因斯坦一生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他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

1.[甲]文第一节中,前后两个“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2.[甲]文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你觉得以“有的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说“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甲][乙]两文是如何运用比较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

5.[乙]文说周恩来的一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遗憾”具体指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遗憾的?

答: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甲][乙]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选自臧克家《有的人》,有改动)

(乙)

  总理的惊人之处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的感人至深,感人之久呢?正是这“六无”、“六有”,在人们心中撞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爱。诸葛亮治蜀27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1500年。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爱愈厚,念之愈切。平日常人相处尚能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泽润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了呢?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心里总觉得大概有一天还是会有人来要为总理修一座庙。庙是身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比若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功德、才智、民心等方面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余再无积蓄。这两件事都常为史家称道。呜呼,总理何如?他没有后,当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去世时,家属各分到几件补丁衣服作纪念;他没有祠,没有墓,连灰都不知落在何方;他不立言,没有一篇《出师表》可以传世。他越是这样的没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那一个个的没有也就越像一条条鞭子抽在人们的心上。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命运从总理身上一条条的死去许多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同时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肠。那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遗憾又加倍转化为深深的思念。渐渐22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爱因斯坦一生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他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

(1)[甲]文第一节中,前后两个“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甲]文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你觉得以《有的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3)[乙]文中说“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说说[甲][乙]两文是如何运用比较手法的。

(5)[乙]文说周恩来的一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遗憾”具体指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遗憾的?

(6)读了[甲][乙]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选自臧克家《有的人》,有改动)

(乙)

  总理的惊人之处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的感人至深,感人之久呢?正是这“六无”、“六有”,在人们心中撞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爱。诸葛亮治蜀27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1500年。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爱愈厚,念之愈切。平日常人相处尚能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泽润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了呢?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心里总觉得大概有一天还是会有人来要为总理修一座庙。庙是身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比若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功德、才智、民心等方面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余再无积蓄。这两件事都常为史家称道。呜呼,总理何如?他没有后,当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去世时,家属各分到几件补丁衣服作纪念;他没有祠,没有墓,连灰都不知落在何方;他不立言,没有一篇《出师表》可以传世。他越是这样的没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那一个个的没有也就越像一条条鞭子抽在人们的心上。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命运从总理身上一条条的死去许多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同时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肠。那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遗憾又加倍转化为深深的思念。渐渐22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爱因斯坦一生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他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

1[]文第一节中,前后两个“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文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你觉得以《有的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3[]文中说“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说说[][]两文是如何运用比较手法的。

5[]文说周恩来的一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遗憾”具体指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遗憾的?

6)读了[][]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 北京课改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自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哪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也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聘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地辽阔啊。

(1)

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2)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称“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________

(3)

作者认为建筑自己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建筑自己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

(4)

读到第七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名字和他的诗句写下来。

________

(5)

文中有个“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________。

“鸠”指的是:________。

“鸠占鹊巢”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6)

理解文中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添加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

(7)

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请就一个方面写一段话,举例说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________

(8)

下列对这篇散文欣赏品味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用“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及“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中国古话,其作用是统领全文,增强文章的色彩。

B.

作者认为人的一生遭受困厄欺诈太多,因而“第一间小屋”中恨比爱多,应该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C.

文中画线句子“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的含义是事业对人的精神的濡养或腐蚀具有很大的作用或影响。

D.

作者认为要使事业这间小屋坚固优雅就要认真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相得益彰缤纷和谐的局面。

E.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对比,使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鲜明,一目了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